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安世
摘 要:養老保險制度的建立為現代社會提供了重要保障,而我國機關事業單位的養老保險制度在改革的過程中沒有很好的得到貫徹落實,不但約束了我國保障制度的前進和發展,而且減緩了社會向統一勞動力市場前進的步伐。同時,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政府的財政負擔,不利于全社會的健康和諧發展。文章首先對我國事業單位現階段養老保險制度突出的問題進行深刻的研討,對目前養老保險相關制度表現形式作出客觀評價,強化全社會對于事業單位需要改革養老險體制的必要認識。所以,對于事業單位養老保險現有體制展開改革勢在必行,始終堅持權利和義務一致并行的原則,建立健全養老保險制度,是促進我國社會主義國家公平合理,保持我國社會穩定與和諧的重要舉措。
關鍵詞:事業單位;養老保險;改革
養老保險是指當勞動者由于年老的原因不能從事體力勞動后,政府按照法律為他們提供物質幫助的一項保障制度,同時也是確保退休者維持生活,保持社會穩定的重要舉措[1]。對機關、事業單位員工實施養老險體制改革工作,是建設更加完整、規范的社會保障機制的重要方針,也是與執行公務員相關制度并且深入強化機關單位管理體制改革互相匹配的一項重要政策。現階段我們國家執行的事業單位職員退休有關制度還是在計劃經濟的背景下創立起來,早已不能適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變化,因此,一定要將養老保險制度改革工作進行到底。把事業單位逐漸并入新型養老保險制度規劃中來,完成社會養老保險的統一化管理目標。
1 我國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存在的問題
近年來,我國陸續不斷在全國十多個省市進行機關事業單位職工養老保險制度改革試驗。2015年1月3日,國務院出臺了《關于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養老保險制度改革的決定》(國發[2015]2號),然而結果是很大一部分地區的單位沒把工作落實到位,因為全國各地區的機關事業單位經濟發展、思想觀念千差萬別,出現了這樣或那樣的問題,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①養老保險制度缺少法律手段發揮強制作用。截止到目前,我國雖然有社會保險法律法規出臺,但是在實際工作中效果不是讓人滿意,現實的結果是很多企業單位和機關事業單位不積極配合,我行我素,拒絕參保、拖欠養老保險費的現象屢見不鮮。②部分機關事業單位參保思想薄弱[2]。部分地區的公務員和機關單位的所有職工參保,而有些地區只是事業單位的職工參保,還有的地區僅僅規定了不得993年以后參加工作的職工實行參保,所有這些和養老保險的實施目的極不協調。③征收養老保險基數及比例沒有做到規范統一。有些地區按照核定的檔案工資作為基數進行保險繳納,而有些地區則根據工資發放總和作為繳納基數,對于保險的征收比例更是參次不齊;④養老保險金的發放效果不佳等。面對數額巨大的社保金壓力,有部分地區入不敷出,造成養老金發放難;還有部分單位,在養老金經手途中,克扣退休人員的退休金,養老保險社會發放艱難,延遲退休人員支領養老金,不利于社會的整體安定。
2 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堅持的原則
現階段機關事業單位全力展開的養老保險體制改革工作,一方面要和整個社會的企業員工的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相互連接,另一方面,還需要結合機關事業單位本身的實際特點,從而確保機關、事業單位能夠堅持權利和義務一致的觀點,積極努力適應社會市場經濟的前進方向,促進事業單位的養老保險體系進行徹底、有效的改革[3]。因此,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養老保險改革的辦法以及需要堅持的原則主要包括:
努力形成由國家和單位以及個人三方面一起承擔的養老保險費的社保征收體系。一些全部靠財政撥款的事業單位的養老保險費需要單獨劃撥,養老保險資金要全部用于繳納養老保險費,不可挪為他用。對于差額撥款的一些機關單位來說,財政撥付的一些資金中,也需要適當劃撥出作為養老保險資金的一部分,專門用來支付員工的養老保險。而自收自支型機關單位,需要嚴格參照企業員工養老保險征繳細則,按比例單位與個人一起繳納養老保險費用。
采取社會統籌和個人賬戶相互協調、緊密結合的養老保險制度。在過去的中央會議中已經明確指出,城鎮職工的養老保險以及醫療保險由用人單位和個人一起分擔,采用社會統籌兼個人帳戶相互協調、補充的辦法[4]。主要表現為,一方面按照法律強制實行,要求單位與個人必須參與進來,在向社會保險機構支領養老保險時需要達到規定條件;另一方面,養老保險費通常是國家和單位以及個人一起承擔的,開展全社會范圍的統籌互濟,同時由主管部門進行社會化的管理。不僅可以調動個人參與的積極性、增強社會保障意識,同時落實公平與效率緊密聯系的原則。對于不同財政收支類型的事業單位來說,財政或單位負擔或者分別承擔,由個人繳納部分則從每月的工資中扣除,但是不管是任何事業單位都一定要建立起個人賬戶,作為組成退休金的一項內容。將社會統籌與個人帳戶緊密結合起來,是具有中國特色的一項新型的養老保險模式。
