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澤冰?鄧美君?吳潔
摘 要:雖然說是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但是在當今社會的大環境下,思想多元化現象確實日趨明顯,這與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的辯證原理相悖,其實社會大環境只是一個大的環境背景,而每個個體的存在都有其特殊性,所以決定了其社會意識的特殊性,如此才形成了思想的多元化!
關鍵詞:社會存在;社會意識;思想多元化
《易傳.系詞上》說:“易有太極,是生兩儀”,此處的兩儀即是指陰陽。陰陽的存在統一于太極。太極是陰陽的根本,若沒有太極的存在,陰陽就像無水之魚一樣,失去了生存的空間。而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共存于人類社會中,就像陰陽統一于太極一樣,都是要有人類社會的存在這一個根本的大前提。如果沒有了這個大前提,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也就成了無本之木,無源之水,失去了其存在的意義和價值。如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所說“思維和存在雖有區別,但同時彼此又處于統一體中。”這個統一體即是人類社會。【1】
在如今的社會,世界已向全球化發展,形成了以經濟全球化為核心,涵蓋各國各民族各地區在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科技、安全、生活方式、意識形態、價值觀念等多層次、多領域的相互聯系、影響、制約的大環境,全球化改變了我們的經濟、政治、生活等各個方面,在經濟方面,經濟全球化有利于我們充分利用外資、引進先進技術、管理經驗和企業創新精神,促進我國國有企業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加快了我國的經濟轉型。經濟是基礎,政治是經濟的集中表現,文化是經濟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經濟、政治所決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經濟,給予政治、經濟以重大影響。
個體的存在與其產生的社會意識在這個全球化這個大環境下也就有了存在的價值和意義。馬克思指出“只有在社會中,自然界對人說來才是人與人聯系的紐帶,……才是人的現實的生活要素;只有在社會中,自然界才是人自己的人的存在的基礎。只有在社會中,人的自然的存在對他說來才是他的人的存在,而自然界對他說來才成為人。”換句話說,人得依靠一定的社會形式并通過借助這種社會形式對自然實現占有的目的,而人通過勞動占有自然也就是利用社會這個平臺把自在自然轉變為社會的自然,并轉變為人生活的現實因素。
馬克思利用“社會存在物”的概念來闡述人的個人生活和類生活的關系——“人的個人生活和類生活并不是各不相同的,盡管個人生活的存在方式必然是類生活的較為特殊的或者較為普遍的方式,而類生活必然是較為特殊的或者較為普遍的個人生活。”簡而言之,就是人的個人生活與類生活本質上是統一的生活方式,都屬于社會生活。“個人是社會存在物。因此,他的生命表現,即使不采取共同的、同其他人一起完成的生命表現這種直接形式,也是社會生活的表現和確證。”[2]
因此在全球化的大前提下,人的個人生活是根據自己的周圍的環境和自身的情況而改變的,導致了人的個人生活有其特殊性,但這些都有其普遍性,即普遍性中有特殊性,特殊性體現其普遍性。由人的特殊性的個人生活即社會實踐活動,這就是個人的社會存在,其決定了具有特殊性的個人的社會意識,社會意識是社會存在的反映,由社會存在決定,并可以反作用于社會存在,在社會意識的反作用下可以產生新的社會實踐,但這社會意識不一定是正確的,只有正確的社會意識才能推動社會的發展和個人的發展。如此反復循環,就產生了人的獨特的個人生活。
而我們這里所講的思想多元化,是指存在于人類社會的眾多個體各自的社會存在決定的社會意識才是思想多元化的組成部分,思想和社會意識都屬于文化范疇。每個時代都有其主流思想,也可說是真正的哲學,它正確反映了時代的任務和要求,牢牢地把握了時代的脈搏,正確總結和概括了時代的實踐經驗和認識成果。哲學屬于文化范疇,經濟和政治決定文化,文化反映并反作用于經濟和政治。所以每個時代的主流思想即哲學是由國際、國家大環境決定的,真正的哲學之所以是自己時代的精神上的精華,是因為任何反映自己時代的客觀要求和歷史趨勢的哲學,都可以成為這一時代社會變革的先導,推動時代的步伐,指導社會的變革。因此每個時代的主流思想是具有這個時代意識的普遍性,而其他多元化思想具有這個時代意識的特殊性。
綜上,思想多元化并沒有違背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這個基本原理,它同樣證明了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可以反作用于社會存在這個原理。在人類社會中,人的個人生活和類生活雖有普遍性,但因其社會環境等因素的不同,由此產生的個人生活和類生活具有其特殊性,其特殊性決定了人的社會存在有其特殊性,導致其產生的社會意識就帶有特殊性,呈現思想多元化的現象!
參考文獻
[1]王群紅.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辯證關系的再認識——以陰陽學說為視角[J].貴州;沈陽工程學院學報,2012
[2]徐先艷.社會存在與歷史唯物主義[J].哲學研究,2009(3):34—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