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康
自乙未年農歷正月初一(即公元2015年2月19日)始,中國進入“羊年”。
東漢時的許慎(58—147),被后人稱為“字圣”。他花費半生心血撰寫的《說文解字》,堪稱中國最古老的一部字典,其中釋曰:“羊,祥也。”
“羊”通“祥”,含“吉祥”之意。舊時“吉祥”也寫作“吉羊”,今人在考古發掘中亦發現有“大吉羊”字樣的秦磚漢瓦。古籍中所謂“羊車”,指宮內所乘之車,以“羊”而取其“吉祥”之意。《史記·孔子世家》曰:“眼如望羊”,這里的“羊”通“陽”。三只羊聚在一起仰望太陽,成三羊圖,易·泰卦下部為三陽爻,稱之為“三陽開泰”,所謂“冬去春來,陰消陽長,有吉亨之象”。故舊時以“三陽開泰”為一年開頭的吉祥語,多用于歲首祝頌。由于民間附會,“陽”、“羊”諧音,又俗稱為“三羊開泰”,亦為賀歲頌詞。
羊城、五羊城,眾所周知,即廣州城的別名。據《太平御覽》引裴淵《廣州記》,戰國時南海人高固當楚國宰相,曾見有五只羊銜著谷穗出現于楚庭,因而在州廳上繪了“五羊圖”。另據《太平寰宇記·嶺南道·廣州》引《續南越志》,相傳古代有五位仙人乘五色羊執六穗秬而至此,在一片貧瘠荒涼的土地上開荒播種,辛苦耕耘,使之變成了豐饒的魚米之鄉。宋·錢易《南部新書》亦說是“有五仙人騎五色羊負五谷而來”。故廣州又名“羊城”、“五羊城”。矗立城中的“五羊”雕塑,便是廣州城的地理標志和城市象征。
在人類遠古的原始部落,曾“以物易物”進行商品交換。民間由于普遍養羊,羊便充當過類似于貨幣的“等價交換”的職能,即相當于最早的貨幣。養殖羊群多多者被視為“富有”的象征。由于羊的這種重要的社會功能,古往今來,歷朝歷代,在我國便產生了許多涉“羊”的生活方面的詞語,如羊倌(牧羊人)、羊脂(羊油)、羊羔(小羊)、羊毫(用羊毛作筆頭的毛筆)、羊肆(售羊肉的店鋪)、羊裘(羊皮做的衣服)、羊酪(用羊乳制的食品)、羊卜(少數民族的一種占卜法,以艾條灼羊髀骨以求吉兆)、羊燈(用銅制成或用竹絲扎成外糊以紙的羊形燈)、羊羔利(元代盛行的一種高利貸,羊產羔時本、利對收,故名)、羊羔美酒(本指以羊羔美酒設宴,也泛指美筵)、羊酒(羊和酒,古時亦泛指賞賜或饋贈的佳品)、羊腸線(外科手術縫合刀口所用的羊腸做成的線)、羊腸小道(喻指狹窄曲折的小路)等。
明代著名文學家、戲劇家李漁在其代表作《閑情偶記》中于《肉食·飲饌部》開篇即說到“羊”:“物之折耗最重者,羊肉是也。諺有之曰:‘羊幾貫,賬難算,生折對半熟對半,百斤止剩念余斤,縮到后來只一段。”就此他解釋道:“大率羊肉百斤,宰而割之,止得五十斤,迨烹而熟之,又止得二十五斤,此一定不易之數也。”接下來,他又對宰而未烹之“生羊”與宰而已烹之“熟羊”加以比較:“生羊易消,人則知之;熟羊易長,人則未知之也。羊肉之為物最能飽人,初食不飽,食后漸覺其飽,此易長之驗也。”并由此而推及:“凡行遠路及出門做事,率急不能得食者,啖此為宜。”李漁還以實例證之:“秦之鄙,產羊極繁,土人日食止(只)一餐,其能不枵腹力也。”熟讀李時珍《本草綱目》的李漁還進一步闡釋道:“《本草》載羊肉,其功效(堪)比人參、黃芪。參芪補氣,羊肉補形。予謂補人者羊,害人者亦羊。凡食羊肉者,當留腹中余地,以俟其長。倘初食不節(制)而果其腹,飯后必有脹而欲裂之形,傷脾壞腹,皆由于此,葆生者不可不知。”李漁的這段告誡,從養生學的角度勸誡人們“食羊”時食之有度,較為接近科學,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羊作為與民眾日常生活非常密切的家養動物,很早以前就成為詩歌的吟詠對象。古人詠羊,最早見之于三千多年前的《詩經》。
