肖澤偉
黨報作為黨和人民的喉舌,決定其必須樹立百姓視角、大眾視野,走群眾路線的辦報理念。縣級報作為最基層黨報,在紙媒競爭日趨激烈、新媒體風起云涌,受眾需求多元復雜的今天,要想牢牢占領主陣地,唱響主旋律,打好主動仗,就必須走群眾路線,使新聞宣傳工作更好地服務于黨、服務于人民。
實踐證明,走群眾路線,開門辦報,是縣級黨報占有輿論主陣地的根本途徑,是堅持“三貼近”原則,深化“走轉改”的重要手段,更是新形勢下提高縣級黨報自身競爭力的必然選擇。尤其是當前,正值經濟轉型、社會轉軌、改革攻堅的發展關鍵期、矛盾多發期,輿論引導任務越重,越需要縣級黨報聯系群眾,越需要踐行群眾路線,開門辦報。再者,處于最基層的縣級黨報,因受人員少、資金缺、信息量小等限制,更需要借智借力,開門辦報。
蒙古貞日報是阜蒙縣委機關報,是遼寧省內僅存的兩家縣級報之一。開門辦報,走群眾路線,一直是蒙古貞日報秉承的辦報原則和理念。實踐證明,通過開門辦報,走群眾路線,縣級黨報的貼近性、可讀性不斷增強,感召力和影響力持續提高。其具體做法是:
用真心——我家大門常打開 不虛掩
走群眾路線,群眾辦報歷來是黨報的辦報原則和優良傳統。黨的利益和人民的利益是一致的,黨報既然是聯系黨和人民群眾的橋梁,就必須反映群眾的聲音,充分體現群眾的意愿,自覺貼近群眾、了解群眾、服務群眾。
在具體辦報中,如何做到貼近群眾、了解群眾、服務群眾?開門辦報是最有效的抓手。開門辦報,對于辦報者來說,雖然是老話題,但在今天來講是新課題,只能加強不能削弱。開門辦報是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基本要求,也是黨的群眾路線在新聞工作中的具體體現,更是走群眾路線的有效途徑之一。
蒙古貞日報,充分發揮地域接近性的獨特優勢,始終堅持“全黨辦報、群眾辦報”的辦報方針,上接好“天線”,下接好“地氣”,用真心打開大門,用真情對待群眾,充分依靠群眾辦好黨報。
首先,把群眾來信來訪當“家書家事”。做好來信來訪工作,是黨報聯系群眾的重要渠道,是辦好報紙不可缺少的重要方面,更是踐行群眾路線的具體體現。多年來,蒙古貞日報把認真處理群眾來信來訪工作作為一項重要內容來抓。設立專門部室——通聯部,職責就是為群眾服務,為辦報服務。工作內容是處理群眾來信來訪,及時了解社會動向和群眾情緒、要求,需要宣傳報道的,與編輯部溝通,需要向上級反映的,及時匯報。編輯部對待群眾來信來訪同樣是高看一眼,并把讀者來信作為重要的新聞形式和內容,給足版面,設置欄目,給予刊登。有的重要來信發一版頭題,并配發評論。當前,隨著新技術的發展,QQ群、微博、微信公眾號等即時通訊工具的出現,這為做好群眾來信來訪工作提供了更便捷的交流平臺。實踐證明,報紙越重視讀者來信,認真處理讀者來信,讀者就越信賴報紙,特別是,離讀者最近的縣級媒體。
其次,把通訊員當“家人朋友”。通訊員是報紙聯系群眾最可靠、最直接的“橋梁和紐帶”。通過他們,不僅可以得到大量來自基層的新聞素材,還可以獲取大量生動、鮮活的稿件,同時拉近報紙與群眾的距離。蒙古貞日報始終把通訊員隊伍當成報社忠實的“編外人員”,每年通過舉辦培訓班、座談會等形式,和他們建立長期固定的親密聯系。通聯部不僅把通訊員“請上來”培訓,還經常“走下去”座談。例如,2014年6月,蒙古貞日報與縣委宣傳部聯合舉辦了全縣宣傳委員培訓班,邀請市級媒體專家作專題講座,同時開展了拓展訓練、攝影比賽等活動。同年12月,通聯部人員先后深入到縣農業局、農機局,為30名基層通訊員講解新聞寫作知識。富榮鎮黨委副書記李輝,通過參加培訓,激發其新聞寫作熱情。2014年,他在蒙古貞日報的月發稿量有時還超過本報記者。舊廟鎮史慶有,也是經蒙古貞日報培養起來的鄉鎮“土記者”。他不僅堅持寫新聞稿件,還進行文學創作。通過報社平臺,他已被阜新市作家協會吸收為會員。2013年,蒙古貞日報復刊三十周年之際,報社對30名優秀通訊員進行了表彰。此外,蒙古貞日報還經常召開通訊員座談會,征求辦報意見。如2014年6月召開《瑪瑙之都》專刊創刊座談會。
