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莉
電視專題片是電視作品的綜合藝術品,一部專題片,如果解說得體、采編精細、畫面漂亮,再配上優美的音樂,那它的感染力、表現力和吸引力是非常大的,不僅能充分調動觀眾的視聽思維,還能增強片子的藝術欣賞價值。但是在專題片創作中音樂并不是隨意的,它講究一定的技巧。所以在編輯制作專題片的時候,用什么音樂,怎樣用音樂,是決定一部專題片質量高低的因素之一。下面我以本臺制作的專題為例,來談談專題片音樂的運用。
一、耐心傾聽,精心挑選
在編輯制作專題片時,首先要熟悉作品,了解這部片子的內容、主題、風格,從而來確定它的主題旋律。不論哪一類的專題片,在縣級臺是不具備專門配樂的能力的,所以要想配好一部專題,就要在海量的音樂素材里不斷翻聽,盡可能找到貼近主題的樂曲或歌曲,同時還要考慮與播音的語速、語調是否搭配和諧。比如我臺的兩部大型專題《民風神韻》和《滿鄉楓情》,前一個主要展現我縣滿族獨特的鄉土韻味和風俗民情,所以我以民族音樂的風格為片子的主基調;而《滿鄉楓情》主要展現我縣的優美風光和楓葉之美,則多數選用了自然歡快的音樂。
二、巧妙運用音樂 提升專題意境
在專題片的配樂過程中,要想最大限度地發揮音樂的陪襯作用,使用的時候還要用得巧,用得妙。
首先在片頭的制作上,片頭音樂應以簡短明確為宜,通過與畫面的結合,在短時間內給人以整體上的視聽印象,勾起觀眾繼續收看的欲望。比如專題片《輝煌二十年》的片頭,我選用了輝煌大氣的音樂,配合工農業、旅游、城建等有代表性的畫面,讓觀眾一開始就感受到一種成就感。
在專題片的開頭,一般音樂會先于解說詞出來,這樣不但能起到先聲奪人的效果,還會使片頭部分顯得更有意境一些。比如《民風神韻》的開頭,用一首悠揚并具有民族特色的笛子曲引入,畫面是我縣的自然山水和滿族特色的村莊,五秒后引入解說詞:“滿族的先祖長期生活在白山黑水間,遼東地區的自然環境與滿族傳統相結合,逐漸形成了滿族獨特的習俗、特色和鄉土韻味。”這樣的開篇,讓觀眾感覺很有民族特色,吊起了觀眾的胃口。
在整個專題片的配樂中,不是選擇好了一個主題音樂就萬事大吉了,有時候要根據它的需要來選擇不同的音樂來營造氣氛,從而提升意境。比如《民風神韻》專題中,在介紹滿族三大怪時,我插入了獨特的滿族小調,把觀眾的好奇感充分調動起來。介紹滿族婚俗和建房的段落中,我則更多采用了同期聲,把婚禮的喜慶熱鬧的場面、滿族人民蓋房時的風俗和喜悅充分表現出來。在體現滿族語言和文化時,我插入了幾段滿族歌曲,既表現了滿族人民的勤勞、好客,也使片子生動活潑,體現出了濃郁的鄉土韻味。
在配樂過程中,有時為了配合畫面,營造出激情和感染力,通常會對音樂做一些剪接和修改??梢岳梅蔷幖夹g對音樂進行簡單的剪接,但剪接時不能破壞音樂旋律與節奏的完整,要保留完整的音樂小節,不能有卡斷現象。
其次,背景音樂的音量控制也是個不能忽視的環節,音樂只是專題片的配角,所以它的音量不能超過配音的音量,否則就會喧賓奪主。另外,一部專題片也不是非得從頭到尾,滿滿的全配上音樂,而是同內容一道,有起有落,有間歇,來營造不同意境。在制作結尾部分的時候,一般會讓音樂比解說詞晚一些結束,使結尾得到更加耐人尋味的效果。至于是把情緒提起來或是壓下去,就要根據片子的需要,適當增減音量。
三、敢于嘗試 不斷創新
以往,我們在專題片配樂時只考慮純音樂的運用,但是經過實踐我發現,只要用得恰到好處,通俗歌曲在片中更能起到深化主題、渲染氣氛的作用。比如《美德花開遍滿鄉》這部專題片,是以弘揚社會美德、倡導文明新風為主題的全縣美德少年評選活動紀實,我選用了《中華美德》這首歌曲作為背景音樂,深化了主題,也激發廣大青少年爭做美德的踐行者和傳播者的熱情。專題播出以后,這首歌曲也在學校里廣為傳唱。
所以在為專題片配樂的時候,要敢于嘗試,敢于創新,只要與主題貼切,能夠提升意境,吸引觀眾的收看欲望,就是合適的音樂。
(作者單位:本溪滿族自治縣廣播電視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