《羔羊》,見于《詩經·召南》。這是一首諷刺詩。它從“羔羊之皮”唱到“羔羊之革”,再唱到“羔羊之縫”。羔羊者,小羊也。實質上,詩中的“皮”、“革”、“縫”均指小羊的羔皮所縫制的皮裘,也即周代官吏所穿的羊皮襖。詩中的每一段都寫了用“素絲”縫制羔羊皮,且用了“委蛇委蛇”來形容貴族、官吏身穿羔羊皮襖的悠閑自在與得意忘形。
《無羊》見于《詩經·小雅》。詩以起勢突兀的喝問句開頭:“誰謂爾無羊?”接著答曰:“三百維(為)群。”而三百只是概數、虛數,言其多也。接下來寫道:“爾羊來思,其角濈濈。”意為:你的羊兒都來了,羊兒犄角挨犄角;“爾羊來思,矜矜兢兢。不騫不崩,麾之以肱,畢來既升”。譯成白話大意是:你的羊兒都來了,謹慎爭先相依靠。不棄不散不虧少,抬起胳膊兒搖一搖,齊上山坡一古腦(兒)。《無羊》像一首抒情的歌詞,在三千余年前遠古牧民的口中悠悠傳唱。
在古往今來的中國成語、典故中,拿動物說事的不少,而其中多含貶抑或諷喻意義,如狐假虎威、雞鳴狗盜、鼠目寸光、蛇蝎之心、天下烏鴉一般黑、人心不足蛇吞象、癩蛤蟆想吃天鵝肉、黃鼠狼給雞拜年,等等,卻難以見到以“羊”為諷刺對象的成語。涉羊的,比如“掛羊頭,賣狗肉”、“披著羊皮的狼”,譴責的矛頭卻并非“羊”,而是直指“賣狗肉”的作假者或偽裝成羊的“狼”,羊頭、羊皮只是作為正面的“道具”,細究之下,對羊非但沒有貶義反而含有褒義。
下面說一說與“羊”相關的俗語、成語、典故。
羊車:古代宮中用羊牽引的車駕。據《晉書·后妃傳上·胡貴嬪傳》,晉武帝時,內宮宮女眾多,將近萬人。“晉武帝常乘羊車,恣其所之,至便宴寢”。后常以帝駕羊車降臨表示宮人得寵;不見羊車則表示宮怨。又,宮人們把竹枝插在門上,把鹽水灑在地上,引誘羊舔食,使羊車停在自己門前,以求臨幸。此稱為“羊車望幸”。元·薩都剌《四時宮詞之四》:“夜深怕有羊車到,自起籠燈照雪塵。”元·程景初《醉太平》:“恨綿綿深宮怨女,情默默夢斷羊車。”寫的便是宮人夜半等候羊車的忐忑心情。
羊歧(歧路亡羊):羊入歧途而走失。比喻事理不易掌握而誤入迷途。唐·陸龜蒙《幽居賦》:“豹管閑窺,羊歧忘返。”與“羊歧”近義者,舊典有“歧路亡羊”,比喻因情況復雜多變而迷失方向,走入歧途。
羊蟹:記敘南宋詩人楊萬里軼事。他曾經戲稱尤延之為蝤蛑(一種小蟹,即“梭子蟹”);因尤延之身材短小,其名“尤袤”又與“蝤蛑”諧音,楊萬里故以此物諧稱尤延之。延之則呼誠齋為羊。一日食羊白腸,延之曰:“秘監錦心繡腸,亦為人所食。”誠齋笑吟曰:“有腸可食何須恨,猶勝無腸可食人。”世稱蟹類為“無腸公子”。一座大笑。
騎羊:見于漢·劉向《列仙傳·葛由》。傳說周成王時羌人葛由,刻木羊而騎。羊入西蜀,蜀中王侯貴人競相追隨,一起上了綏山。綏山在峨眉山西南,高入云端,宛若仙境,隨之者皆得擺脫凡塵之累,學仙得道也。
