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強
摘 要: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勝利召開,產生了黨和國家的新一代領導集體。黨和國家在民族工作方面與時俱進提出了一些新的觀點和論斷。本文以馬克思民族理論為指導,在分析十八大以來民族理論發展、研究的背景基礎上,著重梳理十八大以來學術界對中國民族理論的研究成果,闡述新進展的研究特點研究的現狀,進一步提出研究的展望。
關鍵詞:十八大以來;民族理論;研究現狀;研究展望
黨的十八大以來,新一代領導集體對民族工作高度重視,尤其是黨和政府把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普遍真理與我國自身民族實踐相結合不斷推進民族工作的新局面,對今后民族工作的政治方向、大政方針等方面都做了細致科學的安排。黨和國家始終堅持在實踐中尋求解決民族問題新路徑,不斷的探索民族工作的新模式和新機制,旗幟鮮明的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解決民族問題的道路。我們有必要對研究現狀進行全面的梳理。
1 十八大以來民族理論研究的背景
1.1 對多民族國家這一“家底”的再認識
深刻認識我國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基本國情,是牢牢把握黨的民族工作正確方向的前提。[1]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國自古以來就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多民族是我國的一大優勢,也是我國發展的一大有利因素,這一論斷是對我國現實的民族現狀的高度概括和精辟描述。中國自秦朝以來就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各民族共同締造了中國,各民族的優秀文化共同創造中華文明。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逐漸形成了“少數民族離不開漢族、漢族離不開少數民族,少數民族之間相互離不開”的民族關系。黨的十八大以來,“多民族國家”這一重大現實在多個場合多次提出和強調且在第六次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對我國多民族這一“家底”的做了首次集中論述。
對多民族國家這一“家底”的再認識,就是要著重突出民族問題關乎多民族國家統一與穩定的大局,也是關系到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成敗。我們要把維護多民族國家內部的民族團結和多民族國家統一兩者的關系辯證的統一起來,要把它當作各民族和國家的最高利益。 “多民族”國家的歷史現實,是我們制定和實施民族政策,開展民族工作的基本立足點和出發點,也是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中國化的邏輯起點。
1.2 對民族問題規律的再探索
民族問題的規律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一個動態發展的過程,一個民族問題解決又會有新的民族問題的出現,只要有民族的存在就會有民族問題的存在。民族問題無小事,民族問題不僅是多民族國家民族的根本性問題,也多民族國家是一個必須正視且必須解決的問題,只有深刻全面地把握我國現階段民族問題的規律,才能更好的解決民族實際問題。十八大以來,我國對民族問題的規律有了新的認識,我國現在且會長期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是我們把握民族問題規律的出發點。我國現階段民族問題的規律是:第一是民族問題是社會總問題的一部分,也是關乎社會穩定、國家統一的重要部分;第二是民族問題既包括民族自身的問題又包括民族之間的問題且民族發展問題是問題中的問題;第三是民族間的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差異長期存在,要尊重差異,在“異”中求“同”;第四是各民族、各地區之間存在了較大的發展差距,縮小差距是今后民族工作的主要任務。在把握民族規律的同時我們必須注意的是,要充分的認識民族問題的長期性、復雜性和艱巨性,要正視民族問題的存在,既不放大民族問題也不回避民族問題;要充分尊重民族之間的差異性,承認差異而不夸大差異不讓其成為民族間交流的障礙。只有對民族問題規律有正確的認識,我們才能制定解決民族問題的行之有效政策,堅持一切從民族問題規律的實際出發,妥善解決民族問題。
1.3 對民族問題形勢的再分析
在民族問題的總體形勢上是健康向上的,各民族一律平等、民族團結加強,各民族的各項權利在政治層面還是法律層面都得到了較好的落實和保障。總體而言,我國處于一個各民族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新型社會主義民族關系之中。但是隨著近些年民族問題的國際化趨勢加強,以“三股勢力”為代表的新因素對我國民族問題的影響越來越大。宗教極端勢力、暴力恐怖勢力、民族分裂勢力使得我國民族問題形勢一度嚴峻,成為民族團結、社會穩定的重大現實危害。為此,我們進一步分清民族問題形勢的重點,要把恐怖暴力事件與民族問題嚴格區分開來。我們要十分清醒的認識到“三股勢力”絕不是西方國家所說的是中國的民族問題,這樣的判斷是有失公允、別有用心、不負責任的荒謬說法。情況越是復雜、形勢越是嚴峻我們更是要冷靜的分析,對民族問題形勢有清醒的把握是對“三股勢力”的當頭一擊,三股勢力不可怕,怕的是我們對民族問題形勢的誤判和回避。總的說來:我國現階段的民族工作中遇到的矛盾和問題總體上屬于人民內部矛盾,必須講法制、講政策,講策略嚴格區分矛盾的性質,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是什么樣的問題按什么問題處理。[2]
2 十八大以來對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的研究
2.1 研究現狀、研究特點及其成就
