麗水市國土資源局蓮都區分局 劉軍武
深化國土改革創新
助推農村山區跨越發展
麗水市國土資源局蓮都區分局 劉軍武
2014年以來,麗水市國土資源局創新服務發展理念,以深入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為契機,以“改革創新年”活動開展為載體,緊貼農村山區發展需求,突出民生分量,堅守“群眾權益”底線,把保障民生、維護群眾權益作為破解發展困局、催生跨越新程的出發點和著力點,積極推進國土資源管理工作機制改革探索與實踐創新。
1.建立和試行農村農民建房用地審批管理新機制
開展“規范宅基地管理,破解農民建房難”行動,制定出臺《農村農民建房審批管理試行辦法》,從政策創新、機制改革、簡化流程著手,全面下放了農民建房審批權限,大部分縣(市、區)把農民建房審批權限下放到鄉鎮(街道),優化審批流程,實行“農戶申請、村級審查、鄉鎮審批、縣管轉用、市批核銷”運作模式,計劃指標安排上優先傾斜保障農民建房用地需求,保障農民建房及時落地,夯實“地基”保障農民合法居住權。2014年,全市安排新增建設用地指標1938畝,共審批農民建房7902戶,對無房戶、危房戶及其他合理需求建房用地實行應保盡保。同時,積極探索宅基地有償使用和有償退出機制,開展“一戶多宅”清理和空心村整治,進一步規范農村宅基地管理。

地質災區應急演練
2.建立和試行統一規劃拆舊建新引導群眾集中居住新機制
優化農村居民點布局,將農民居住房保障與節約集約用地緊密結合,以新型城鎮化和中心鎮、中心村扶持培育為契機,著力推進農村土地綜合整治和拆舊復墾,尊重群眾意愿,鼓勵農民實施異地搬遷,引導農村人口向中心鎮、中心村集聚,積極探索實施就近集中安置、遷建安置、異地公寓安置等多種模式集中居住。實施整村搬遷,集中居住,拆舊復墾,充分利用土地整治、增減掛鉤等政策,極大改善了農民生產生活條件,又彌補了農村建設發展資金的不足,助推了城鄉統籌發展進程。如蓮都區今年引導實施異地搬遷村莊12個涉農戶366戶726人。同時,深化農村土地房屋征收制度改革,重新調整和公布了市區和部分縣集體土地征收補償安置標準,使被征地農民分享更多的改革紅利。積極推進“陽光征地”,全面落實征地拆遷“五公開”,市本級解決了市區被征地農民基本生活保障的歷史遺留問題,共恢復5202名參保指標,有力維護了被征地農民的合法權益。
1.深化農村產權制度改革助推農民土地權益維護新機制
適應農村產權改革發展形勢,麗水市出臺《關于加快推進麗水市農村產權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關于麗水市農村宅基地使用權改革指導意見的通知》,明確農民的土地承包經營權、宅基地使用權(農房所有權)、林權在確權頒證后,通過產權資產評估,可以作為有效抵押物進行貸款。農房抵押貸款改革方面,制定出臺了《關于進一步促進農村住房抵押貸款工作的實施意見》《麗水市區集體土地范圍內農村住房抵押權登記規定(試行)》等系列政策,試點先行,擴面增量,成效明顯,截至2014年底,全市累計發放農房抵押貸款1.64萬筆、金額39.45億元,貸款余額18.1億元。宅基地使用權流轉方面,通過農村產權交易平臺公開流轉152宗、面積1.3萬余平方米,價值1120萬元。借力產權制度改革,進一步激活了農村宅基地等用地資產,有力地保護了農戶宅基地用益物權,喚醒激活了農村土地資源,為農民創業增收拓寬增加了財產性收入渠道。同時,積極推進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由市國土局無償向農業部門提供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確權登記數據成果,并開通專線網絡,實現部門數據互聯共享,有力促進了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工作,為今后不動產統一登記工作的數據對接打下了堅實基礎。
