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勝藍/文
工業與互聯網融合研究
——基于嘉興市的調查
■江勝藍/文
世界互聯網大會永久落戶烏鎮,在每年為以阿里巴巴為首的電商提供一場盛宴的同時,也為嘉興市企業推進工業與互聯網融合提供了新的啟示和發展機遇。文章基于2015年3月對嘉興地區政府、相關企業的實地調研和座談交流,指出嘉興市在積極推進兩化深度融合的過程中,要站在“互聯網+”的風口上順勢而為,積極擁抱互聯網,大力推進智能制造和智能裝備產業,以數字化工廠、廠聯網為制造業發展的方向,走出了一條“互聯網+工業”的嘉興智造創新之路。
第一屆世界互聯網大會的順利召開,使得水鄉烏鎮一時聲名鵲起,然而,不僅是這座古鎮,整個嘉興地區都與互聯網大會緊密相關,大會的良好反響迅速引起了嘉興地區傳統工業企業的廣泛關注,他們興趣盎然,希望能夠插上互聯網的翅膀,飛得更高、更遠、更穩。
(一)嘉興工業與互聯網融合發展具有良好的宏觀環境
首先,浙江省是全國率先將發展信息經濟作為一大戰略的省份,“十五”以來,浙江省的信息技術產業以年均27%左右的速度持續增長。嘉興市的信息化發展指數最近連續兩年在全省位列第三,僅次于杭州和寧波。表1是浙江省和嘉興市的信息化發展指數。可見,嘉興市無論是總指數,還是各分項指數,除了知識支撐指數之外,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其次,根據剛剛出臺的《2014年省區域兩化融合水平評估報告》,浙江省兩化融合指數位列全國第三,僅次于江蘇和上海,其中,基礎環境指數位居全國第一。嘉興市的兩化融合指數位居全省第四,其中,工業應用指數位居全省第一。第三,浙江省的互聯網產業實力雄厚,浙江省不僅擁有世界最大的互聯網企業——阿里巴巴集團,還有著強勁的以阿里巴巴為核心的互聯網產業生態圈,世界互聯網大會與阿里巴巴一城之隔、遙相呼應,為嘉興市的互聯網綜合實力提升起到了積極的影響作用。第四,浙江省的杭州市、寧波市是第一批跨境電商試點城市,跨境電商新業態為制造業個性化、服務化、電商化轉型提供了良好的發展機遇,雖然嘉興暫且不是試點城市,但是由于距離較近,工業企業還是能從中有所收獲,此外,目前嘉興地區部分區縣也在積極申報跨境電子商務試點區域。
(二)嘉興市工業基礎好及信息產業實力強
2014年,嘉興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為1328.26億元,增長7.7%,全市裝備制造業、高新技術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省標準)增加值分別增長15.7%、11.7%和9.6%,工業生產增長穩定,工業結構調整加快。嘉興市素來信息產業實力較強,各區市信息產業各具特色,海寧市以磁性材料省級電子信息產業基地為基礎,推動新型電子元器件及材料等新興行業發展;平湖市重點發展微電機、電子元器件等電子信息制造業,培育發展自動化控制整機及成套設備制造企業;秀洲區重點發展光伏新能源、LED和裝備電子等產業,培育發展自動化控制整機及成套設備制造企業;桐鄉市則以項目為抓手,乘著世界互聯網大會的東風,著重推進信息化的深度應用,打造國家智慧應用示范區,創新國家互聯網創新發展試驗區。

表1 2014年浙江省和嘉興市信息化發展指數

表2 2014年嘉興市兩化融合發展水平
(三)嘉興企業信息化應用水平不斷提高
