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創”:“這是中國創新創業最好的時代”
距總理李克強首次提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不到一年,國務院《關于大力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見》已對“雙創”進行了全方位政策布局,將進一步激發億萬群眾的智慧和創造力,為經濟發展注入新動力。

13億人口,9億多勞動力——在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的背景下,就業總量壓力變大,結構性矛盾凸顯。同時,資源環境約束日益強化,要素的規模驅動力逐步減弱,傳統的高投入、高耗能、粗放式發展方式已難以為繼,需要從要素驅動、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需要更多市場的力量。
“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是中國經濟發展到當前階段的一個必然選擇,中國經濟要轉型升級,向中高端邁進,關鍵是要發揮千千萬萬中國人的智慧,把‘人’的積極性更加充分地調動起來,‘雙創’的作用正在于此。”國家信息中心專家委員會主任寧家駿說。
毫無疑問,要激發市場主體的能量,必須通過改革和體制機制創新,消除不利于創業創新發展的各種制度束縛和桎梏。
自去年以來,有利于創新創業的政策不斷出臺——1月,國務院常務會議研究確定支持發展眾創空間推進大眾創新創業政策措施;3月,《關于發展眾創空間推進大眾創新創業的指導意見》出臺;6月國務院《關于大力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見》發布……
不斷完善升級的政策措施,釋放清晰而明確的信號:創業創新在中國經濟中的地位正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也正在獲得空前的大力支持。
寧家駿認為,國務院日前出臺的意見就是要從資金鏈、創業創新鏈、產業鏈、就業鏈幾個維度,構建普惠性政策扶持體系,構建有利于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蓬勃發展的政策環境,讓千千萬萬的創業者活躍起來,匯聚成經濟社會發展的巨大動能。

《關于大力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見》明確,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總體思路是:堅持深化改革,營造創業環境;堅持需求導向,釋放創業活力;堅持政策協同,實現落地生根。這其中,既有完善公平市場環境、打造創業創新公共平臺等“軟措施”,也有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優化資本市場、創新銀行支持方式等“硬政策”。
研究尚未盈利的互聯網和高新技術企業到創業板發行上市,推動銀行和其他金融機構加強合作,對創業創新活動給予有針對性的股權和債券融資支持,研究探索創業券、創新券等公共服務新模式,開展公開、小額股權眾籌融資試點……這些實實在在的新舉措讓不少創新創業企業感到興奮。
除了資金方面的創新之外,《意見》關于知識產權的表述最受關注。《意見》明確提出,完善知識產權快速維權與維權援助機制,縮短確權審查、侵權處理周期。集中查處一批侵犯知識產權的大案要案,加大對反復侵權、惡意侵權等行為的處罰力度。
“國家對于知識產權保護力度以及對侵權行為懲罰力度加大,正在扭轉一些從業者以往跟隨模仿的習氣,只有當創新成果的權益得到有力保護,越來越多的企業和個人才會義無反顧投身創新。”一家從事消費電子產品研發的企業負責人表示。
政策“東風”正在激發一些傳統制造企業投身技術創新和服務升級。在總部位于佛山的志高空調云服務中心控制室,大屏幕上跳動著分布于全球的志高用戶家中的空調運行狀況,這套斥巨資構建的智能系統,能根據用戶家所在地氣候的情況自動調節溫度和濕度。
在上海,90后大學生創建的云數據服務公司TEAMBITION成立一年多營業收入增長近30倍,其創建初期獲得一筆來自創投機構的資金支持,其中就有國家用于扶持新產業的專項資金。受托管理機構國投高科董事長郝建表示,國家資金分散參股到二百余只創投基金,以純市場化方式支持創業項目,客觀上正在促進遍地開花的創業創新局面。

當前,國家支持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思路清晰,有利于創業創新的宏觀環境正在形成。這激發了不少人投身創業創新的大潮。不過,部分受訪的創新創業人士反映,目前還存在一些政策落實不到位、簡政放權不夠的情況,阻礙了創新創業的發展。
“很多審批監管環節依然冗長拖沓。”1991年留美、2003年歸國創業的謝良志博士對此深有感觸。
據介紹,國內一個醫藥產品由研發、臨床實驗、批量生產到最終上市銷售需要12 到15年,而美國平均只需8到10年。其中,國內僅等待臨床實驗審批一項就需時2 年,而美國是備案制,30天就能拿到批文。
創業者關鴻亮也有不少苦水。“人才、資本等要素本可自由流動,有些政府部門卻成為阻礙其流動的無形屏障。”關鴻亮提到,公司創始之初是在北京某區注冊,發展壯大后把公司搬到了租金相對便宜的另一區縣,但因其是納稅大戶,原注冊地不允許其搬遷,要求其仍在原地繳稅。
為了便利創新創業者,切實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近日出臺的《意見》單獨開列一條強調加強政策落實情況督查,指出要加快建立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有關普惠性政策措施落實情況督查督導機制,建立和完善政策執行評估體系和通報制度,全力打通決策部署的“最先一公里”和政策落實的“最后一公里”,確保各項政策措施落地生根。
盡管創新創業仍面臨一定的問題,但人們一個共同的感受是:創新創業的氛圍前所未有。在上海、深圳、杭州等創新創業氛圍活躍地區,一大批各具特色旨在促進創業創新的眾創空間不斷涌現。科技部數據顯示,全國科技企業孵化器數量已超1600家,在孵企業8萬余家,僅北京市各類孵化機構就超過150家,入駐企業超過9000家。