2.創新機制舉措推進農民宅基地確權登記改革
在執行國家、省相關土地登記政策的基礎上,麗水市級層面出臺了《麗水市農村宅基地使用權改革指導意見》,并編制《麗水市土地登記技術規程(試行)》,明確了技術路徑和操作標準,在地籍調查過程中,嚴把質量關,確保測繪及調查成果的準確性和嚴謹性,全面推進土地登記標準化建設,細化部署,嚴格操作,優化質量??h(市、區)級層面,根據各縣域實際,相繼出臺了《農村宅基地使用權確權登記發證實施細則》《違法占地違章建房處置辦法》等政策文件,以疑難問題化解為導向,因地制宜,細化機制措施,為宅基地確權登記發證提供具體實施依據,有效破解宅基地歷史遺留、違法違章處置等問題和困難。截至2014年底,全市已完成農村1∶500數字地籍調查506平方公里,完成宅基地確權登記發證8.9萬宗,總發證率達65.5%。各地還在工作中積極創新探索好的做法,提供個性化服務,開展集中現場發證、全程代辦、送證上門等便民服務舉措,既方便了群眾又宣傳了政策,得到了老百姓的支持和好評,如青田縣創新建立了房地“六同步”產權登記運作模式,既控制了行政成本、降低了部門工作強度,又提升了工作效率、減輕了農民經濟負擔,有利于進一步規范農村宅基地管理、促進“無違”創建,也為后續不動產統一登記改革作了有益嘗試。

地質災害搬遷安置小區
一是建立和完善以“專群結合、群策群防”為主的地災監測網絡。據2014年初統計,全市共有需進行監測管理的各類地質災害隱患點639個,受地災威脅人口38220人,其中A類點14個、B類點71個、C類點554個,涉及146個鄉鎮449個行政村。地災隱患主要以滑坡、崩塌、泥石流居多,具有點多面廣、規模小、危害大及滯后性和繼發性等特點,防治工作形勢嚴峻。為此,麗水市各級政府高度重視,將地災防控機制建設作為強力抓手,切實加強群測群防體系建設,健全了市、縣、鄉、村四級群測群防網絡體系,建立起覆蓋全市的“監測到點、責任到人”的地質災害監測預警網格化預防管理機制,特別是加強汛前排查、汛中巡查和汛后核查。加強部門聯動,提升氣象監測預警預報水平,及時防范各類災險情;充分發揮地質七大隊等專業隊伍在技術人才、檢測設備、基礎調查等方面的資源優勢,提升地災防治技術支撐水平;群測群防,密切關注各隱患點監測險情,分析研判隱患點地災走勢,盡早做好預防。
2.建立健全防災避險和地質災害應急治理新機制
2014年完善了《麗水市地質災害防治方案》和《麗水市地質災害應急預案》,認真落實汛期防災各項措施,并下發《關于建立依山傍水房屋登記制度的通知》,突出重點,開展“依山傍水”房屋排查,提高山區群眾防災意識和自防自救能力。同時,以開展地質災害避讓搬遷“萬千百十”工程、地質災害防治高標準“十有縣”建設等活動為契機,綜合采取防治措施,模擬開展地災應急救災演練,提升隊伍實戰備戰能力,向相關群眾發放明白卡和避險卡,開展應急救援,創新工作新機制,扎實有序地實施地災避讓搬遷和排險治理工程。其中,“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市場運作”的小區域地災防治新模式彰顯了創新能效,該模式一方面把異地扶貧搬遷、新農村建設、城中村改造、危舊房改造和土地開發整理等多方面政策和資金進行整合,另一方面探索賣“災害”方法,將經營性用地土地出讓、礦產礦業權出讓與地災治理結合,借力借機推進地質災害治理實施,有效彌補了經濟欠發達地區地災治理資金和力量等嚴重匱乏的困境,取得了明顯成效。今年入汛以來,麗水市持續降雨天氣頻繁,遭遇了“7·3”“8· 20”等多輪持續強降雨襲擊,誘發各類地質災險情71起,造成4死1傷(非隱患點),成功避讓重大地災2起,避免人員傷亡84人。全市完成避讓搬遷5214人,完成省下達任務的107.5%,完成排險治理項目66個。其中,慶元縣榮獲全國高標準地質災害防治“十有縣”稱號,蓮都區完成農村山區地質災害調查評價審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