羊胃、羊頭:據《后漢書·劉玄傳》,“其所授官爵者,皆群小賈豎,或有膳夫庖人……長安為之語曰:灶下養,中郎將;爛羊胃,騎都尉;爛羊頭,關內侯”。此指東漢更始帝劉玄濫封官吏,所用多是雞鳴狗盜之徒,故民謠譏刺為“爛羊胃”、“爛羊頭”。
以一牛易五羊:北宋大文豪蘇軾在《上神宗皇帝書》中,擬寫了“以一牛易五羊”的寓言:“今有人為其主牧牛羊,不告其主,而以一牛易五羊。一牛之失,則隱而不言;五羊之獲,則指為勞績。”這則寓言抨擊了報贏不報虧、報得不報失的欺詐行為。
“蘇文熟,吃羊肉”:見于南宋詩人陸游《老學庵筆記》。原話記敘當時童謠:“蘇文熟,吃羊肉;蘇文生,吃菜羹”。“蘇文”指北宋蘇軾(東坡)詩文。到南宋時,蘇東坡影響已很大,故有童謠吟唱此詞,說明當時蘇文已廣泛地受到民間的崇尚。
屠羊說:據《莊子·讓王》,春秋時,楚國一個賣羊肉的屠夫叫屠羊說。楚昭王亡國出逃,屠羊說跟隨他逃亡。后來楚昭王復國,論功要賞以爵祿,屠羊說三次推辭,堅決不受。楚昭王認為,屠羊說居處卑賤而陳義甚高,要“延(授)之以三旌之位”。屠羊說答曰:“我當然知道三旌之位貴于屠羊之肆,萬鐘之祿富于屠羊之利,但我怎么可以因貪求爵祿而使你蒙受‘妄施’之名呢?”后借此典,指拒利、拒名、拒權。唐·顏真卿:“功成生讓,事軼屠羊。”
青羊(青羊宮):青羊是傳說中的一種神羊,也即神話中之木精、煞神。南朝梁·任昉《述異記·上》:“梓樹之精化為青羊。”又,唐·樂朋龜《西川青羊宮碑銘》曰:“太清仙伯敕青帝之童,化羊于蜀國。”青羊宮,道觀名,也作“青羊觀”,在今四川省成都市。相傳老子西游至函谷關,關令尹喜再三挽留,老子授《道德經》五千言而去。臨別囑曰:“子行道千日后,于成都青羊肆尋吾。”時隔三年,老子降臨此地,尹喜如約前來。老子顯現法相,端坐蓮臺,聽尹喜敷演道法。此地即為“青羊宮”。
替罪羊:有中、外兩種傳說。中國傳說,見于《孟子·梁惠王上》:“王坐于堂上,有牽牛而過堂下者。王見之,曰:‘牛何之?’對曰:‘將以釁鐘。’王曰:‘舍之!吾不忍(視)其觳觫。若無罪而就死地。’對曰:‘然則廢釁鐘歟?’曰:‘何可廢也,以羊易之。’”此處,梁惠王下令以羊換牛而殺之,這便是“替罪羊”的來歷。與這個典故類似的,還有齊宣王不忍殺牛以祭鐘,改為殺羊的故事,稱為“以羊易牛”。另,據西方傳說,見于基督教的《圣經》(《舊約》)中。某一天,上帝為了考驗亞伯拉罕的忠誠,示意要他的獨生子以撒作為燔祭,獻給上帝。亞伯拉罕忍痛將愛子綁上祭壇,正當亞伯拉罕要拿刀殺他的兒子時,上帝感受到他的忠誠,命令天使加以阻止。此時,前面林子里有一只羊,于是,上帝便讓亞伯拉罕把小樹林中的那只羊抓來殺了,代替他的兒子獻給燔祭。從此,古猶太教承襲此傳統,每年的祭祀,都由大祭師用手按在一頭羊的頭上,以顯示全民族的罪過都由這只羊背負承擔了,然后再將這只羊驅趕到曠野。這只羊便被人稱之為“替罪羊”。
蘇武牧羊:據《漢書·蘇武傳》,蘇武,西漢杜陵人,字子卿。武帝天漢元年以中郎將出使匈奴,被(扣)留。匈奴單于脅迫其投降,武不屈,被徙至北海,使牧公羊,俟羊產子乃釋放。武嚙雪食草籽,持漢節牧羊十九年,節旌毛盡落。昭帝即位,與匈奴和親,武得歸。“蘇武牧羊”的故事流傳千古,蘇武歷來被尊為“威武不能屈,富貴不能淫”的愛國守節的典范。
