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勇
城市電視臺面臨著央視和省級衛視新聞類、娛樂類等電視節目收視率和市場占有率的巨大壓力,更面臨著新媒體,特別是移動互聯網媒體分流大量年輕觀眾的挑戰。城市電視臺要想搶占一定的市場份額,必須要依靠地域性、貼近性更好地服務于本地,并充分利用新媒體與傳統媒體的融合,形成全媒體發展的態勢,才是城市電視臺得以突圍的唯一出路。全媒體融合是城市電視臺進一步發展的必然。
首先,全媒體融合在技術上要建設可以支撐全媒體運營流程的業務系統,能夠實現多來源內容匯聚、多媒體制作生產、多渠道內容發布、多業務融合運營,在滿足傳統業務流程的基礎上,同時滿足新媒體業務運營基礎性要求。建成后的系統是服務型技術系統,能夠滿足傳統電視業務所需的技術能力,能夠即時滿足新媒體所需要的技術能力,能夠即時支持業務規模變化的能力,能夠即時實施業務的“無邊界”部署的能力,能夠即時提供業務數據分析的能力。
其次,要在內容生產和經營管理上建立適合于全媒體發展的內容生產方式和經營理念。全媒體融合帶來的新業務運營種類會越來越多,需要建立一個統一的內容生產、渠道建設、服務規劃、數據分析、支付管理等服務一體化的管理模式。
作為城市電視臺,充分利用地域性、貼近性和公信力的獨有優勢,從融媒體、全媒體的角度出發,把新媒體的業務與傳統媒體的業務緊密相連,形成互動、互補的關系,采用以各頻道“內容”為支撐的、以具有城市臺品牌屬性的視聽產品為主導的區域化、網絡化發展模式,共同進入“三網融合、多屏聯動”的全媒體產業鏈。
新聞類欄目,在新媒體上講求的是快速,電視媒體就要深入詳盡報道和剖析,通過新媒體的快速發布引導用戶到電視上收看更詳盡、全面的深入報道,再通過深入報道告知觀眾可以在新媒體上看到更加快速的新聞資訊,引導觀眾成為新媒體的用戶;文藝類節目,在電視上看的是熱鬧,應用新媒體就增加了觀眾的參與感,無論是選手推薦、比賽投票,還是收視中獎等環節,通過新媒體可以讓觀眾有實實在在的參與感;經營類節目,電視上宣傳的是信息,新媒體做的是商務、是服務、是交易,電視臺做的是推廣,新媒體做的是粘度,線下實現的是經營。商家得到了市場,觀眾(用戶)利用新媒體得到的是實惠(專屬打折等)。
致力發展全媒體,就要對原有的電視生產流程進行全新的再造,形成全媒體策劃、內容生產、多渠道發布的調度指揮中心,統一協調電視的節目生產和新媒體的內容生產。技術上建設統一的、開放的平臺,業務上打通環節、消除壁壘,形成一體化的、互聯互通的、多屏幕和多渠道發布的新型電視生產業態。
比如新聞內容的采制和發布應采取平臺化生產模式,集中全臺的新聞采編力量成立全媒體新聞生產中心,把新聞線索、采訪素材集中于這個統一的平臺,按不同欄目屬性分別調用。這個平臺一方面對臺內所屬各頻道的新聞性欄目提供新聞素材和播出內容,一方面面向所有網絡媒體、手機新聞客戶端提供多樣化、碎片化的新聞視頻和圖文資訊。
新媒體不局限于我們自有的網站、APP等,還涵蓋微博、微信等已有的或即將出現的各種互聯網傳播形式。
網絡電視(自有網站)是城市電視臺向全媒體方向發展的基礎平臺,是全媒體應用的橋梁,起著溝通協調的作用;微信服務號、微博、APP等新媒體形態是宣傳推廣的重要渠道。
全媒體發展在謀劃新媒體方面要做權衡和取舍,APP、微站、Web APP、微博、微信公眾號等一個都不能少,但App最好不要先行。目前用戶對安裝APP已經沒有了新鮮感,除了搜索、音樂、閱讀、地圖、電商、游戲等幾大類應用,下載安裝APP已經成為了一種負擔,甚至用戶在APP安裝后影響移動設備的使用效能時會考慮卸載,APP還存在著開發成本、推廣成本過高的問題。我們要首先通過微博、微信等輕應用提供良好的服務,形成使用習慣后再吸引用戶來下載APP,這個APP必須能夠提供更加具有實用性的服務。
總之,在新的形勢下,要用新的思維、新的方法探討電視媒體的發展之路,要充分發揮電視媒體的優勢、充分利用新媒體特性,要站在全媒體的高度考慮電視節目未來的發展方向和方式,要創新以電視為核心的全媒體平臺在本地域的服務能力。
(作者單位:沈陽廣播電視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