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可佳
湖北省天門市第一人民醫院放療科,湖北天門 431700
直腸癌是我國最常見的消化道惡性腫瘤之一,發病位置在齒狀線與乙狀結腸交界處,其位置深入盆腔,解剖結構復雜,術后復發率較高,術后放療成為根治直腸癌、降低復發率的關鍵[1-2]。目前臨床上常用的盆腔放療有三維適形放療、簡化調強放療和適形調強放療3種。本文回顧性總結了本院2008~2013的342例直腸癌術后放療患者的三維劑量學,以便為后續臨床工作的開展提供理論依據。
選擇2008年1月~2013年1月在本院進行直腸癌術后放療的患者342例,術后病理結果均為直腸癌,無放療禁忌證。其中男性患者192例,女性患者150 例,年齡 37~71 歲,平均(45.68±16.33)歲,KPS 評分≥70分,分期為Ⅱ~Ⅲ期。
1.2.1 研究方法 患者于CT模擬定位前1 h排空膀胱,分3次口服20%泛影葡胺20 ml加1000 ml水,充盈膀胱,以便使消除顯影。患者俯臥位,固定患者,病情標記患者體表、定位器及體膜位置,減少誤差,靜脈注射100 ml碘海醇靜脈造影后,行CT掃描,模擬定位,5 mm層厚,60~80層。上界L4上緣,下界為坐骨結節下5 cm,將靶區及正常器官勾畫確切。對每位患者分別使用三維適形放療、簡化調強放療以及適形調強放療3種不同方案,劑量均采用6 MV,50 Gy,2 Gy/次,1次/d,5次/1周,共計5周。簡化調強放療及適形調強放療采取逆向設計,三維適形放療采用正向設計。
1.2.2 分析指標 按照國際標準評價方法比較3種放療方案的靶區平均劑量、靶區適形指數,劑量不均性指數。觀察3種放射方法子野機器跳數差異。
采用SPSS 14.0統計學軟件處理相關數據,計量資料采用方差分析,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靶區平均劑量:三維適形放療組比簡化調強放療組、適形調強放療組劑量要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簡化調強放療組與適形調強放療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靶區適形指數:三維適形放療指數最低,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簡化調強放療組與適形調強放療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劑量不均性指數:適形調強放療最高,簡化調強放療最低,3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1)。
表1 3種放射方法靶區平均劑量、靶區適形指數、劑量不均性指數的比較

表1 3種放射方法靶區平均劑量、靶區適形指數、劑量不均性指數的比較
與其余兩組同指標比較,*P<0.05;與適形調強放療組比較,#P<0.05
?
適形調強放療的子野機器跳數為503.70±54.86,明顯高于三維適形放療(406.85±51.22)與簡化調強放療(414.69±66.02),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三維適形放療與簡化調強放療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直腸癌是常見的消化道惡性腫瘤,其位置深入骨盆,周圍血管神經復雜,手術難度大,容易復發,術后5年生存率<50%,故而術后放療成為直腸癌術后預防復發的主要手段。骶前區是直腸癌術后最容易復發的部位,其次是髂內血管旁[3-4]。受常見復發部位的影響,放療的重點區域也著重于骶前區、閉孔、坐骨直腸窩以及髂內淋巴結。髂骨生理結構的影響導致臨床上常規的放療不能很好地涵蓋靶區,而且照射不均勻[5-6],這也是直腸癌預后差的原因之一,因此近年臨床上開始嘗試三維適形放療、簡化調強放療以及適形調強放療等技術,以改善受到局部生理解剖影響導致術后放療效果不理想的情況[7]。
三維適形放療、簡化調強放療、適形調強放療是為了適應不同部位、不同情況的病情而產生的放療技術,在臨床應用中各有優缺點,各自使用的放療劑量、靶區適形指數、劑量不均性指數都是不同的[8-9]。在臨床選擇中應該注意一方面使靶區更好地暴露在放射源下,保證最好的治療效果,同時也要注意保護正常器官。兩者之間比例的衡量是臨床中必須把握的標準,這就要求我們選擇正確的放療方式,以便使患者的預后情況更好[10-11]。
本研究結果顯示,靶區平均劑量:三維適形放療比簡化調強放療、適形調強放療劑量要高(P<0.05),簡化調強放療與適形調強放療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靶區適形指數:三維適形放療指數最低(P<0.05),簡化調強放療與適形調強放療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劑量不均性指數:適形調強放療最高,簡化調強放療最低,3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所以,適形調強放療對保護危機器官,提高靶區適形度的效果是最好的,但是治療時間較長,子野數目也是三種治療方法中最多的。治療時間越長,治療過程中器官的移動可能性也就越大,出現的誤差也就越大,這對靶器官和正常組織都是不利的[12-13],而簡化調強技術的適形度雖然稍差于適形調強技術,但兩者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且明顯優于三維適形放療,而且在對危及器官的保護中,簡化調強技術要明顯優于三維適形放療以及適形調強放療,所以簡化調強技術從適形度與對危及器官的保護方面來說,是最適宜的[14-16]。
綜上所述,通過對三維適形放療、簡化調強放療和適形調強放療3種方案的三維劑量學比較分析發現簡化調強技術性價比最好,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1]張曉華,李勇.直腸癌術后盆腔三維適形放療、調強放療和簡化調強放療的三維劑量學[J].中國醫藥指南,2012,10(14):148-150.