以黨的十八大為時間節點,對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中國化的新研究還為數不多,尤其是對新一代領導集體對民族理論的新貢獻研究可謂是屈指可數,出現的學術成果也是零星散碎的,并沒有形成一個研究的領域。通過對比分析,我們可以看出十八以來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研究的特點主要有以下四個方面:第一是主要研究對象和研究內容都針對黨和國家領導人關于民族工作會議的重要講話以及學習和領會黨和國家關于民族工作的大政方針,從黨和國家領導人的系列講話中總結和提煉民族工作的思想和民族工作的要求。第二是針對民族地區社會出現的新形勢研究,特別是恐怖主義、極端宗教主義、民族分裂主義對民族問題的影響以及分析民族問題與恐怖主義、民族問題與宗教問題之間的關系研究。第三是對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中國化的脈絡問題研究及其與歷屆黨的代表大會對于民族工作部署的異同。第四是對中國解決民族問題根本道路的研究,尤其是對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深入研究。針對上述研究的特點,這一時期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對黨和國家領導人的對民族工作的重要論述的感悟和體會,主要有王正偉、金炳鎬、田忠福、唐志君等人學習黨和國家關于民族方面的重要論述的一系列論文。
2.2 研究不足及其提升之處
針對黨和國家對新時期民族工作的新部署和新安排,在已有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族理論的基礎上急需對現實的民族工作做出理論性的回應,在這些方面研究的深度和廣度還是遠遠不夠的,研究不能僅僅停留在對重大會議和重要講話的重復解釋,這樣的研究對民族理論的新發展不僅沒有裨益反而會對民族工作造成阻礙。對于黨的十八大以來的我國民族方面的新問題、新要求、新方向急需與時俱進的與之匹配的民族理論。
在民族問題紛繁復雜的今天不僅僅是哪一個學科能夠直接解決民族問題,其中至少包含了政治學、民族學、社會學、人類學等多門學科的知識。我們至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提升:第一,進一步運用多學科知識理論交叉研究,必須要多視角、多方法、多途徑的全方位研究,找出深層次的理論所在。第二,研究對象的轉移,要找到理論支撐我們就必須把研究對象和研究內容從黨和國家領導人關于民族工作的一系列重要講話轉到新出現的民族現象。通過對民族現象的深入研究,透過民族現象找到民族問題本質的所在,這樣才能為具體的民族工作提供理論支撐,才能為解決民族問題找到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道路。第三,創立解釋“中國民族”的理論體系和話語體系,不能一味的進口西方的理論和觀點。這三方面都是今后民族理論研究的新空間和新方向,也有重大的研究價值和研究意義。
3 中國民族理論展望
3.1 理順中央與自治地方的權力與義務關系
權力與義務是中央和民族自治地方關系的重要內容。由于特殊的歷史原因,我們在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采取民族區域自治的形式來促進少數民族地區的發展,但是這種自治形式是在中央的統一領導下的自治。《民族區域自治法》規定“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不可分割的部分”、“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機關必須維護國家的統一,保證憲法和法律的在本地方的遵守和執行。”[3]這說明民族區域自治地方只是相對于中央的地方政府,并不擁有主權國家擁有的權力。民族自治地方之所以特殊,是因為在民族自治地方政府除了擁有一般地方政府擁有的權力以外,還擁有更大的自治權,其受憲法和法律的保護,但是必須在中央的授予和監督之下運行。具體說來民族區域自治地方主要擁有:“行政立法和制令權、行政變通執行權、語言文字自主權、培養人才和任用干部優先權、組織公安部隊權、經濟建設自主權、財政自主權、文化教育自治權。”[4](p176-177)中央政府通過賦予少數民族上述自治權,使得民族地方在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方面都有了長足的發展。
從這么多年的實施效果來看,更多的是積極的。但是消極的影響也隨著形勢的變化,慢慢凸現出來。其根本原因就是中央和民族自治地方缺少權利與義務的相關法律明確規定。但是通過考察我們不難發現,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安排存在權利與義務的不對稱現象。從具體的《民族區域自治法》來看1984年第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通過,根據2001年2月28日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次會議《關于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法>的決定》修正,全法總共七章,主要由總則、民族區域自治地方的建立和自治機關的組成、自治機關的自治權、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法院和人民檢察院、民族自治地方的民族關系、上級國家機關的職責、附則組成。通讀全法我們可以看到,關于權利和義務的規定是不平衡的。首先:法律層面,民族區域自治的相關法律,把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權都有明確且細致的規定,操作性比較強;但是對于民族區域自治地方應該承擔的義務規定則是比較籠統,大而化之相當寬泛,相較于民族區域自治的權利規定而言,操作性不強,甚至說有點難以操作。其次,機構層面,關于民族區域自治地方的自治機關的自治權,一直在具體的實施著,而且有很多的法律法規作為保障,但是關于民族自治機關的義務規定則是很少的。[5]按照關鍵詞語出現的次數,例如,“權利”總出現4次、“自治權”總共出現6次,而關于“義務”一詞僅僅出現1次。“義務”一詞出現在“第五十二條: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機關保障本地方內各民族公民都享有憲法規定的公民權利,并且教育他們履行公民應盡的義務。”[6]這樣只強調權利,而忽視義務的做法,久而久之就會形成一種錯誤的意識,少數民族就會認為自身只存在權利而沒有義務,這樣不符合現代國家的公民意識,這樣做的后果是只享受權利而不履行義務。在經濟、社會、生活、教育等方面無限的追求權利,當這些權利都得到提高和滿足過后,勢必會在政治上提出更多的權利。比如,要求擴大的民族自治地方邊界,要求更多的政治利益。當民族意識被引向對政治利益的訴求的時候,那么本民族的認同可能就會慢慢高過國家認同。我們站在多民族國家統一與穩定出發,應該構建一套中央與民族自治地方權利與義務的控制協調機制,平衡好中央與民族自治地方以及民族自治地方和民族自治機關的權力與義務的關系。