羊羔跪乳:源自《春秋繁露》:“羔食于其母必跪而受之,類知禮者。”指小羊羔吃奶時往往是跪著吃,人們將這一舉動歸納為“羊羔跪乳”,并引申為羊羔報答慈母養育之恩的一種孝敬舉動。由此生發開來,倡導人類應具有這種孝敬父母長輩的精神。
羊酪莼羹:羊酪,用羊奶(羊乳)煉制成的食品;莼羹,用莼菜熬成的羹汁。宋·蘇軾《次韻答劉涇》:“莼羹羊酪不須評,一飽且救饑腸鳴。”唐·韓翃《送客之江寧》:“從來此地夸羊酪,自有莼羹味可人。”后以“羊酪莼羹”形容家鄉美食風味,也暗喻游子思鄉或欲歸隱回鄉。
五羖羊皮:出自《孟子·萬章上》。秦穆公五年,晉獻公俘虜虞國大夫百里奚,百里奚逃亡到楚國宛地,被楚人俘虜。秦穆公聽說百里奚賢德,以重金(五張黑色公羊皮)將他從楚國贖回,并將國政交他管理,稱為“五羖大夫”。羖,意為黑色的公羊。后以此典喻指君王禮賢下士,重視人才。
羊裘翁(羊裘垂釣):本意為披著羊裘(羊皮衣)的老翁。此典敘及歷史上一則愛惜人才的故事。后漢嚴光,字子陵,年輕時曾與劉秀在一起游學。劉秀即皇帝位后,嚴光便改名易姓,隱避不見。劉秀思念舊友之賢德,四處查訪未果。后聽說有一男子身披羊裘在富春江垂釣,劉秀疑是嚴光,于是派人帶厚禮前去征聘,往返三次,這位羊裘翁才隨車同返。后以此典頌揚品德高尚的人不圖富貴,隱居山澤。
瘦羊博士:此處“博士”是古代學官名,興于六國,秦、漢相承,諸子、詩歌、術數、方技,均立博士,聘此一專項中較有學問之人擔任。據《藝文類聚》卷九十四引《東觀漢記》,后漢時甄宇為博士,每逢臘祭,皇帝賜給博士每人一頭羊。羊有肥瘦大小,主管分羊的官員想將羊殺了平均分肉。甄宇不同意,他自己率先挑了一只最瘦的羊,大家也就不好意思計較。以后召會群臣時,皇帝便問瘦羊博士所在,京師的人就以此綽號稱呼甄宇了。清代王士禛《題王元式國博秋思》:“多少長安苦吟客,瘦羊博士擅風流。”
羊質虎皮:意為羊披上虎皮,比喻外強內弱,虛有其表。出自漢·揚雄《法言·吾子》:“羊質虎皮,見草而悅,見豺而戰,忘其皮之虎也。”意思是說,羊的質地就是羊,雖然披上了虎皮,仍然看見愛吃的草就喜之不禁,但見了豺狼就嚇得顫抖不已,忘了自己身上披著虎皮,結果呢,當然潰敗無疑。
臧谷亡羊:見于《莊子·駢拇》:“臧與谷二人相與牧羊,而俱亡其羊。問臧奚事,則挾筴讀書;問谷奚事,則博塞以游。二人者,事業不同,其于亡羊均也。”這個典故說明的道理在于,完成份內的工作應當盡職盡責,三心二意會帶來不良的后果。
亡羊補牢,未為晚也:見于《戰國策·楚策四》。莊辛(楚莊王之后)對(楚襄王)曰:“臣聞鄙語曰:見兔而顧犬,未為晚也;亡羊而補牢,未為遲也。”意思是說,有了問題及時補漏洞、堵缺口,并不為晚。
羊羹亡國:據《戰國策·中山策》,中山君給大伙分發食物,大夫司馬子期在場。羊羹少了,司馬子期未分到一份,發了脾氣,跑到楚國去了。他怒氣未消,勸說楚王來攻擊中山國。中山君嚇得逃跑了。有兩人拿著武器跟在他的后面,中山君回過身來問道:“你們想干什么?”兩人回答說:“我們的父親,曾經餓得要死,您送給他一壺吃的救了他。父親臨死前囑咐說:‘中山君有了危難時,你們一定要拼死報答。’現在我們來報答您了。”中山君仰天長嘆道:“給人家的不在多少,看是否正當他最困難最需要的時候;怨恨不在深淺,如果傷了人家的心,那怨恨就深重了。我只因為一杯羊羹而亡國,又因一壺食物而得到兩位勇士相助。”故事中,司馬子期的小氣、狹隘與報復之心固不足取,但中山君敗亡后逢難遇救,兩位勇士“以德報德”的故事,對后人似有一定的啟迪。