將養老保險費緊密結合工作人員實際待遇,取消機關事業單位當前運行的退休人員依照檔案工資發放福利待遇的常規模式,堅持公正、公平的社會法則,采取繳費多得的多繳費長得的多的辦法。個人保險賬戶統一按照政策規定的比例發放。養老保險制度的改革階段需要過渡好和銜接好,保障機關事業單位的退休職工改革前后待遇相差不大。
3 改革的指導思想和目標
3.1 改革的指導思想
努力建立起機關事業養老保險制度與市場經濟體制能夠互相適應的機制,養老保險水平能夠與生產力相協調,養老保險費用需要經國家和單位以及個人三方面一起承擔,采取社會統籌和個人賬戶互相協調的方式,養老保險基本待遇的發放要和單位銜接得當并且突出本身特點;采用養老保險緊密結合退休金的模式,行政、基金分別進行管理,分別設立執行機關和監督機關[5]。
3.2 改革的目標
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深入學習十八大精神,努力建設適合我國基本國情的保障制度;聯系機關事業單位的自身實際情況,堅持全覆蓋、保基本、可持續、多途徑的方針,增強公平性,適應流動性,保證可持續性為重點。改革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退休保障制度,逐步建立獨立于機關事業單位之外、資金來源多渠道、保障方式多層次、管理服務社會化、公平高效的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養老保險體制。
4 機關事業單位的養老保險制度改革模式
4.1 制定統一的養老保險政策
建立起機關、事業單位規范統一、科學合理的基本養老保險政策。即使事業單位無論在社會職能、職工待遇等多個方面都和企業存在很大差別,但是對于養老保險問題,兩類單位同時面臨著職工社會保障的現實問題,比如,怎樣解決人口老齡化矛盾以及盡快適應社會發展方向等[6]。機關、事業單位的工作人員加入新型養老保險后,社會保障局可按照一九九三年的薪資改革后的工資狀況加上之后每年平均調資水平作為實際征繳基數,計算個人的賬戶存儲額;而對于一九九三年工資改革之前就已經進入工作的職工,則結合其實際繳費年限,按照指數劃分均工資的規定比例發放一定補貼。
4.2 增加養老保險制度層次
努力構建層次多樣化的養老保險模式,一方面可以為養老保險制度能夠高效平穩的實施運作保駕護航,同時也能反映出各個職業、不同層次的收入群體對養老保險金水平的不同需要。結合不同的單位性質與不同的行業,分別為單位工作人員制定合理的養老保險制度,最大限度的縮小機關事業單位與社會企業工作人員的待遇落差[7]。
5 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的意義
盡管我們國家針對機關事業單位的養老保險制度開展的改革工作還處于試點階段,但是成效顯著、意義重大。努力促進我國社會保障事業的進一步完善,機關事業單位的養老保險制度作為社會保障工作當中的一項主要內容,它的不斷完善說明已經向科學、規范、公平合理的社會保障體系又邁近一步[8]。在我國剛剛出臺統一政策的背景下,開展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體制改革,各地區試點的工作呈現百花齊放,各展所長局面,為我國以后出臺統一的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打下堅實根基,推進改革工作順利實施,亦是保持社會穩定的重要舉措。養老保險制度的逐步確立,在一定程度上打消了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的諸多顧慮,對社會穩定做出了貢獻。徹底扭轉了之前單位養老的老思想,通過制度改革,不但強化了全社會對于機關事業單位需要改革養老保險體制的認識,增強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的社會保障意識,積極投入到養老保障體制改革的大潮中,促進社會的穩定與和諧發展。
參考文獻
[1]盧馳文.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改革的制約因素與策略選擇 [J].理論探索,2011(5):87-90.
[2]烏日圖.養老保險制度在中國的模式-第三篇:養老保險制度模式改革的建議[J].中國人大,2010(16):19-22.
[3]于慧敏.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模式芻議[J].中共鄭州市委黨校學報,2006(5):43-46.
[4]阮翔.我國機關事業單位職業年金制度設計構想[J].金融經濟:下半月,2014(10):67-69.
[5]張祖平.企業職工養老保險對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改革的影響研究[J].江西財經大學學報,2014(4):73-78.
[6]朱冰鑫,賈穎沛.淺析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J].知識經濟,2011(16):96-97.
[7]耿新華.論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的模式選擇[J].現代商貿工業,2010(11):81-82.
[8]謝根成,張建威.域外公務員養老保險模式及其對我國的啟示——基于公務員養老保險制度改革的視角[J].管理學刊,2014(5):66-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