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子全
自新課改以來,“自主、合作、探究”為核心的理念如春風細雨般給小學數學課堂注入了新的內涵和活力。課堂教學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教師將學習的主動權交給了學生。但是,由于對教師作用的茫然,致使課堂教學出現了混亂、低效的現象。所以要思考,在這樣的課堂中,教師該做些什么。
鋪路搭橋導學護航指點迷津一、精選學習材料,為學生的“學”鋪路搭橋
學習材料是學生解決數學問題、獲得數學知識、提高數學能力的基本載體,是學生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體驗數學價值的重要資源。如果不注意學習材料的選擇,所用的學習材料的典型性、啟發性不夠,就會直接影響學生知識的獲得和能力的發展,學習資料也就不會發揮出應有的價值。因此,如何選擇有利于學生思維投入的學習資料,教材中的學習材料如何使用,這些都是數學教師在選擇和使用學習材料時要慎重考慮的問題。
(一)加工學習材料,創設有效情境
如一年級上冊“第幾”這一內容,教材中安排了五個人排隊購票的情境。面對剛入學不久的一年級孩子,教師該怎樣調整自己教的行為,從而改變學生學的行為呢?課始,教師創設了一個購票情境,然后一張一張地貼出老爺爺、小朋友、叔叔、阿姨和警察的人物圖,并說:“他們同時來到購票窗口,你認為怎樣排隊比較好?”這樣,把原本靜止、單一的教學情境進行了活動化處理,情境變得開放了。交流的時候,讓學生一邊給人物圖片排隊,一邊說出自己的想法。幾種排隊方法交流過后,學生的學習熱情被充分調動起來,個個都躍躍欲試,想排出與眾不同的排法。教師要善于對教材進行二度加工,將教材中靜態的數學知識轉化成學生能主動參與的數學活動,引導學生在“做數學”的過程中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激發學生主動地和富有個性地探究問題、解決問題,進而不斷改善數學學習的方式。
(二)補充學習材料,突破教學難點
如在“百分數的意義和寫法”一課,教材中只呈現了情境圖、百分數的意義以及百分數的讀法和寫法等這些內容。在研讀教材中發現“區別百分數和分數的意義”也是本課的一個重難點,可是教材中只是把這個知識點對過“做一做”的形式展示了出來。而學生在自主學習時是很難攻破這一難關的。為此,很有必要補充一些學習材料來激發學生的思考。課件出示:下面兩個句子中的分數能不能換成百分數?
(1)一支鉛筆長16米,可不可以說“一支鉛筆長17%米”?
(2)一堆煤用去了它的14 ,可不可以說“用去了它的25%”?
思考:你發現了什么?百分數和分數的意義有什么不同?
通過這兩個思考題,幫助學生有針對性地進行思考,從而深化知識理解,有效地突破難點。
二、巧設“導學案”,為學生的“學”保駕護航
“導學案”不僅在學生整個學習過程中起著控制的作用,更起著推動學生進行自主學習的作用。“導學案”的設計,要重點突出一個“導”字,引導學生去主動學習,積極探索。
(一)“導學案”的編寫思路和教材的思路要吻合
學生自學的主要知識載體是教材,這決定了“導學案”的編寫思路要與教材相吻合。充分利用教材中的“閱讀與理解”“分析與解答”“回顧與反思”等欄目,注重對教材內容的整合,問題設置層層深入,逐步引導學生去探究學習,“導學案”中要能夠體現出本課時的主要學習內容和重點。
(二)學案知識要進行問題化設計
將所學知識進行問題化設計,是學案導學的核心和關鍵,是學生學習的控制器和推動器。“導學案”要通過呈現給學生一系列的有價值的問題,引導學生去探索、去解決,學生的學習活動不再盲目,而是成一種有目標、有方向的活動。學生為了完成“導學案”中需要探究的問題,必然要想辦法去解決,或看書,或操作,或調查,或計算等,這樣學生自然就經歷了自主探究活動。而且在自學中,學生遇到一些難以解決的問題時,與其他同學進行合作交流就成為學生的一種自覺行為,從而避免了小組合作學習的形式主義。
例如,在“分數的意義”一課,為了突破學生對單位“1”的理解這一重難點,讓學生動手操作,在一個圓形、一個正方形、一條線段、四根香蕉、一盤面包中找到,可以設計這樣的導學問題:①和小組同學說一說,你是怎樣找到這些物體的?②這些物體在數量上有什么不同?你們發現了什么?③在研究的過程中有什么疑問?
三、適時地“教”,為學生的“學”指點迷津
關注差異,以學定教,是小學數學課堂改革的關鍵所在。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課堂中,教師如何有效地教?由于學生已經有了自主學習的基礎,那么教師應發揮“理”“引”“提”的作用,引導學生討論分享、互助釋疑、展示交流,為學生的“學”指點迷津。
(一)梳理學習問題
教學始于問題,以前的教學中問題大權掌握在教師手中。而新的課程標準中重點提出了使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從數學角度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所以,教師要善于從數學體系的整體性出發,將每堂課教學的知識置于整體知識的體系中,找準知識的“生長點”和“延伸點”,引出新課的內容。通過“創設情境”“以舊引新”等方式引導學生提出學習問題,教師則要把握大局,把握重點,引導學生梳理出有價值的學習問題作為本節課的學習目標。
例如,在教學“百分數的意義和寫法”時,教師首先要出示有關百分數的主題圖,引導學生從具體情境中抽象出百分數,并去實際生活中尋找百分數,使學生初步感受到百分數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體會百分數的重要性,從而激發學生對百分數進行深入探究的欲望。教師趁熱打鐵:“你們想研究有關百分數的哪些問題?”學生的思維一下子被打開了,“人們為什么喜歡用百分數?百分數有什么優勢?”“百分數怎樣寫?”“百分數的意義是什么?百分數的意義和分數的意義有什么不同”……教師梳理問題,將本課的重、難點以問題的形式展示出來,從而引領學生進行深入的探究學習。
(二)深入小組合作
明確學習目標后,學生按照學習提示自主合作,教師不能成為旁觀者,而要深入小組之中,認真傾聽學生的交流情況,要關于發現學生存在的共性問題。充分發揮學習小組的作用,利用小組學習解決一般性的問題,并提煉出有價值的數學問題。這是課堂中生成的寶貴教學資源,理清這些問題,科學地調整教學,這是對教師駕馭課堂能力的一個重要考驗。
(三)引領匯報展示
此環節是在學生小組交流整理的基礎上,教師為學生搭建一個展示的平臺,引導學生清楚、有序地匯報學習成果。教師要善于運用啟發、激勵、反思、殺回馬槍、點評等手段激活學生思維,關于拋出學生發現不了或認識不到的“高含金量”問題,引發學生新的探究,拔高學生的認知。
總之,我們應清醒地認識到,以學生為主體的“自主、合作、探究”的高效課堂,并沒有淡化教師的作用,而是對數學教師提出了更高要求。我們必須不斷提升自己的數學素養,研究教材,探究教法,追求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的高度匹配,實現“學”與“教”的和諧發展、相互促進,從而實現真正的高效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