熟羊胛:據《新唐書·回鶻傳》載,骨利干地處瀚海(今蒙古高原)以北,離唐代京城長安距離最遠,那里晝長夜短,若是在太陽落山時烹煮羊胛,羊胛熟時東方已經天亮了。后以此典比喻時光流逝迅速。宋·歐陽修《謝觀文王尚書西京牡丹》:“爾來不覺三十年,歲月才如熟羊胛。”
使羊將狼:見《史記·留侯世家》。漢高祖劉邦得天下后,分封有功之臣為異性王,引發有人內心不平,先后出現謀反事件。劉邦派太子前去平叛,欲趁機廢掉太子。呂后看出劉邦“使羊將狼”,于是苦諫請求劉邦代替太子親自出征。后以“使羊將狼”比喻任用將帥不當,難以統率指揮軍士。也比喻派遣仁厚的人去駕馭強橫而有野心的人。西漢桓寬《鹽鐵論·除狹》:“弱者,猶使羊將狼也,其亂必矣。”
十羊九牧:《隋書·楊尚希傳》:“竊見當今郡縣倍多于古。或地無百里,數縣并置;或戶不滿千,二郡分領……所謂民少官多,十羊九牧。”十羊九牧,原意是指十只羊就有九個牧人放牧。后用以比喻民少官多,賦斂苛繁;或喻指揮混亂,號令不一,部下無所適從。唐·劉知幾《史通·忤時》:“十羊九牧,其令難行。”
掛羊頭賣狗肉:此語在唐、宋即為常語,金代元好問《遺山集》卷三十三《市隱齋記》云:“懸羊頭,賣狗脯。”人們以“掛羊頭賣狗肉”比喻用好的名義做幌子,實際上名不符實或做壞事。
一生未吃白羊肉:據《歷代筆記小說精華·南北朝》,襄陽人羅友時任荊州刺史,值桓宣武(桓溫)為中書令,為車騎王洽舉行告別宴會,以白羊肉宴客。羅友獲準在宴會上入座,可是吃了一會兒便辭別而出。宣武王問他:“卿一向喜歡臨場發問,今天怎么匆匆離去?”羅友答曰:“我早就聽說白羊肉特別味美,一生未曾吃過,所以請求前來赴宴,實則無事可咨詢。現在已飽餐了一頓,便不必再停留了”,說罷離去,毫無愧疚之色。這個故事刻畫了一位執著而又毫不客氣的“食客”形象。此典亦用于諷喻某些“實用主義”的人和事。
百羊之皮,不如一狐之腋:據漢代劉向撰《新序》卷一,趙簡子(名鞅,春秋時晉國大夫)有個臣子名叫周舍,好直諫,敢進言,曾曰:“愿為諤諤之臣,墨筆操牘,隨君之后,君之過而書之。日有記也,月有效也,歲有得也。”簡子悅之,與處。居無幾何而周舍死,簡子厚葬之。三年之后,與諸大夫飲,酒酣,簡子泣曰:“……昔者,吾友周舍有言曰:‘百羊之皮,不如一狐之腋’,眾人之唯唯,不如周舍之諤諤……是以泣也。”后人用此典故,指質量差的東西數量再多,也不如一種高質量的東西;或喻對朋友無原則的喋喋吹捧,不如一句直言而中肯的批評。
小宰羊:見于宋代陶谷的《清異錄》,寫的是一位官員的廉政故事:“時戢為青陽丞,潔己勤民,肉味不給,日市豆腐數個。邑人呼豆腐為‘小宰羊’”。這位縣級官員,居然不知肉味,只每日從市場上買回豆腐數個,權當美肴。豆腐白色,類似宰成小塊的羊肉即“小宰羊”。他便因此得“小宰羊”之綽號。古時若真有如此節儉之廉官,殊不易也。
穿井得羊:據《國語·魯語下》:(魯國正卿)季桓子穿井,獲如土缶,其中有羊焉。使問之仲尼曰:“吾穿井而獲狗,何也?”(孔子)對曰:“以丘之所聞,羊也。丘聞之:木石之怪曰夔、蝄蜽,水之怪曰龍、罔象,土之怪曰羵羊。”從這段故事可以看出,孔子的知識面非常寬泛,所以他不致因別人編造的誑言(故意把羊說成狗)而迷惑,而能以自己廣博的知識、見聞去明辨事物的真相。
