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山
探索課堂有效教學一定要看學生的目標達成,確立好學生學習的基礎知識,學生進步與發展,教學效益,這樣就建構起有效課堂,培養學生能力,達到提高教學質量的目的。
課堂教學教學質量小組學習合作交流著名教育學家、博士生導師張華教授在報告中指出:“判斷一堂課是否有效的依據是“是否達成教學目標,學生有無進步與發展。”充分說明了教學目標是有效教學的核心,學生有無進步與發展是判斷課堂教學是否有效的標準。確立教學目標是上好一堂課的前提,而認真研讀教材,把握教材本質是確立教學目標的前提。備課時,教師只有明白本節課所學的內容同以前所學的哪些知識有聯系,為以后學習哪些知識奠定基礎,才能更好地確定教學目標,為有效的課堂教學打好基礎。
《小學數學新課程標準》這樣闡述:小學數學應致力于實現義務教育階段的培養目標,要面向全體學生,適應學生個性發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獲得良好的數學教育,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數學教學活動應激發學生興趣,調動學生積極性,引發學生的數學思考,鼓勵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要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使學生掌握恰當的數學學習方法。學生學習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除接受學習外,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同樣是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學生應當有足夠的時間和空間經歷觀察、實驗、猜測、計算、推理、驗學生學習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新課程標準要求“適應學生的個性發展”,還有“學生的學習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學生學習數學是一個獨立完成的過程。
我在上課時對于每一節課所涉及的內容知識,都進行反復揣摩,把它內化成學生能夠接受的、具有直觀的、系統性、有序性、操作性強的數學問題,因為小學數學所涉及的抽象邏輯思維比較容易理解,而且讓學生易于理解,清楚明白,不但讓學生動手計算,還讓學生動腦思索,動手操作,讓教學效果得到極大程度的發揮。例如,我教學生9的加法,我就把9個不同顏色的紙片讓每一個同學分9次進行組合,分別組成了1和8、2和7、3和6、4和5、5和4、6和3、7和2、8和1等,然后教給學生交換位置和不變的道理,使學生們目標明確,效果良好。
學生有無進步與發展,是教學有沒有效益的唯一指標。一堂課,如果教師只是完成了教學內容,向學生傳授了本節課所要學的知識,而學生的學習能力沒有得到提高,學生的各方面沒有得到相應的發展,學生對學習沒有興趣、學得辛苦,那么學生即使掌握了所學的知識,這堂課也是一堂無效或低效的教學。所以,新課程標準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而這次實驗二小的“三段六步式”課堂教學模式,充分體現了新課程標準的這一要求,每堂課教師都留給了學生足夠思考的時間,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學習經驗和知識基礎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和途徑,初步形成自己的解決方案。我在講“長、正方形的表面積”一課時,讓學生拿出事先準備好的飲料盒,想一想要做這樣的一個飲料盒大約要多少硬紙板,讓學生獨立思考要解決這個問題需要哪些數據,然后自己動手做一做,得出結論后先在小組內交流,然后再進行全班交流。這一活動,通過讓學生動手去算一算做一個飲料盒大約用多少硬紙板這一身邊的數學問題,使學生體會到數學就在我們身邊,從而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令人欲。然后,學生再通過動手實踐得出結論,親歷了知識的形成過程,培養了學生的學習能力。
合作交流是新課標所提倡的學習方法之一,我注重學生之間的合作交流,對于學習中遇到的問題,讓學生先進行獨立思考,尋找解決問題的途徑,然后小組內交流學習成果,我把小組建設做到實際實效,每個小組都分配了優良中差的學生,設置了小組長,而且小組長輪流當選,輪流發言,特別強調啟發差一點的學生,讓他們多發言,多鍛煉他們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且每個小組成員都要有自己的思路,自己解決問題的辦法,哪怕這個辦法不成熟,也要說給大家聽聽,一般的簡單的問題在小組內基本上迎刃而解了,小組帶動了中等生和較差一點的學生,從心理上他們敢于提出問題,因為是朝夕相處的同學,沒有畏懼心理,和問老師的問題不一樣,因為每一位同學都有懼怕老師的一面,這是小組建設的優點所在,還培養了同學們的共同探討的意識。另外,我要求所有學生都要展示自己解決問題的方案,這就是說要求同學能獨立思考自己解決的一定要自己解決,要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和創新精神,自己解決不了的問題,必須拿到小組上來解決,并認真傾聽別人的發言,同學之間可以互相對比,對爭議性問題進行探討,逐步補充完善,形成小組意見,最后以小組為單位向全班展示小組學習成果,小組之間相互質疑,互相補充達成共識,形成結論。上“100以內數的認識”一課,我從低年級就開始培養學生的合作交流能力。由于低年級學生沒有經過一定時間的訓練,不能有效組織小組學習,先從同桌合作交流開始,“在桌上擺出35根小棒,讓別人一眼就能看出是35根,和同桌說說你是怎樣擺的”,“和同桌一起快速擺出100根小棒,并讓別人一眼就能看出是多少根小棒。說說你們是怎樣進行分工的。”所有的學習活動都是圍繞著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合作交流能力來進行的。
通過不斷地探索實踐,使我充分認識到新的課堂教學模式必須充分利用有效的40分鐘。教師必需認真研讀教材,充分進行課前準備,明確教學目標,明確學生的知識起點,精心安排、精心預設,考慮到學生在學習時可能出現什么問題,遇到這些問題需要采取哪些策略,課堂中要引導學生投入到探索交流中去,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同時,教師也要參與到學習與交流中,積極“捕捉”學生真實的思維狀況,以便對自己的教學預設作出適當的調整,才能更好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保證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總之,在課堂上一定要本著目標達成、求實有效的原則,真正把學生當做學習的主人,既注重培養學生的能力,又提高學生的學習質量,讓學生在小學數學的學習中獲得良好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