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我國法律并沒有規定本人訴訟制度,本文中主要討論弱勢群體并不借助法律專業人士的幫助,自己參加訴訟的行為,甚至采取極端的私力救濟的行為—如農民工討薪不成的自殺行為。救濟則意味著權利,在我國司法環境的背景下,如何更大程度的維護這些弱勢群體的權利,維護社會和平穩定,提高司法救濟,使其明白、清楚的參加訴訟,維護自身權利。
關鍵詞:本人訴訟;農民工;為權利而自殺;私力救濟
2012年10月,榆中縣新營鄉樺嶺村小學重建工程啟動。譚想軍經人介紹認識了臨洮籍承包商陳國衛,他讓譚想軍找人負責砌磚、抹灰、打地平、樓面保溫等工程。很快,譚想軍帶著包括周圍村民在內的三四十人開始施工。2013年8月,譚想軍的活全部干完,但因為陳國衛遲遲不付款,他只能給工人打白條?!暗搅烁犊畹臅r間,陳國衛卻找不到人了,也不知去向?!币惶煲估铮Ш枚嗵斓年悋l突然出現了。譚想軍立即帶著另外幾位農民工從老家武山縣連夜租車來到樺嶺村小學工地,將陳國衛強行拉至城關區段家灘的一家客棧。因為限制陳國衛人身自由十余小時,譚想軍被榆中縣法院以非法拘禁罪判處有期徒刑7個月。
如譚想軍這樣的農民工,作為農村的落后人士,既無知識,又無法律常識,面對如此拖欠工資、百般推諉不予支付、甚至老板跑路的情形,選擇用限制人身自由的方式來討要自己的工資,卻從未想過訴諸法律來維護自己的權利;他們寧愿選擇帶有原始性質的的暴力的私力救濟,也對廣大法院公平正義的理念予以無視,這只是當下弱勢群體打官司難的一個縮影。
確實,在我國現有的司法環境的背景下,如果沒有專業的法律人士予以指導,像農民工之類的群體,由于他們的經濟實力、知識能力、社會地位等原因,即使進入訴訟程序,也會處于絕對劣勢的地位,對司法過程的影響實數微弱。如此,法律平等適用于所有人對他們而言只如一個海市蜃樓的渺茫。因為“當面對錯綜復雜的司法過程時,在司法問題上未經過任何訓練的當事人在某種意義上類似于無法律行為能力人。”
對于此種法律現象,除了我國司法程序復雜繁瑣,耗費時間偏長,普通人寧愿選擇私了的方式快速卻也委曲求全的達到了自己的目的;因為即使采用法律救濟,付出巨大成本,也不一定能維護自己的權利。的確,我們也有法律援助,但是當前的援助制度并不完善,援助的范圍還有待擴大,并非人人都可以得到法律援助的機會。甚至很多農民工選擇了為權利而自殺的行為。高見澤磨說:“逼迫他人自殺的行為是要受到法律譴責的,在這種正義情感下,對于感到被逼入絕境的人來說,自殺成為最后的攻擊性抵抗手段。揚言要自殺,并故意讓人看到為自殺而做的準備工作,僅此而已就可以成為進攻的手段,周圍的人必須把這件事當作只至關重要的事情來對待?!?/p>
故,本文中,將缺少法律常識又沒有能力聘請專業法律人士,甚至連法律援助都無法受益的弱勢群體稱為“本人”,討論社會上此種群體的訴訟行為,即“本人訴訟”,以期待能引起司法甚至社會對弱勢群體維權難的現象更加深刻而廣泛的關注,讓他們能感受到基本的尊重和平等。
1 本人訴訟的概念
所謂本人訴訟,即當事人既沒有經受過專業的法律知識學習,亦沒有能力聘請專業的法律人士代理來幫助其訴訟,完全借由其自身的行為開展訴訟過程,參加司法程序。相對于私力救濟,本人訴訟又具有司法意義上的進步性與維權意識;但是相對于擁有法律人士幫助的公力救濟,本人訴訟又具有處于劣勢的不確定性。
2 本人訴訟的特征
2.1 本人訴訟具有公力救濟性
即使本人訴訟僅以自身行為參加司法程序,但是其將救濟的權利交給司法機關,并非依靠一己之力來實現實現自己權利,并且信服司法機關對其權利義務作出的裁決。