近年來,嘉興市各區市非常重視傳統產業的信息化應用水平,深入推進信息技術在工業產品研發設計、生產制造、企業管理、產品營銷、倉儲物流、售后服務等環節的應用。在“兩化深度融合國家示范區”建設的引領下,全市規上企業,尤其是行業龍頭企業均加大信息化投入,在智能裝備技術改造、管理信息系統建設、管理咨詢和電子商務等方面加大投資力度,采用企業財務管理、購銷存管理、人力資源管理、生產制造管理、企業資源規劃管理等企業信息化管理系統的企業占比明顯提高,大大提升了企業的運營效率。部分高污染高耗能企業應用了重大耗能設備的智能控制系統、能源管理系統和環境監測系統,有效降低了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
3月5日李克強總理在兩會上提出了“互聯網+”行動計劃,事實上,我們說的工業與互聯網融合也可以稱作“互聯網+工業”。“互聯網+工業”的提法更進一步明晰了傳統工業轉型升級的方向,嘉興的企業更是在世界互聯網大會的渲染下,積極探索企業與互聯網的深度融合,希望能夠借助世界互聯網大會永久舉辦地的優勢,進一步提升企業的市場競爭力。
嘉興市推進工業和互聯網融合,可謂“天時地利人和”,世界互聯網大會、兩化深度融合國家示范區、工業基礎好、信息產業實力強等關鍵詞,無不預示著嘉興“互聯網+工業”轉型的成功未來。從調研的企業來看,嘉興的工業與互聯網融合主要表現為以下幾種形態。
(一)“業務驅動型”的工業與互聯網融合形態
嘉興的企業大多為外向型企業,隨著企業客戶范圍的擴大和蔓延,發達國家對企業的各種要求使得企業信息化改造起步早、力度大。浙江海利得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早在10年前就開始信息化軟件的使用,為了滿足歐美客戶的高標準要求,采購環節采用全程計算機化管理,所有的工藝過程均由中控室統一運行,此外,生產過程中使用高速攝像頭監控,便于將實時數據提供給客戶的同時,也保證了產品質量的穩定性。目前,海利得的所有檢測數據已實現聯網,毛絲檢測儀已與ERP成功連接,機器設備之間也實現了部分聯網,正朝著智慧工廠的目標不斷提升信息化應用水平。
(二)“創新驅動型”的工業與互聯網融合形態
嘉興市部分企業的信息化應用已經完成了要素驅動的轉型階段,轉而進入了創新驅動階段。眾所周知,人口紅利的消失、勞動力成本的上升是國內大多數企業轉型升級的重要原因,尤其是東南沿海的外向型企業,然而,嘉興的部分企業已經逾越了這個階段,它們從“機器換人”等自動化、智能化、信息化軟硬件的使用中提升了效益,并且在轉型的過程中意識到“互聯網+工業”的發展趨勢,因此,不斷創新成為部分企業持續發展的核心競爭力。紅獅寶盛科技自主研發了“機器人焊接”、“自動壓鉚機”、“自動植焊、攻牙機”等機器設備,建立了《企業人才自主評價體系》,通過頻繁培訓持續提升員工的技能水平,提升了企業的運營效率。漢腦科技則擁有了超過20項的專利、發明,成為典型的創新驅動型企業。
(三)“質量效益型”的工業與互聯網融合形態
嘉興地區的部分企業堅持差異化發展戰略,以質量效益優異取得市場競爭力,突破了低成本競爭的中國制造競爭優勢。生輝照明將其產品定位為生產消費類信息產品,擁有自己的企業研究院,通過大量的研發投入,使得其生產的智能照明產品成為中國大陸第一家進入蘋果專賣店的中國品牌。此外,生輝照明已經著手后臺建設,期望通過大數據、云平臺的運營為客戶提供更加智能的照明產品。
(四)“知識密集型”的工業與互聯網融合形態
