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翠俠
對于小學生學習數學,更多的是沿著人類數學發現活動的軌跡,進行科學探究的模擬活動,通過經歷知識的產生與形成過程,實現知識的再發現和再創造,這就決定了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開展探究學習的基本程序,不能完全套用科學探究的程序。需要在科學探究程序的基礎上,研究既符合數學學科特點,又遵循小學生學習規律的數學探究學習的基本程序。
小學數學探究學習創造合作《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教師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因此,轉變課堂教學觀念,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學習活動中獲取知識,使課堂教學充滿生機與活力。
一、預習教材內容,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預習是體現學生自主學習的一個重要環節,是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的重要手段。預習的認真與否,認知程度的深淺,直接影響著課堂教學內容的貫徹與實施。所謂預習,就是“先學”,是指課前獨立學習教材內容,并嘗試完成練習題(部分習題甚至全部習題),解決現有發展區的問題。其指導思想是學生能自主解決的問題都讓學生事先去解決,激勵他們努力嘗試自己可能摘到“果實”,完成課業任務。落實“先學”是課堂教學內容實施的關鍵。因此,預習時間必須安排在課堂教學之前,學生可提前幾節課學習,也可提前一單元預習,但至少要提前一節課。起初,學生沒有養成預習習慣,不知道如何去預習,教師要擬定導讀提綱幫助學生看懂書,一般是先細后粗。一段時間后,可不給導讀提綱,可作如下要求:把教材內容看熟悉,用彩筆把教材中的主要內容劃起來,感到疑難的地方做上記號;用鉛筆嘗試完成課后“做一做”的練習,以及相關部分習題甚至全部習題;寫好預習筆記,包括學會了什么知識,還有哪些問題搞不明白,以便在課堂上提出來。這樣,學生在預習中學,在嘗試中感悟,讓學生去發現問題,去探究、去領悟。
二、營造輕松愉快的氛圍,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
傳統教學中,教師的主導幾乎完全代替了學生的“主體”,師生關系是“師道尊嚴”翻版下的“師在上,生在下”的全面展現,教師傳授的,學生必須服從。這種師生關系是不易容納學生的自由意見與思想,妨礙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使學生產生厭學的情緒。所以,教師應該信任又尊重學生,理解又支持學生,啟發又鼓勵學生,營造一種民主、寬松、和諧、愉快的教學氛圍,讓學生對數學學習活動有興趣、有熱情、有欲望,在學習活動中表現出自發專注,投入活躍、表情興奮,愉快滿足、樂于參與。例如,在教學《小數點位置的移位引起小數大小的變化》一課時,老師以學生的“學生”出現,和學生一起做了與本課有關的游戲:叫一位學生喊口令:“左手”“右手”,老師和其他學生必須準確地舉起左手或右手,老師站在教室的前方,舉手是故意出現錯誤,引起學生的哄堂大笑,而后讓學生聯系日常生活實際說說應該怎樣想才能不至于舉錯。這樣,既活躍了課堂氣氛,又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同時,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常用鼓勵、啟發的語言。
三、找準探究學習的時機
尋找探究學習的時機,關鍵是把探究的支配權還給學生,根據學生的需要決定何時實施探究,其實質是對學生主體地位的認可。如果教師只是想著自己的教案,只是按預定的方案組織探究,而忽視了學生是否有探究的需要,就很可能出現探究超前或滯后的現象。所以,教師在課堂上一定要準確把握學生的思維狀況,并據此選擇探究的最佳時機。如果學生沒有探究的需要,即使是教案上安排的也要舍棄,如果學生產生了迷惑即使教案上沒有安排,也要組織探究。重點要抓住以下幾個時機:
l.探尋規律時。教師創設問題情境后,要引導學生通過探究去尋找規律,去發現規律,以《商不變的性質》為例,教師創設情境,提供正反材料,引導學生圍繞“被除數和除數怎樣變化時,商才不變”這一中心問題展開合作探究。學生在情境中感悟,在探究中體驗,最終發現商不變性質的規律,并通過對一些變式材料的進一步探究,加深對商不變性質的理解,使思維的深刻性得到發展。
2.驗證猜想時。提出探究內容后,可讓學生先大膽地猜想一下,然后引導學生合作探究去驗證猜想。例如,在《三角形面積》的教學中,教師出示一個直角三角形,并提問:這是一個什么三角形?猜一猜它的面積是多少?你是根據什么猜到的?學生在已經掌握長方形面積的基礎上,聯系長方形與直角三角形面積之間的關系,提出“直角三角形的面積是同等條件下的長方形面積的一半”這一猜想。然后,組織學生去探究、去驗證猜想。
3.爭執不下時。在運用概念、性質或定律等數學知識去判斷、辨析正誤中出現不同意見時,組織探究,進一步探究本質特征,即能引起學生濃厚的興趣,又能讓學生有更多的發表見解的機會。
4.攻克難題時。當教學中出現一些挑戰性題目時,由于思維力度大,開放性強,依靠個人力量往往難以找到解答方法或者思考不全,此時需要小組合作,開展討論交流等探究活動。
四、加強探究學習的指導
學生的探究活動要取得成功,還需要教師及時有效的指導作保障。當然,此時的教師不以主宰者的身份出現,而是學生探究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促進者和合作者。教師應該對整個探究活動進行宏觀調控。教師的指導作用可以通過以下途徑來實現。
首先,活用教材,設計情境。在備課中,不要為教材所左右,應精心設計問題情境。如懸念式情境,沖突式情境,操作式情境等,使學生在奇中問,在疑中問,在動中問,培養學生愛問的習慣。
其次,鼓勵自學,質疑問難。這是提高學生創新能力的必經之路。我曾經進行了一些專項訓練,在學生自學的基礎上,我先以學生的身份去示范提問。如對一個新課題,可以問這個知識的具體內容是什么;為什么要學習這個知識;學習這個知識有什么作用;哪些舊知識和它有聯系;這個知識與相鄰知識有什么區別和聯系……
再次,預留時空,引導“再創造”。數學學習過程充滿著觀察、實驗、模擬、推新等探索與挑戰性活動。教師要改變以例題、示范、講解為主教學方式,引導學生投入到探索與交流的學習之中。
實踐證明,精心設計探究式學習運作中的每一個環節,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努力營造和諧的學習氛圍,積極為學生創設條件,讓他們真正參與知識發生、發展的過程,引導學生通過自主探索去發現、創造數學,使課堂教學真正成為學生探索、創新的搖籃。只有這樣,探究式學習才會成為新課程改革中一個耀眼的亮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