《關于大力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見》提出,優化資本市場,積極研究尚未盈利的互聯網和高新技術企業到創業板發行上市制度。去年,為了支持國內優質的創業企業,國家層面以及相關部委提出了在新三板掛牌一年后在A股上市的構想。如今的進步表明了國家推動創新的決心。
從今年初政府工作報告首次提出制定“互聯網+”行動計劃,到眼下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這是一個創新型國家發展的必由之路,也是中國實現創新驅動的必要條件。中國經濟的發展正從要素驅動、投資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而金融支持成為創新驅動的重要支撐。今年早些時候中國企業家調查系統發布的《2015·中國企業家成長與發展專題調查報告》顯示,創新驅動正從國家戰略變成企業行動,但企業創新需要更多的政府及金融支持。
調查還顯示,企業創新資金的來源首先是自有資金投入(90.8%),其次是銀行貸款(41.6%)、政府專項資金(24.9%),而股市籌資(2.2%)、發行企業債券(1.2%)、國內風險投資(2.5%)和國外風險投資(0.6%)的比重明顯偏低。對比數據發現,依靠自有資金投入進行創新的企業從2000年的84.7%上升到2014年的90.8%,利用銀行貸款進行創新的企業從2000年的58.1%下降到2014年的41.6%。
企業家在逐漸意識到創新的重要性的同時,也迫切期待政府進一步創造良好的創新環境,而融資瓶頸是正走在創新驅動路上的中國必須解決的重要一環。
業內人士認為,創新型企業在“競爭優勢積累階段”早期,技術和市場不確定性太大,更適合創投機構進入;在“競爭優勢積累階段”中后期到“業績爆發階段”早期,企業戰略性虧損,但比較適合IPO融資;在“業績爆發階段”中后期IPO既會錯過企業大規模擴張的資金需求,還可能導致IPO之后企業成長性透支,業績調整或下滑。

對于金融與創新的關系,中國光大銀行資產管理部總經理張旭陽日前表示,中國經濟發展動力的變化,以計劃經濟為主導的經濟體當中財政是配置資源的主要核心力量,以國企投資拉動經營體當中,銀行當仁不讓成為金融配置的主要資源。到了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只有資本市場能承擔起為創新創業型企業配置資源角色的這種定位。
然而,現有的規章阻礙了這一進程。目前我國證券法的規定是,企業上市必須符合“開業時間在三年以上,最近三年連續盈利”這個要求,該硬性指標將許多具有發展潛力、急需上市融資的互聯網公司拒之門外。
于是,諸多優質的創新企業紛紛到海外上市。境外資本市場認同這種創新模式,在未盈利時候也給企業較高估值,如在美國上市的優酷土豆、唯品會、歡聚時代、京東商城在報告期最后一年都是虧損的,但優酷土豆、唯品會、歡聚時代上市之后的年收入復合增長率均超過100%。
新的歷史條件有新的考量。今年“兩會”期間,證監會主席肖鋼表示,“證券法修改草案已提出尚未盈利企業可以上市”。他認為,尚未盈利企業不等同于垃圾股,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比如具有新的商業模式、營收較大、研發投入較大等。
如今,國家層面明確推進大眾創業,研究未盈利企業創業板上市,可以說,未盈利的創新型企業在境內上市的路徑越來越清晰、越來越便捷。
支持創新企業到新三板上市,研究尚未盈利的互聯網和高新技術企業到創業板上市,可為這些處于成長期的中小創新企業提供較為適宜的融資環境,也可進一步降低創新創業的門檻。湖北省統計局副局長、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教授葉青高度評價這一舉措。
值得注意的是,正如專業人士認為的那樣,在尚待成熟的中國資本市場,未盈利公司能夠上市,發行上市規則對盈利不設限僅是必要但非充分條件,其他支持機制還包括:根據行業特性,提高信息披露的質量;投資者的專業化以及較高的風險承受能力;健全的外部監管與約束;多元化退市標準的市場凈化和壓力機制等。
CBD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