在通訊員的眼里,蒙古貞日報就是他們的家,編采人員就是他們的朋友。此外,通過與通訊員建立穩固、密切的關系,不僅可以有效地向社會借智借力,彌補縣級報人員少、稿源缺的不足,還可以使黨報的聲音最大限度地傳達到群眾中去,擴大黨報的覆蓋面和影響力。
用真情——歡迎您來家做客 不虛假
堅持開門辦報,堅持群眾辦報,就是善于使用群眾所喜聞樂見的形式,報道群眾喜聞樂見的內容,把鏡頭、筆觸對準基層,把版面、欄目留給群眾。
發揮通訊員隊伍作用和“各路專家”的力量,是蒙古貞日報開好門、辦好報的主要措施。
縣級報的最大優勢就是地域的接近性和本土化。在辦報中,蒙古貞日報始終將群眾關切點作為宣傳的重點,讓普通群眾成為新聞報道的主體。把版面、欄目留給群眾的做法,不只是讓普通人上重要版面,上頭版頭條,更主要的是為個人開設專欄,讓群眾主筆并“做客”于黨報版面。《莊稼嗑》《包文生以案說法》專欄是蒙古貞日報的品牌欄目,更是蒙古貞日報開門辦報、群眾辦報的具體體現。
阜蒙縣是農業大縣,農業方面的宣傳是重頭戲。為了更好地發揮黨報服務群眾的宗旨,報社特邀請縣農技專家李廣和、舊廟鎮高級畜牧師史慶友兩位“專家”做客農科版主講《莊稼嗑》。欄目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和讀者聊黨的農村政策、四季農事和農業生產中常見的問題。如:《良種補貼是怎么補的》《今春種啥好》《咋樣防玉米螟》等,深受農民讀者喜歡。
在版面上長期為“專家”設置欄目,《包文生以案說法》更具典型性。包文生,今年73歲,退休前任司法局長。他在阜新開辦首個義務法律咨詢室,接待群眾有關法律方面的咨詢。為了能讓更多的人知法、懂法、守法、用法,自2007年4月起,蒙古貞日報特意為他開設了《包文生以案說法》專欄,主要刊登有關土地承包、遺產繼承、婚姻贍養等方面法律咨詢問題,都是一手案例。八年來,共刊發“以案說法”文章240篇,近30萬字。該專欄被讀者評為最喜愛的欄目,被司法部門定性為鮮活的普法教材。如若他的文章遲登了一天,就會有讀者把電話打到編輯部“問罪”。通過把群眾“請進”版面,報紙的形式活潑了,內容接地氣了,質量提高了,與群眾的心貼得更近了。這種“開大門”辦報的方式,不僅打造了更加廣闊的互動合作平臺,同時也讓更多的社會力量參與到了辦報過程中。
用真功——劍舞起 四座驚 不虛拳
堅持開門辦報,走群眾路線,就必須打造一支政治過硬、業務精通、作風優良的新聞隊伍。這也是新形勢下,黨對新聞工作者的必然要求。
開好門,就要練好“功”。一是內功,要苦練,一是外功,要強化。練內功就是內強素質,練外功就是外樹形象。內強素質,就要提高政治素質和業務素質。“兩個素質”提高了,“內功”扎實了,就能在新聞實踐中把握正確的輿論導向,密切聯系群眾,認真傾聽和反映群眾的呼聲,把好關、定好度,真幫忙,不添亂;就能把對群眾的無限深情融入到新聞報道之中,就會多出精品優稿,多寫為群眾所喜聞樂見的作品,提高報紙的貼近性,唱響主旋律,傳播正能量。
外樹形象,就是要做到敬業奉獻、誠實公正、清正廉潔、嚴守法紀和勇于創新,恪守職業道德,自覺維護新聞工作者的良好形象。形象好了,群眾自然信賴你、尊重你、貼近你。總之,內外兼修有真功,方能百尺竿頭更進一步,才能開好門,辦好報。
實踐證明,只要用真心“開門”,用真情對待群眾,群眾才能信賴報紙,依賴報紙。只有取信于民了,黨報就辦成功了。
(作者單位:蒙古貞日報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