牧羊自學:見于《漢書·路溫舒傳》:“溫舒……父為里監門。(父)使溫舒牧羊,取澤中蒲截以為牒,編用寫書。”描寫了窮人的孩子路溫舒在艱苦的環境下,邊放羊邊自學成才的故事,這對后人刻苦治學是有啟迪的。
最后,想側重說一說南宋愛國詩人文天祥以“羊”為題的一首詩,這是一首充滿愛國主義激情的詩篇。詩題叫《詠羊》:
長髯主簿有佳名,羵首柔毛似雪明。
牽引駕車如衛玠,叱教起石羨初平。
出都不失成君義,跪乳能知報母情。
千載匈奴多牧養,堅持苦節漢蘇卿。
詩的開首便抓住“羊”的主要特點,形象地描繪出羊的形象:“長髯主簿有佳名,羵首柔毛似雪明。”據崔豹《古今注》:“羊,一名長髯主簿”。主簿,官名,自漢至清,縣一級官府均設有“主簿”一職,為負責文書簿籍、掌管印鑒的地方官。羊因長有長長的胡須,故被昵稱為“長髯主簿”。詩中用擬人手法,以“有佳名”贊揚“羊”的好名聲。“墳首”,出自《詩經·小雅·苕之華》:“牂羊墳首(大頭)”。“羵首柔毛似雪明”寫羊的體態,不僅頭大,且柔順的羊毛似白雪般潔凈明亮。這首詩從羊的雅號和形態寫起,贊譽之情溢于言表。接下來頷聯二句,“牽引駕車如衛玠,此教起石羨初平”,化用了兩個典故:一是晉代人衛玠,少年時曾“牽引”羊車入市遍游洛陽古城,見者以為玉人;二是神仙傳說中的人物黃初平,曾有“叱石成羊”之美譽。據晉·葛洪《神仙傳》,黃初平十五歲時牧羊于野,被一位道士引入金華山修行,四十余年不歸。后其兄循蹤尋訪而至,卻只見石頭,不見羊群,詢問羊在哪里?黃初平對石呼曰:“羊起”,滿山石頭盡皆變成白羊,這便是“叱石成羊”的故事。作者化用上述二典,說明羊既有拉車行進之功,又能從石頭“點化”而復活,非比尋常。這兩個典故,不僅形象生動,而且情趣盎然,“此教起石”還洋溢著濃厚的神話色彩,使人讀之其味無窮。頸聯二句,“出都不失成君義,跪乳能知報母情”,亦用二典。一曰“出都”,春秋時,齊欲屯兵伐楚,虧了魯大夫柳下惠“出都”前往,勸阻齊王,使齊、楚止息干戈,宰羊盟誓,結為友好之邦,避免了烽火戰亂。二曰“跪乳”,即民間傳說中“跪乳報母”的羊的品格。作者通過“出都息戰”和“跪乳報母”二典,頌揚了國與國之間“化干戈為玉帛”、變征戰為和平的不朽勛績。尾聯二句,“千載匈奴多牧養,堅持苦節漢蘇卿”,用漢使蘇武出使匈奴被扣,在冰天雪地的北海牧羊十九載,終于榮歸漢朝的典故,頌揚了蘇武“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崇高品格,從而抒發了文天祥本人抗敵救亡的愛國主義情懷。這首《詠羊》詩,幾乎句句用典,處處涉羊,堪稱抒情詠懷的詠羊佳作,意味雋永的愛國詩篇。文天祥是南宋著名愛國將領,在抗元斗爭中歷經九死一生,被俘后壯烈犧牲,曾留下“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鏗鏘詩句。聯系他《詠羊》詩中蘊藉的愛國情懷,不能不使我們油然而生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