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偉剛
(沈陽工程學院 管理學院,沈陽 110136)
從宏觀角度而言,我國社會主義事業想要繼續發展,必然要繼續走改革開放的發展之路,文明城市既是建設和諧社會的體現,也是國家改革開放事業取得階段性成功的體現。黨的十八大報告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目標部分明確提出“文化軟實力顯著增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深入人心,公民文明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明顯提高。文化產品更加豐富,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基本建成,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中華文化走出去邁出更大步伐,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基礎更加堅實。”由此可見,黨中央已經把文化軟實力建設當做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目標之一。城市文化軟實力作為文化軟實力中的重頭戲,在改革開放、深化改革的事業中占有重要一席之地。建設文明城市,其實質就是要在黨的改革開放方針指引下,在政治文明的保障下、在經濟文明和生態文明的基礎上,大力發展文化建設,成就社會主義文化軟實力。
從微觀角度而言,根據國家文明城市評價指標體系的內容,在進行文明城市評價時,主要考慮以下幾個方面的發展情況:廉潔高效的政務環境、公正公平的法治環境;規范守信的市場環境;健康向上的人文環境;舒適便利的生活環境;可持續發展的生態環境;扎實有效的創建活動。從以上七點可以看出,健康向上的人文環境和舒適便利的生活環境是城市文化軟實力的直接表現形式。廉潔高效的政務環境和公正公平的法治環境是城市文化軟實力的制度保障。規范守信的市場環境和可持續發展的生態環境是城市文化軟實力得以發展的基礎。扎實有效的創建活動是城市文化軟實力提升發展的催化劑。無論是保障、基礎、還是催化劑,都顯示了城市文化軟實力和建設文明城市之間有著緊密關系,城市文化軟實力是文明城市的必然結果,兩者之間是局部與整體,內涵與表征的關系,統一于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五位一體的實踐活動當中。
文化是城市的形象和靈魂。文化是城市發展的內在動力,城市本身就是文化發展的產物,是文化的體現。一座城市要想在未來的激烈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最根本的將文化城市的理念納入推進經濟社會發展和提高城市競爭力、吸引力的目標體系之中。
文化軟實力是文明城市的內涵之一。城市既是景觀,也是經濟體,還是一種人口的聚集。如果用哲學的觀點來說,城市是一種生活氣氛,是一種特征或者靈魂。顯然,這種氣氛、特征甚至靈魂,就是一個城市的文化,在此基礎上形成的一種內聚力和吸引力,就是一個城市的文化軟實力。先進的教育、科技、文化藝術事業就是文明城市的重要特征。文明城市的形象在精神層面主要表現為城市精神的凝聚力;在物質層面則主要表現為文化載體(文化產品及文化產業等)的創新力和影響力;而在行為層面,主要表現為市民心理和行為對城市文化的傳承與認同。城市展示自己的形象主要要依靠文化的魅力,沒有文化的魅力難以持久,難以持續。城市的記憶的保存,城市歷史的延續,城市文明發展的保留,不僅依靠完善的基礎設施,良好的政治秩序,更在于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內涵。如果將經濟比作城市的血肉,政治比作城市的骨骼,那么文化則是城市的精神和靈魂。從世界范圍內來看,沒有哪座單純的經濟城市會具有持久的吸引力和內聚力,缺少文化品位和文化底蘊的城市,不是一個宜居城市,當然也就不會是一個文明城市。
城市是一個國家或地區民族文化的高地,城市的興城和發展,伴隨著文化的凝聚和驅動。每個城市都有自己的歷史和特色,這是濃厚的文化積淀中衍生出的驅動力。城市的活力也來自文化的魅力。經濟發展、政治制度、社會變遷,這些都是一個文明城市應該具備的特點,也是文明城市衡量的指標。但這些指標,從最高層面來說,無一不受到文化思想的制衡。文化實力是城市所有硬實力的根基。文化實力就是把文明城市建設的內在要求轉化為人民群眾的一種信仰和精神力量,通過文化實力來影響社會制度建構,影響經濟運行和生態建設,從而促進城市和諧發展,進而成為文明城市。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文明城市建設的歷史也就是一部文化軟實力不斷發展的歷史。
當今城市競爭日益表現為城市文化的競爭,文化實力成為城市的核心競爭力。加強文化建設有利于增強城市的凝聚力和輻射力,是增強城市競爭力的重要途徑。今天的國家競爭集中表現為城市之間的競爭,尤其是發達城市間的競爭。經濟因素已經不完全是當年那樣能夠完全主導競爭成敗的因素了。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的需求愈發多元化,生態問題、文化問題在城市競爭中的重要性也愈發顯現了出來。良好的文化軟實力已經成為吸引人才的重要因素。從一定意義來講,文化軟環境是提高城市競爭力的更加持久有效的條件。
當今經濟發展已經進入文化增值時代,經濟活動中注入的文化含量越高,物質生產中產生的附加值就越大,競爭力就越強。文明城市,尤其是國家文明城市的發展,不僅僅要在經濟上領先,更應該在文化實力上領先。若想實現城市的跨越式發展,最終還是要靠文化競爭。
文化的競爭不僅要靠數量,而且還要有質量,文化質量高的城市在競爭當中就像獲得了一只除了市場這只隱形的手之外的另一只手的照顧,會不知不覺地在競爭中處于優勢地位。在今天文化軟實力越來越重要的時代,隨著經濟增長所需要的能源、資源、人力等硬性實力之外,文化、教育、信息等軟實力的需求正在不斷增加,這完全符合馬斯洛的人類需求層次的發展的變遷。有基于此,黨在十七大報告中就指出“要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權利得到更好保障,使社會文化生活更加豐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面貌更加昂揚向上”。
文化實力的發展究其本質來說,是屬于生產力的發展,是人類社會的進步。而文明城市的創建,一定要依靠生產力的科學發展,和諧發展。勞動者在生產工作的過程中,包含著文化的注入,無數產品和工具之中都包含著文化的痕跡。文化在生產力中,是一種智能要素,一旦與生產資料、勞動者結合在一起,就會轉化為巨大的物質生產能力。
要想使城市發展順應時代的要求,必須發揮文化實力在提升城市綜合實力,提升國民生產總值,增強城市凝聚力和公眾形象方面的力量。2010年7月,胡錦濤同志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二次集體學習時的講話中,對解放和提高文化生產力進行了重要論述,它體現了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對城市建設,城市發展具有科學的導向作用。
文明城市的發展和建設一定是全面的發展。城市的全面發展觀在今天已經取代了那種不計后果,不管破壞、損耗程度的發展,單純地重視GDP的時代已經一去不返了。從文明城市的評價指標可以清楚看到,它既重視經濟基礎,更注重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文化效益。
文化軟實力的提高可以促進城市協調發展,為建設國家文明城市打下堅實的基礎。協調發展是城市各系統的各方面的發展均衡性,各方面和各部分都在發展中保持協調、形成合力,相輔相成,相互促進。城市文化內部有現代文化與傳統文化,地域文化和域外文化,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的協調發展。在一定區域內的城市間,還有所謂城際文化。由于協調對城市發展具有強大的作用力,因此它是城市科學發展的重要推動力,當然也就是創建國家文明城市的重要動力。
[1]王鳳波.沈陽文化強市建設研究報告[M].沈陽:沈陽出版社,2010.
[2]中國沈陽文化網.http://www.syc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