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眾昊
【簡介】近代中國,國內救亡圖存之士甚多,從洋務運動、太平天國、戊戌變法到辛亥革命,然而這些變革并沒有改變中國落后的局面。本文從兩個方面分析了近代中國落后的原因:一是中國的資產階級力量始終沒有強大起來;二是中國民眾始終沒有改變官本位的思想。
中國自鴉片戰爭以來,對外戰爭屢戰屢敗。國內救亡圖存之士甚多,嘗試改革的運動也不鮮。有清政府所主持的洋務運動,農民帶領的太平天國,學子所號召的戊戌變法,資產階級組織的辛亥革命。然而這些變革并沒有改變中國落后的局面。甲午一役北洋水師全軍覆沒,太平天國建立起的只是一個更加專制的政權,戊戌變法歷經103天后失敗,辛亥革命后袁世凱又被迫與日本簽訂屈辱的21條。
相較于日本,中國并非沒有足夠的財力,也并非沒有有志之士希望圖強,然而短短幾十年,中國卻愈來愈落后,日本卻躋身世界強國之列。我認為中國落后之故乃是因為中國始終限于專制獨裁統治之下。
絕對的權力導致腐敗,獨裁者大多為自己的利益而考慮,而一個民主的政權卻從國家的利益出發。因此獨裁統治之下的中國即使有變革,也大多是以做做樣子,穩固自己的政權為目的;即使要談資本主義,談民族工業,也始終避不開達官顯貴的參與和得利。并且一個獨裁者不可能真正地使自己的人民有知識,有力量,有自己的思想和意識,成為真正現代化的公民,而是想盡辦法實施愚民政策。相比之下日本的明治維新,雖然名義上仍舊是君主制,但是大多數權力已經歸于人民,人民素質與工業水平都得到了長足的發展。19世紀的小造船廠在2戰時期,已經能生產出航空母艦。
等死了一個慈禧,又出現了一個載灃;打倒了清王朝,又來了一個袁世凱;結束了北洋軍閥的混戰,又開始了蔣介石的獨裁政治。為什么中國近代始終難逃被獨裁的厄運呢?我認為有如下2個理由:
1、中國的資產階級力量始終沒有強大起來。最早進入資本主義的歐洲,大多數是以革命形式推翻王權,建立共和,而革命的主力軍正是日益強大而不滿其社會地位的資產階級力量。美國雖然沒有封建舊勢力的阻礙,但也是出于自身人民與歐洲殖民者利益的不一致,而展開的自下而上的戰爭。而中國的變革往往是自上而下,這正是因為中國的資產階級沒有真正的強大,沒有足夠的力量來統治社會,建立一個屬于自己的政權。因此獨裁阻礙的資本主義的發展,導致了資本主義的軟弱,反過來又使資產階級更加沒有能力推翻獨裁政權。辛亥革命雖然是以資本主義革命為名的革命,但其實質力量是清政府所建立的南洋新軍和北洋新軍,并不是真真正正的資本主義所擁有的力量和軍隊,并不能代表廣大人民的力量和意愿,因此最終的結果不免是換湯不換藥,最后變為袁世凱的獨裁。
2、中國民眾始終沒有改變官本位的思想。中國是最早進入封建主義的國家,這既使得中國在早期領先于其他國家,但同時也使得中國社會性質,民眾思想難以得到根本的變革。封建主義統治中國2000年之久,其代表思想儒家思想在中國根深蒂固。儒家講究士農工商,有學問的人就應當入仕,忠君愛國等思想。這些思想一方面維持了中國的穩定,增加了中國人民的凝聚力,但同時也帶來了中國傳統的官本位思想和歧視商人的做法。在古代中國乃至現在,商人們想達成一筆交易也往往要借助官員的力量。請客,潛規則等詞直到現在都屢見不鮮。這就使做官,掌權成為中國人孜孜不倦的一種追求,因為當官不僅能帶來名譽,還能帶來金錢利益,這也進一步使得資本階級的力量削弱。在歐洲等國家也并不是沒有這種官僚思想,貴族思想。但是在資本革命之前的文藝復興運動,啟蒙運動,都大大地改善了民眾的思想,為變革做好了準備。中國與之類似的新文化運動,卻在辛亥革命后才出現,并遭到了獨裁者地鎮壓。因此中國民眾的思想難以得到凈化,也擺脫不了被獨裁的厄運。
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人民的素質逐漸提高,國家的經濟實力也日益強大。雖然至今為止中國仍然存在著一些官欺民的現象與思想,但在大城市中基本已經杜絕。脫離了專制獨裁的中國必將越來越強大,人民更加富足,生活更加美好,國家成為屹立于東方的巨人。
參考文獻
[1]陳旭麓.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M].上海人民出版社
[2]馮爾康.清代人物傳記史料研究[M].商務印書館
[3]魏丕倍.18世紀中國的官僚制度與暴政[M].江蘇人民出版社
[4]石泉.甲午前后之晚清政局[M].北京三聯
[5]李劍農.戊戌以后中國三十年政治史[M].北京三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