2.2 本人訴訟的結果具有強制性和不確定性
盡管參加本人訴訟過程中,在司法機關的參與下,依照司法程序,本人也可能和解和接受調解,但是亦是在司法機關的參與下,維護自己的權利,具有公力救濟性;如果接受司法機關的審理,其即默示的接受了司法裁決,否則將由法院強制執行生效裁決。但是,即使有法律專業人士參加的司法程序,亦受制于很多因素,訴訟結果仍無法預測。所以,無論本人訴訟與否,訴訟結果都具有不確定性。
2.3 本人訴訟行為主體專業知識的不完整性
相對于有法律專業人士參與的訴訟行為,本人訴訟完全依靠自身的生活常識而非法律專業知識來參與司法程序,對證據的不敏感性、對法律知識的邏輯性無法深刻的理解及適時的應用,在訴訟行為中往往不能抓住案件的核心,既浪費司法資源,又無限期的拉長了司法時間。
3 為什么選擇本人訴訟
弱勢群體的訴訟背景—社會環境嚴重不公平:僅以農民工為例
首先,社會農民工長期生活在社會最底層,并未受過教育,見識亦不多。
其次,農民大量進城,被冠以農民工的職業稱號:卻收入低、環境差、在勞動力市場中處于任人宰割的地位;而且權利意識淡薄,基本不簽訂勞動合同,即使有合同也是嚴重顯失公平,甚至違法;有些工廠甚至限制人身自由,職業病頻發;
最后,因為絕大多數的農民工均是年薪制度,所以拖欠工資行為頻發,老板跑路后不知求救何方,有時被逼迫之下只能采取違法限制人身自由的措施,逼迫老板支付一年的辛苦工資。因為終究要生存,我們始終是處于弱勢的地位。當我們有力量的時候,我們不需要法律;但是,當我們沒有力量的時候,法律即使存在,于我們也無多大的作用。
4 如何改善本人訴訟中,當事人的弱勢地位
最高法自2003年起就出臺了一系列針對當事人訴訟的指導性文件,如浙江省一法院的自行取證介紹信,除了對當事人不明白的地方進行細致的督導,而且向其講述當事人的權利和義務,促使其明確自身的資源,節省必要的成本和支出,同時提高司法效率,提高法院的信服力,使司法程序更加透徹、明白、清晰。
5 對我國本人訴訟的完善
降低成本、簡化程序、人性化的司法,是司法改革的潮流。當代司法改革的一種動向或理想,即如何減少糾紛解決程序的對抗性及其專門化、技術化的程度,使當事人本人訴訟成為現實。
首先,以當事人為中心,一切司法為民。尊重當事人的權利,尤其是弱勢群體,對當事人所涉及的法律問題,積極予以指導,對當事人在訴訟中的權利義務,及時講解清楚,使當事人明白的參與訴訟程序,提高司法效率。
其次,加深司法機關的訴訟指導職能,這可能會增加法院的成本,但是當前的訴訟模式,將本該由國家承擔的責任轉嫁到普通民眾尤其是弱勢群體身上,對他們嚴重不公。
最后,加強法律專業人士的社會責任感,強制律所免費提供法律援助幫助,讓更多的人享受到免費的專業服務,提高法律專業人士的知名度,使民眾更加信服法律專業知識,使大家更多的增加維權意識,避免更多的悲劇產生。
參考文獻
[1]意·皮羅·克拉瑪德雷:《程序與民主》,翟小波等譯,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2]徐昕--《為權利自殺—轉型中國農民工的“以死抗爭”》。
[3]范愉:《糾紛解決的理論與實踐》,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
作者簡介
王艷如(1987-),女(滿族),河北唐山人,四川大學法學院法律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