嘉興市相較于省會一線城市,在高端科技人才的吸引方面存在先天不足,為了解決人才瓶頸,嘉興市成立了“浙江省科技創新改革試驗區”和“嘉興市人才改革試驗區”,與清華大學和中科院建立了戰略合作關系,先后成立了清華長三角研究院和中科院應用科技研究院兩大研究平臺,通過優越的實驗環境和優厚的待遇,吸引大量的高科技人才在嘉興中短期停留,取得了顯著的成效。目前嘉興正在探索成立全國第一家科技保險公司,并且擬建立智能制造產業的服務基地。
(五)“無人車間型”的工業和互聯網融合形態
工業的互聯網化就是要實現生產過程的自動化和智能化,提升生產系統的柔性程度,最終通過機器設備的互聯網化,形成一個高度智能的類人的生態系統。在這個過程中,必將出現“無人車間”、“數字工廠”。嘉興市的部分企業已經有了“無人車間”,并且具備了“數字工廠”的雛形。莎普愛思藥業股份有限公司的滴眼液產品實現了無人生產,由一臺機器完成所有的生產環節,整個企業通過銷售管理系統、生產車間自動化設備、物流倉儲系統和ERP系統等軟硬件的使用,實現了所有產品的物料系統全自動控制、全國銷售系統的聯網,以及倉庫全自動定位、黑燈全自動作業,在穩定產品品質的同時,最大化倉庫的空間利用效率,成功地提升了企業的運營效率和經營效益。
世界互聯網大會的永久落戶為嘉興市工業與互聯網深度融合提供了良好的歷史機遇,嘉興憑借其良好的工業和信息產業基礎,在“互聯網+工業”初顯成效之際,還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加強建設。
(一)要注意互聯網工業化后的全景滲透和數字經濟引導
在工業和互聯網的融合過程中,要根據各個行業不同企業的實際情況,將互聯網應用深入實際經濟內容之中,在對工藝流程全面梳理、優化的前提下,做好互聯網應用改造升級的頂層規劃設計,保持各個軟硬件之間數據的平滑銜接。
(二)要注意培育“行業云”和工業大數據
在工業與互聯網的融合過程中,要秉承“數字為始,經濟為王”的信念,要建立云架構的數據中心,使得企業信息中心可以科學、靈活地運用來自智能設備的實時數據。此外,要積極地將數據中心與外部的產業鏈,包括物流、原材料采購等環節的數據聯系起來,用云計算來支撐更多的產品生產知識庫,要積極培育“行業云”,通過行業內數據的互聯共享不斷優化行業、企業的運營效益和生產效率。
(三)要具備開放、合作、共享的互聯網精神
在工業與互聯網的融合過程中,除了要不斷深化工業產業鏈各環節之間的互聯網應用,還要在工業運營中全面滲透互聯網精神,保持開放、合作、共享的態度,將企業之間傳統的買賣關系轉換為戰略合作關系,一些優秀的“互聯網+工業”企業要以開放的心態接受同行的參觀和學習,站在一個更高的平臺上來發展制造業。

(四)要培育自主創新的設備制造商和系統集成商
在調研中發現,企業普遍使用發達國家的制造設備和系統集成供應商,然而,從信息安全和企業運營安全的角度,企業要重視在制造設備研發方面的投入,盡快實現關鍵環節制造裝備的進口替代和自主研發。
(五)要保持“互聯網+工業”形態與企業組織架構的融合性、協調性
在企業的互聯網化轉型升級過程中,隨著信息技術與制造裝備的不斷融合,企業內部的組織架構、管理流程也要隨之協調優化,例如信息技術部和裝備部的合并等,以降低企業信息化推進過程中的管理成本。
(六)要注重人才的吸引和培養
隨著信息經濟的不斷升溫,工業企業的人才吸引力逐漸下降,這就需要企業一方面轉變人才觀念,要主動吸引與企業提質增效緊密相關的人才,而非社會普遍認可的高學歷名校人才;另一方面,企業要重視培訓工作,在對傳統制造模式顛覆的過程中,很難有現成的高匹配人才,這就需要企業建立科學、合理的培訓體系,以適應企業的轉型升級和持續成長。

(作者單位:浙江郵電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