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愛蓮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讓學生能綜合運用所學的知識和技能解決問題,形成解決問題的一些基本策略,學會與他人合作,并能與他人交流思維過程和結果。”這就要求教師應創設寬松、民主、和諧的學習氛圍,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心理學家羅杰斯認為,“心理安全”與“心理自由”是創造的兩個條件。教師要正視自己在教學中是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的角色,是學與教活動中平等的一員,并積極為學生提供各種參與探究、獲取知識的途徑、方式和方法。
小學數學主動性課堂教學所謂“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是指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在學習時表現出的自覺性、積極性、獨立性特征的總和,是從事創造性學習活動的一種心理能動狀態。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是學習的主人,因此教師在數學教學中,要緊密聯系學生的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經驗出發,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讓學生喜歡數學;引導學生通過動手操作、實踐運用等活動讓學生體驗數學;學生能從數學角度去觀察問題,通過自主探索,猜想驗證等活動,讓學生去創造數學,引導學生利用抽象的知識去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使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
一、注重情境創設,激發興趣,讓學生喜歡學數學
興趣是人對客觀事物的一種積極認識傾向,它推動人去探求新的知識,發展新的能力,是學生學習積極性和自覺性的核心。因此,教師要精心創設學習數學的情境,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使學生自覺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去。例如,學生學習了長方形和正方形面積后,可以設計這樣一個問題讓學生討論:一個長方形,長減少一米,寬增加一米,它的面積和周長會發生怎樣的變化?這一提問,使學生對問題本身發生了極大的興趣,大家憑感性回答,答案不一,且都不能講清道理。這時學生都迫切想知道正確的答案,教師可以抓住這啟迪思維的最好時機,讓他們舉例說明。給學生講明道理后,教師可進一步提問:“如果你按照這樣的變化去思索,能發現什么規律?”這時學生興趣會更高,經過小組討論探求,很快會得出結論:在周長相等的情況下,長與寬越接近,面積越大;長與寬相等時,面積最大;周長相等的長方形和正方形,正方形面積較大。由于教師不斷設置問題情境,引疑誘導,整個學習過程中,學生會情緒高漲,思維潛力得到深層開發,體驗到成功的快樂,從而更積極主動地探求知識。
二、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親近數學
人的思維過程始于問題情境。問題情境具有情感上的吸引力,能使學生產生學習的興趣,激發其求知欲與好奇心。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精心創設問題情境,激起學生對新知學習的熱情,拉近學生與新知的距離,為學生的學習作好充分的心理準備,讓學生親近數學。
例如,在教學“時分的認識”前,教師利用多媒體演示了“龜兔賽跑”的故事:小烏龜在鐘面形跑道上不緊不慢地爬了一大格(1時),小白兔沿著鐘面形跑道馬不停蹄地跑了一整圈(60分),可裁判員卻最后判定:烏龜和兔子跑得一樣快?!鞍。俊保ㄐ∨笥褌兌济婷嫦嘤U)這個判定可令他們費解了:明明是小白兔跑得快多了,為何比賽結果卻是不分勝負呢?就當學生們疑惑之際,教師適時引入教學:“這是怎么回事呢?通過今天的學習,小朋友一定能解開這個謎?!边@下,學生們個個瞪大了小眼睛,專心致志地投入到時分的認識之中。短短的40分鐘下來,幾乎每個孩子都明白了時與分的關系。無可否認,正是這樣一個生動有趣、富有挑戰性的問題情境,巧妙地引發了學生的認知沖突,使得學生對新知識滿懷無比強烈的求知欲。
例如,在教學“100以內數的比較大小”時,編了一段這樣的小故事:今天是小松鼠的生日,小牛和小山羊約好,一起到森林里給小松鼠慶祝生日。去森林要坐公共汽車,他們一大早就到車站,買好車票。小牛的座位號是23,小山羊的座位號是25。過了一會兒,小猴司機開著中巴車來了。小猴司機想考一考小牛和小山羊,給他們說,誰的座位號數大誰就先上車。小牛和小山羊都還沒有學過比較兩位數的大小,你看看我,我看你,不知道怎么辦。他們想回去問問小狗,可時間又來不及了。小朋友,你們能幫幫小牛和小山羊嗎?孩子們個個躍躍欲試,積極性很高,誰都想幫助小牛和小山羊。教師及時加以引導,學生很快地學會了兩位數比較大小的方法。
三、注重自主探究,引導學生在思考研究中創造數學
著名數學教育家弗賴登塔爾強調:“學習數學的唯一正確的方法是實行‘再創造,也就是由學生本人把要學的東西自己去發現或創造出來,教師的任務是引導和幫助學生進行這樣再創造的工作。”因此,在數學知識的學習過程中,教師應盡量多地給學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時間和空間,使學生有較多的獨立獲取知識的機會。如在教學“兩位數除以一位數”時,可首先利用多媒體展示情景圖,讓學生在觀察思考的基礎上理解圖意列出算式,46÷2,然后教師就“46÷2怎樣算呢?”這個問題組織學生操作、探究,有的學生擺小棒,每人先分得2捆是20根,再分得3根,和起來是23根;有的學生思考40÷2=20、6÷2=3、20+3=23;有的學生列豎式計算,最后教師在評價列式計算的方法時,圍繞學生的疑難之處“2為什么寫在商的十位上?”組織學生合作交流;學生經歷算法的探索和“再創造”的過程,再讓學生結合操作過程或自身的知識經驗作出合理的解釋,以明確算理。由于計算的方法和算理的得出,都出自學生自己的探究與交流,印象深刻,這樣的合作探究,可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進一步拓展學生的思維。
四、合作學習,共同提高,讓學生提高數學素養
合作學習是小組團隊為了完成共同的任務,有明確責任分工的互助性學習,是新課程倡導的學習方式。當要形成一個新的概念,當得到一個新的規律或結論,當產生有爭論價值而個人又難以完成的問題時,我們老師就可以多采用合作學習的方式,讓學生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交換意見。而教師則可以注意觀察、認真傾聽、參與交流、適時調控,促成問題的解決。如“有理數的加法”第2課時通過合作學習,由學生結合過去已有知識,直接自行得出有理數加法交換律和加法結合律,這遠比教師介紹,學生掌握更能使學生得到素質上的提高和教學素養的培養。
新課程的改革已走近我們,作為一名小學數學教師,應及時更新教育理念,“教師主導”服務于以“學生為主體”,教書育人,培養會學習的具有創新能力的新一代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