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琳
摘 要:近年來,我國慈善機構的種種問題逐漸引發(fā)公眾的關注與思考,而現實中我國的慈善機構到底扮演者怎樣的角色?作為我國社會保障事業(yè)的重要一環(huán),慈善機構的存在不只是要充當一個宣揚保護人權口號的花瓶,而應該是作為社會弱勢群體的后盾與支持,因此對于我國慈善機構來說只有解決其本身固有矛盾并積極進行市場化改革,才能實現其本身的良性發(fā)展。
關鍵詞:慈善機構;市場化
1 慈善機構及其運營模式
慈善機構,顧名思義是致力于慈善事業(yè)的組織,其實質是一種非營利性的公益組織,為社會各類弱勢群體提供無償的人道主義救援,同時也是我國社會保障制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
按照慈善機構的地域,大致可將其分為以下兩類:
1.1 我國的慈善機構
(1)我國慈善機構的類型
我國的慈善機構按照其組織形式,又可以分為事業(yè)單位、公益基金與非營利性的人道救援組織三種。
事業(yè)團體。事業(yè)團體,是指國家以社會公益為目的,由國家機關舉辦或者其他組織利用國有資產舉辦的,從事教育、科技、文化、衛(wèi)生等活動的社會服務組織。在現實生活中,中國殘疾人聯(lián)合會就是一種典型的事業(yè)單位。中國殘疾人聯(lián)合會簡稱中國殘聯(lián),是由中國各類殘疾人代表和殘疾人工作者組成的全國性殘疾人事業(yè)團體。從組織機構上看,中殘聯(lián)與一般的行政機關較為相似,中殘聯(lián)實行全國代表大會制度,設立有主席團、評議委員會、執(zhí)行理事會等機構,受同級政府的領導。從資金來源上看,中殘聯(lián)的資金主要還是來源于國家的項目撥款。因此,這類實業(yè)團體有著與行政機關極為相似的外貌,其作用,更像是一種特定群體的自治組織。
公益基金。中國的基金會分為公募與非公募兩種,二者的區(qū)別在于可否面向公眾募捐。目前,國內的公募基金會多為半官方色彩的政府伙伴型基金會,而非公募基金會則多由企業(yè)出資設立。公募基金會已為大眾耳熟能詳,以中國最大的慈善機構中華慈善總會為例。中華慈善總會是1994年成立,由熱愛慈善事業(yè)的公民、法人及其他社會組織組成,目前在全國擁有361個會員單位。設立辦公廳、籌募部、項目部、對外聯(lián)絡部等多個部門,同時監(jiān)事會與總媒體分別履行監(jiān)督與宣傳的職責。
非營利人道救援組織。我國的人道救援組織門類較多,其中以中國紅十字會最為著名。
1.2 外國的慈善機構
(1)運營模式
國外的慈善機構組織形式以公司制為主,實質是非營利性的社會組織,但反映在形式上多為商業(yè)公司,決策機構為董事會,由內部選舉產生。從資金來源上看,國外慈善機構會開展各種各樣的宣傳活動向社會籌募資金,同時通過進行投資和商業(yè)活動獲取一定的利潤,維持機構正常運轉。國外對慈善組織有著嚴密的監(jiān)督機制,主要包括法律監(jiān)督、行政監(jiān)督和社會監(jiān)督三種形式。法律監(jiān)督只要通過稅務法、慈善法及其他相關法律規(guī)范監(jiān)督慈善機構的行為。行政上國家設立特定的監(jiān)督機構,對慈善機構的實行行為進行監(jiān)督。
1.3 我國慈善機構運營現狀
我國慈善機構目前正處于發(fā)展的初級階段,從組織機構上我們不難看出,其正在努力向國際社會靠攏,近年來一些非公募基金的出現,更顯示了我國慈善機構市場化的步伐逐漸加快。然而不可否認的是,相比起國外的慈善機構,我國慈善機構的滯后性、封閉性特點較為明顯,具體表現可以分為以下幾點:
(1)財務透明度較低
雖然我國一直宣揚“財務公開”,但是遍觀各大慈善機構的官方網站,無一敢將財務問題公開到臺面上來。但財務問題,又正是廣大民眾所密切關注的焦點問題。歸根結底,我國慈善機構在財務問題上還是存在著重大的缺陷,若是真能坐到專款專用,又何懼民眾的審視。
(2)社會公信力較低
從慈善機構本身來看,其是依賴于社會公信力的組織,如今卻與社會公信力脫節(jié),使得慈善機構不能發(fā)揮其該有的作用,而需要幫助的人群不能得到其該有的幫助。因此我國慈善機構想要獲得發(fā)展,便是要重視社會公信力的作用,走到社會中去,在社會中發(fā)展、完善。
(3)資金來源途徑較單一
慈善機構在整個社會保障體系中,應該是最為鮮活的一環(huán),因為其可以作為一個單獨的個體進入市場中去,創(chuàng)造價值,完成資金的有效循環(huán)。如果能夠成功的實現籌集善款的增值,那對于我國慈善機構的發(fā)展來說無疑是個巨大的進步。我們可以改善也應當改善我國慈善機構主要依賴政府財政支持的這一被動現狀。
2 調整慈善機構運營模式的前景構想
2.1 推進慈善機構市場化
慈善機構市場化就是要將慈善機構的某些項目或者服務放入市場中,讓其產生經濟效益,從而為慈善機構提供更多的資金。
(1)推進市場化必要性
推進慈善機構市場化,實現機構資產增值,可以從一定程度上獲得民眾對于慈善機構運營能力的認可,當一個慈善機構能成功的將1000元變成2000元時,自然而然會贏得群眾的贊許,由此對于提高慈善機構的公信力
(2)推進慈善機構市場化方法
a.機構組織模式市場化
推進慈善機構組織模式的市場化,就是改善我國目前慈善組織的機構設置,向西方公司制管理模式靠攏。從對資金的運作效率來看,公司制顯然要優(yōu)于我國現有的僵化體制,采用該制度,可以最大程度的發(fā)揮各機構作用,調動資金活性,從而實現慈善機構的發(fā)展。
b.機構運營模式市場化
一方面是對募集資金再投資。可以成立專門的資金管理機構,由專業(yè)人員對資金進行投資利用,實現資產增值。另一方面是將資金投入實業(yè)中。比如通過持有其他上市公司股份的方法,調動資金的活性,還可以利用資金開展盈利性項目,在獲得額外收入的同時還能擴大公募資金的范圍。
4 小結
縱觀我國慈善事業(yè)發(fā)展的現狀,我們不難看出,在社會轉型的大背景下,慈善機構也陷入了對未來的迷茫。種種質疑與非議仿佛已經讓我國慈善機構無力向前,但究其根本還是體制的落后。慈善機構想要獲得發(fā)展,不僅要依靠更多財政的支持,還有其本身的反思與改變。在筆者看來,除了推進慈善機構市場化以外,通過立法保障慈善組織公信力是最簡潔有效的方法之一,只有出臺相應的《慈善法》規(guī)范市場,才能達到慈善事業(yè)所預期的效果。
參考文獻
1、《事業(yè)單位登記管理暫行條例》國務院第252、411號令)
2、劉凌云,《商業(yè)理念改變慈善基金會運作模式》,載于《新財富》2008年9月版
3、王志楊,《國外慈善機構運營模式》,載于中國青年網,http://gy.youth.cn/tbbd/200908/t20090810_985050.htm,2015年1月27日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