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偉
隨著社會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和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數學教學活動再也不能滿足于“傳道、授業、解惑。”更重要的是讓學生主動地獲取數學知識和技能。“合作學習”作為新的學習方式,是實踐這一目標的關鍵的教學組織形式。它不僅大面積地提高了教學質量,還對學生非認知心理品質的發展也起到了促進作用。許多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大膽嘗試,運用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來實現學習方式的多樣化,建立自主、合作、探索、發現、研究等學習機制以提高教學質量,確實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合作學習小組合作學習,是指學生在小組或團隊中為了完成共同的學習任務,學生以小組形式為學習群體,開展有組織、有指導的互教、互學、互幫活動。由于它在改善課堂氣氛,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品質等方面產生了很好的效果,所以現在有許多老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重視了小組合作學習這個環節的設計。因此,在數學教學中怎樣有效組織小組合作學習是一個值得大家思考的課題。小組合作學習只是數學課堂教學中學生多種學習方式中的一種,并沒有固定的操作模式,筆者在課堂教學中是從以下幾方面引導學生開展小組合作學習的。
一、創設情境主題,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
因為數學問題的情境,密切了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創設情境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溝通數學與生活的聯系,為了引導學生從現實情境中抽象出數學模型,并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創設情境,教師要準確把握學生的認知基礎,密切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現實生活中蘊含著大量的數學問題,然而小學生關心、易于探究的往往是那些貼近他們日常生活的問題。因此,數學情境應更多地關注他們所關心的內容以及他們在生活中所獲得的經驗,這樣才能促使兒童的經驗數學化,使課堂充滿趣味,充滿數學味,展現數學課的靈魂。這樣,才能有效地引起學生的數學思考。在教學中,教師應讓學生有經歷數學化的過程,所以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通過創設特定的情境,以一定的具有挑戰性的背景材料的展現來引發新的數學問題,激活學生的探究欲望。引導學生發現問題的現象與規律,運用已有的知識、經驗,解決生活中的數學問題。例如,在教學軸對稱圖形時我讓學生折紙、剪紙等活動,充分感知圖形的對稱性。在這個活動中,鼓勵學生敢于提出問題,如生活中哪些地方運用了軸對稱圖形。總之,創設情境,可以將數學知識融入孩子們的生活,學生樂于接受。
二、明確學習任務,指明方向
在創設問題情境之后,教師要向學生說明合作學習的重要性,學習的內容和目標是什么,怎樣完成任務,評價的標準是什么,包括小組的任務完成得怎么樣,個人的學習成果怎么樣等。才能使學生的小組合作學習開展得有序、有效,可以避免小組合作學習的盲目性,充分體現小組合作學習的實效性,學生才會有明確的學習任務。與此同時,教師還要把創設情境或提出有趣的富有挑戰性的問題與之結合起來,把任務分解給小組中的每個成員,讓人人參與,人人都有事可做,注意小組成員之間的搭配。而在現實教學中,往往是少數學生在動,大多數學生只是流于形式在附和。在教學中要注意優生和后進生搭配,善于表達的和不愛發言的搭配,從而更好地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啟發學生善于運用已有知識和經驗解決問題,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從小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與集體意識。
三、合作探究,分工協作
學生明確了學習任務后,教師就應立即引導學生開始合作探究,這是小組合作學習中最重要的一個環節。在這一環節中要充分保證合作探究的時間,不要走過程,草草了事,特別強調的是小組中的每成員都要有一定的責任分工,保證每個成員都有事做,這樣每個人都明確了自己的學習任務,保證了小組合作學習的有效性。首先,教師要營造合作探究學習氛圍,調動學生的合作探究欲望。氛圍的營造不單單是教師的幾句話,幾個動作或幾個情境的創設。教師可以用知識的背景營造,以新鮮的角度營造,以好奇心營造,以活動營造,以問題的爭論營造等開展利于合作探究學習的學習活動。在這個過程中,每個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互相交流,對于那些非常簡單,學生在學習前就已了解或熟知的學習內容,可以通過自主學習匯報來完成,有必要的可以搞一點拓展,引導學生進一步地推理,對于那些比較復雜,學生雖有一定的知識經驗卻有模棱兩可的內容,就可以引導學生通過合作探究討論等活動來完成,并在小組合作探究中形成小組學習成果。
四、合作交流,培養學生的協作意識
在科學技術高度發達的今天,協作是一個人生存的需要,是人與人之間在共同活動中發生相互作用和聯系的基本方式,也是社會群體賴以生存、發展的必要條件,學生正是在相互合作與交流中得到發展的。“合作交流”的教學方式,在課堂教學中充分體現了學生為主體,合作為手段,是開展有組織、有指導的互教、互學、互幫活動。這種活動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獲取了更多自我表現的機會,使思維真正活躍起來,使課堂教學不再出現被遺忘和冷落的角落。合作交流學習,適應素質教育的需要,是兒童非常喜歡的一種學習方式。這種學習方式,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合作交流意識和交往能力。同學之間互相啟發,每個學生都可以通過小組討論,吸收營養,集大家的智慧于一身。在很大程度上,合作學習彌補了教師一個人不能面向每個學生進行教學的不足,通過學生之間的討論與交流,培養了學生的協作意識。
心理學家舒茲認為,每個人都需要別人,都具有人際之間的心理需求,包括包容需求、控制需求與情感需求。如果一個人只限于自己的知識,而不懂得與人合作交流,那么他的潛能也根本無法施展出來。這樣的話,即使是才高八斗,那也只是閉門造車的書呆子。所以,我們要把合作交流作為另一有效的教學方式,改善教育交往,在合作與交流中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互相提問,互相啟發,互相商討,互相激勵,共同完成任務,讓他們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發展,隨著我們意識的不斷提高,我們對小組合作學習的研究會進一步深入。作為一名新課程改革的實踐者,我愿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用自己的語言去表達、用自己的頭腦去思考、用自己的心靈去感悟,與新課程一起成長,迎接數學教育的新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