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平
摘 要:化學作業是化學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不僅是學生鞏固知識、熟練技能的主要途徑,還是教師檢驗課堂教學效果、改進課堂教學策略的主要手段。但如果作業設計處理不當,這將會打擊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產生厭學的情緒。如何設計有效的學生作業,本文將結合教學實際談了幾點自己的做法。
關鍵詞:高中化學;作業;有效設計
化學作業是化學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不僅是學生鞏固知識、熟練技能的主要途徑,還是教師檢驗課堂教學效果、改進課堂教學策略的主要手段。《化學課程標準》倡導學生做學習的主人,新課程改革由更多關注學習的結果轉為更多地關注學習的過程,讓學生樂于學習,主動參與學習活動,勤于動手動腦,積極探索,善于收集和處理信息。新課程標準出臺后,對教材內容、課堂教學、課外活動、研究性學習都作了較為新穎的闡述和規定,但對于占據學生學習活動近三分之一時間量的作業活動卻沒有說明。要想實現化學課程標準提出的眾多目標,不僅依賴于課堂教學的改革,還要依賴于作業的改革。
目前,高中化學作業設計主要以高考為目的,其出發點值得肯定。在實際操作過程中,作業量,作業難度并沒有針對學生的特點,作業形式過于單調,大量的定時、不定時強化訓練,雖然在某種程度上可以強化課堂知識,但長期下來,學生做作業積極性下降、甚至出現抄襲、不做作業等現象,繼而形成惡性循環,對提高學生化學綜合素質極為不利。特別是生源較差的普通學校學生,學生學習習慣欠佳,學習缺乏主動性,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不高,課后作業的布置上還存在許多不利學生發展的現象:目標不明,在作業設計存在著較大的主觀性、盲目性和隨意性;體系不全,作業設計中的知識、技能訓練點的排布相當零散和重復,不少訓練點的選擇和時序安排缺乏科學性;對象不分,不同層次的學生做著完全相同的作業,因材施教的原則在化學作業設計中沒有得到充分的體現;形式不靈活,長期以來,學生作業主要依靠課本和配套復習資料,前者作業過于簡單,對于應付會考還可以,應付高考完全不行,后者作業難度偏難,一般都是高考題改編而成,對初學者、尤其基礎較差的同學要求太高,學生無法完成,這都勢必影響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
化學作業的有效與否直接關乎化學教學質量,其地位之重顯而易見,適時適量適度的作業能夠鞏固所學知識擴大知識面發展學生的智力和創造才能,下面本文就作業有效設計結合教學實際談幾點自己的做法。
1.設計作業內容要緊緊圍繞教學目標來進行
做什么事都要有目標,目標正確,才會少走彎路。眾所周知,作業是教學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它與課堂教學、課外活動一起構成了完整的教學體系,它是檢測教學目標是否有效達成的一種重要手段。因此,我們認為,設計作業內容應該緊緊圍繞教學目標來進行,而且要突出教學的重難點,且題目的針對性要強。雖然現在很多資料都有配套的課時訓練,但很多題目可能與本節課教學毫不相關或者相關不大,這就要求老師一定先要每道題認真去做,然后有所取舍,挑選出相關的題目進行布置,提高作業的針對性。
2.作業設計的內容要體現以下原則
(1)分層實施原則
目前作業最大的弊端就是全班作業一刀切,基礎差的同學完成不了,基礎好的同學吃不飽,這樣就會出現抄作業,作業完成不認真,一般將每次作業分三個層次來布置,這樣每個層次的同學都有事可做,每個同學都有所收獲。
①作業量分層。適當減少學習有困難的學生的作業量,他們可以選做或者不做拓展性練習。提供更多的時間讓學生消化、思考、總結。
②作業難度分層。針對學生化學能力有差異的情況,為他們確定相應的目標,設計難易有別的作業。一般來說,確定為基礎、發展、創新三級目標,要求一般學生能實現基礎目標,努力完成發展目標,基礎較好的學生努力完成創造目標。
③完成作業時間分層。能有效保障學習困難的學生“吃得了”的問題,能夠保證他們的作業質量,使之扎實鞏固所學知識,形成良性循環,使學生在完成作業的同時既感到輕松愉快,又扎實掌握了知識技能。
(2)實踐性原則
化學課程標準指出:化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該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化學材料,在大量的化學實踐中掌握運用化學的規律。因此,我們認為,化學作業設計還應強調實踐性,讓學生在實踐中運用知識,“盤活”知識,形成能力。
化學作業的設計不僅使學生的化學學習顯得更為生動、實用,也能提高學生實際分析問題的能力,讓我們的學生不再成為書呆子,使得學習不再有高分低能的現象。
(3)開放性原則
化學是一門最具開放性的學科。化學課程應根植于現實,面向世界,面向未來,要拓寬化學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教師在設計作業時,要立足于課本,著眼于課外,充分利用課內外資源培養學生的化學能力。
(4)綜合性原則
《化學課程標準》強調要“全面提高學生的化學素養”,要“拓寬化學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跨學科的學習,使學生在不同內容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獲得現代社會所需要的化學實踐能力”。
3.作業設計的形式要豐富多樣
傳統教學中,常是老師布置作業學生獨自去完成,學生處于被動接受的狀態,而且他們做作業時,無交流可言,還缺乏情趣,長此以往,學生不由自主地將作業看成是一種負擔,并逐漸產生望而生畏的情緒。其實,每個學生都有極強的創造欲和表現欲。要想讓他們在生活中享受做作業的樂趣,首先我們教師自己要做個教學的有心人,精心設計作業的形式,使學生對作業產生一種親近感,進而增強他們做作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如請同學歸納梳理某部分知識點后給同學講解,總結化學口訣梳理易錯知識點和題型進行分享,撰寫調查報告、環保小論文進行交流等
4.作業評價要講求策略
對學生的作業進行科學、全面的評價,不僅能激勵學生積極完成作業,同時也有利于培養他們積極健康的心理品質和良好的行為習慣等等。因此,教師在講評作業時,要講究評價策略,要善于發現并欣賞每個學生的閃光點并給予及時表揚。教師也可請學生為學生講評,學生必然會好好準備,激發和升華學生的作業興趣,同時也鍛煉了學生語言的表達能力。
參考文獻
[1]陳建華《對新課程背景下中小學作業改革的探討》(《教育科學研究》2006年第l期)
[2]袁成貴《在作業中建立和諧互動的師生關系》(《中國教育與教學》2005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