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笑冬
“有償新聞”是我國社會向市場經濟轉軌以來,在新聞界出現的腐敗現象。“有償新聞”并不是新聞單位與受眾之間的正當交易行為,而是以發布或不發布“新聞”為條件向“新聞”中涉及的對象獲取非法利益。鑒于“有償新聞”破壞新聞業的信譽,有關管理部門屢加禁止。《關于新聞采編人員從業管理的規定》和《新聞記者證管理辦法》都有新聞采編人員不得利用采編報道謀取不正當利益,不得向采訪對象或利害關系人索取財物和其他利益,或者借輿論監督進行敲詐勒索、打擊報復等規定。“有償新聞”不僅涉及到記者的職業道德,還涉及法律犯罪。但是仍然有部分記者在利益面前拋棄新聞道德,以職務之便謀取他利。這不僅是個別記者的問題,更是整個新聞體制需要反思的問題。
2013年10月19日,《新快報》記者陳永洲因涉嫌損害企業商譽罪被長沙市公安局拘留。10月27日,陳永洲承認收受賄賂,故意污蔑中聯重科。此語一出輿論嘩然。在民眾心里記者應該是“鐵肩擔道義”的,而不是借著新聞媒體版面謀求不正當利益。推敲事件背后,一篇新聞稿件能否最終發表中間會經過眾多審查環節,出現這樣的事件,是體制的漏洞。如果這件事情沒有被曝光,媒體中的灰色地帶就始終藏而不露,這其中潛伏著的眾多“陳永洲”就很難被發現。民眾的知情權要靠什么來保障?自上而下,從內而外,新聞體制的建設問題應該得到更多的重視。
一個新聞工作者心中永遠要有一個牢不可破的信念:“新聞的生命在于真實。”堅持新聞真實性原則,不搞有償新聞、新聞敲詐、虛假報道,這是記者的從業底線。當今社會很多人都利欲熏心,新聞界的良心如果也被熏黑的話,那么就不是紙媒與網絡媒體市場之爭,而是新聞界的存亡之爭。有償新聞是把新聞這種精神產品完全商品化,實行以金錢為中介的新聞買賣,往往打著“協辦”、“贊助”、“專刊”的形式,具有較高的隱蔽性和欺騙性。有的甚至轉讓刊號,出賣報紙出版權,嚴重違反《報紙管理暫行規定》。
陳永洲事件當中,該為此事負責的不應僅僅只有一人,這是整個新聞體制的漏洞。一般來說,記者發表在供職媒體的稿件屬于職務寫作,稿件能不能發,怎么發,往往并不取決于記者,記者寫好稿件之后到報紙正式發出,還有諸多程序要走,必須要過編輯關、主任關,乃至值班老總關等等。陳永洲稱,在不到一年時間內先后發表的10余篇中聯重科負面報道中,只有“1篇半”是自己在他人安排采訪下完成的,其余都是由他人提供現成文稿,自己只在此基礎上進行修改加工,有的甚至看都沒看,就在《新快報》等媒體上刊發。《新快報》居然能夠輕易將問題稿件發表出來,有兩種可能,一是內部管理體制完全失靈,相關把關人失明;二是存在利益輸送,一些管理人員為了達到目的,為問題稿件大開綠燈。
這幕后可能會是另一番利益的博弈,就如陳永洲說的“我是被利用的”,但是利用他的不是某個企業,而是他自己的貪婪。整個《新快報》媒體機構亦是如此。但是無論如何,這場紛爭不應該在報紙上演繹。長期以來媒體賴以生存的重要因素就是它的權威性。就如“狼來了”的故事,媒體如果丟失了最起碼的信譽,又該如何生存,如何面對新媒體沖擊。
健全新聞機構內部的監督約束機制,使記者職業道德建設制度化,是加強新聞記者職業道德建設的重要手段和保障。要建立健全各項規章制度。制度的內容要細致周密,不但要規定什么可為,什么不可為,而且還要規定對違法規定的行為的處罰措施,使記者有章可循,有制可依。
(作者單位:遼寧廣播電視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