3.2 繼續堅持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
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我國基本的政治制度之一,是中國共產黨在民族工作的長期探索中逐漸形成的偉大創舉。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包括實施民族區域自治的體制、機制和中國特色民族區域自治法律法規體系,以及建立在這一制度基礎之上的處理民族問題的各項具體制度。[7]在很長一段時間很多人為我國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對蘇聯民族模式的照搬,沒有考慮中國的具體實際,聲稱長此以往中國有可能將步蘇聯的后塵。于是有人對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產生懷疑或否定態度,認為應該用西方的民族理論來處理民族問題。這種說法是對我國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極其不了解,在民族問題的處理上我們是很多方面學習和借鑒和蘇聯的經驗,我們之所以學習和借鑒是因為兩國都是堅持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的指導,表面看似借鑒蘇聯的民族問題解決模式,其本質是學習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蘇聯化的方法。任新民認為:“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根據現代民主的價值取向和中國民族實際做出的制度選擇”,[8]這樣的判斷是中肯的,也是對民族區域制度本質的科學認識。
針對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源頭”和“好壞”之爭,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回顧了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確立過程,指出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對蘇聯模式、任何形式民族自覺地摒棄,是對“大一統”和“因俗而治”政治傳統的超越,是國家統一與民族自治的結合,是區域自治和民族自治的結合,是我們黨探索創新和深思熟慮的偉大創舉。習近平總書記進一步強調“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我國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的重要內容”,[9]這樣科學而精辟的論斷,不僅是對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高度肯定,更是對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爭論的一錘定音。對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爭論,其本質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族理論、制度和道路的不自信。我們要做的就是依照法律繼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進一步完善民族區域自治機關的建設,此外還要處理好中央與民族自治地方、自治地方與非自治地方、自治地方與自治地方以及自治地方內部的權力關系,進一步完善這一政治優勢。
參考文獻
[1]張麗紅、秉浩﹒認真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民族方面重要論述牢牢把握新形勢下民族工作正確方向——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民族方面重要論述系列論文之二[J]﹒黑龍江民族叢刊﹒2014,(04)﹒
[2]毛公寧﹒制度自信是堅持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重要保證——學習黨的十八大報告的幾點體會[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3,33(3)﹒
[3]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法[Z]﹒http://www.gov.cn/test/2005-07/29/content_18338.htm ﹒
[4]謝慶奎﹒當代中國政府與政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5]張會龍﹒當代中國族際政治整合[J]﹒思想戰線﹒2014,(1)﹒
[6]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法﹒http://www.gov.cn/test/2005-07/29/content_18338.htm﹒
[7]蔡宇安、金炳鎬﹒民族區域自治與中國解決民族問題的“三個自信”[J]﹒廣西民族研究﹒2014,(3)﹒
[8]裴圣愚﹒堅持中國特色民族理論政策,批駁第二代民族政策說——民族理論研究熱點問題學術研討會綜述[J]﹒云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29(3)﹒
[9]王正偉:做好新時期民族工作的綱領性文獻——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的重要講話[J]﹒求是﹒201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