[2]Sauer R,Becker H,Hohenberger W,et al.Effect of postoperative three-dimensional conformal/intensity modulated radiotherapy combined with chemotherapy versus chemotherapy alone on locally advanced rectal carcinoma[J].Cancer Res Prev Treat,2014,41(5):408-411.
[3]陳光烈.同步放化療與序貫放化療對直腸癌術后患者局部控制率和生存率的影響[J].當代醫學,2012,18(2):265.
[4]Kim TW,Lee JH,Lee JH,et al.Randomized trial of postoperative adjuvant therapy in StageⅡandⅢrectal cancer to define the optimal sequence of chemotherapy and radiotherapy:10-year follow-up[J].Int JRadiat Oncol Biol Phys,2011,81(4):1025-1031.
[5]劉躍平,趙紅莉,戴建榮,等.直腸癌手術后三野適形放射治療和三射野調強放射治療的劑量學比較[J].中國腫瘤臨床與康復,2013,20(6):545-548.
[6]李小武,范立,韓曉棟.直腸癌術后復發患者行三維適形放療加同步化療的實驗研究[J].臨床醫藥實踐,2011,20(8):563-566.
[7]張懷文,丁生茍,胡海芹,等.直腸癌術后3種5野調強放療計劃比較[J].廣東醫學,2013,34(1):102-105.
[8]毛必靜,王文玲,洪衛,等.直腸癌術后盆腔不同放療技術的劑量學研究[J].中華放射醫學和防護雜志,2010,19(1):37-39.
[9]Huh JW,Lim SW,Kim HR,et al.Effects of postoperative adjuvant radiotherapy on recurrence and survival in stageⅢ rectal cancer[J].J Gastrointst Surg,2011,15(6):963-970.
[10]李浦,單國平,狄小云,等.直腸癌術后容積旋轉調強和靜態調強放療的劑量學研究[J].中國醫學物理學雜志,2013,30(3):4115-4117.
[11]夏紅強,沈文同,金冶寧.直腸癌術后共面等分設野調強放療和三維適形放療計劃的比較研究[J].中華腫瘤防治雜志,2011,18(7):956-958.
[12]毛睿,齊洪志,尚革,等.Ⅱ期和Ⅲ期直腸癌術后盆腔調強放療兩種計劃比較研究[J].中華放射腫瘤學雜志,2011,20(5):802-803.
[13]藍玉玲,馮林春,王運來,等.直腸癌術后三種不同放療計劃的劑量學比較[J].中華放射醫學與防護雜志,2012,32(6):956-958.
[14]王培培,王軍,齊曼,等.直腸癌術后三維適形/調強放療聯合化療與單純輔助化療的療效比較[J].腫瘤防治研究,2014,41(5):468-473.
[15]劉開泰,張歡樂,陸妙珍.三維適形放療同步聯合卡培他濱治療直腸癌的療效觀察[J].中國現代醫生,2015,53(3):65-67.
[16]姚春梅,趙軍,劉玉榮,等.膀胱自主充盈狀態對直腸癌術后三維適形放療靶區和器官的影響[J].山西醫藥雜志,2014,43(4):366-3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