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素玲
(成都鐵路衛生學校,四川 成都 611741)
藥劑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依照《教育部關于進一步深化中等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的若干意見》、《中等職業教育改革創新行動計劃》以及《四川省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等相關文件的精神,中職藥劑學專業應培養能夠滿足醫藥企業生產實際的應用型人才。我校藥劑專業依托創建國家示范性中等職業學校的契機,深化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提出與企業共建“訂單班”的人才培養模式。首期已與四川健之佳福利大藥房連鎖有限責任公司合作共建“健之佳班”。
“訂單班”人才培養模式是堅持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根據用人單位提出的人才需求標準、數量和培養期限,由職業院校按協議為企業“量身定做”,培養服務、生產、管理所需要的高技能應用型人才[1]。該模式旨在通過共同辦學、共同育人、共同就業、共同發展的人才培養模式來實現招生與招工結合、實習與就業同步、學校與用人單位的“零距離”對接,滿足用人單位對復合型、技能型人才的需要[2-3],使學生較容易在學校和用人單位間實現“無縫轉接”,是校企雙方共同參與、相互協作、優勢互補的辦學模式。這種人才培養模式有利于解決企業“用工荒”、學生“就業難”以及學校的招生困境,實現學校、企業、學生的共贏[4]。
我校藥劑專業“健之佳班”人才培養模式通過“雙向調研、共建班級、共同管理”,明確人才培養目標,使學校教學環節與企業員工培訓緊密結合。
2.1.1 雙向調研,確定合作企業 調研的目的一方面是考查學生對未來就業環境、就業方向等方面的期望;另一方面是深入了解企業的技術、設備、管理水平、合作意向、合作辦學的積極性及未來學生的就業崗位等。經過對企業調研考察和對學生意向的掌握,我校藥劑專業首期確定了四川健之佳福利大藥房連鎖有限責任公司作為藥劑專業實施“訂單班”人才培養模式的合作試點企業,校企共建“成都鐵路衛生學校實習暨創業基地”和“四川健之佳福利大藥房連鎖有限責任公司人才培養基地”。
2.1.2 簽訂訂單培養協議 訂單培養協議是校企合作的法律依據,必須充分考慮學校、企業和學生三方的利益,充分考慮人才培養目標和教育規律的要求,在確定訂單數量的基礎上,校企雙方簽訂人才培養協議,明確校企雙方的職責。學校按企業要求培養人才,企業接納合格的訂單人才,企業與學校建立“緊密結合、互惠互利、優勢互補、共同發展”的合作機制,以保障“健之佳班”的順利開辦。
2.2.1 公開選拔“訂單班”學生 校企精心優化“訂單班”生源。學校和企業以專題講座、廣播、宣傳資料等多種形式對學生開展廣泛宣傳,向學生全面如實地介紹企業的情況和“訂單班”人才培養模式的操作過程、工作崗位和基本待遇等,接受學生咨詢。學生根據企業的介紹和要求自愿報名,學校和企業派出人員對報名學生公開、公平、公正地進行綜合考核,考核方式為筆試和面試,將考核合格的學生編入“健之佳班”。
2.2.2 校企雙方共同制訂人才培養方案 訂單協議簽訂后,根據人才培養目標,以企業需求為導向,對“健之佳班”由校企共同制訂滲透企業思想的人才培養方案,人才培養方案包括培養目標、課程體系、教學內容、教學計劃和教學方式等。人才培養方案的制訂由學校教師、行業企業專家、技術人員共同完成。企業以學校為教學基地開展訂單式培養;學校以企業為實習基地,根據企業對人才的需求情況,派學生到企業進行實習,培養學生的企業意識,為將來就業做好準備。
2.2.3校企雙方共建課程 緊緊圍繞企業的生產實際和企業對人才的需求標準進行課程改革,將企業最需要的知識、最關鍵的技能、最重要的素質融入課程教學之中。根據企業需要確定開設的課程及實訓項目,即以公共基礎課、專業必修課為基礎,將企業員工禮儀規范、職業道德基礎、企業文化、工作技能、門店基本作業規范、GSP管理等崗位需求及學生未來職業規劃等納入藥劑專業課程體系,形成由“人文社科課程模塊+專業基礎課程模塊+專業課程模塊+專業拓展課程模塊”4個模塊組成的“課證融合、學訓結合”的課程體系(見圖1)。同時,對訂單培養的學生,學校除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外,還開展融合企業文化的活動,如開展崗位技能大賽、按企業文化裝飾教室等,提升學生職業道德,實現育人與用人的“零距離”,為學生日后上崗工作打下良好基礎。

圖1 “健之佳班”課程體系
為進一步完善以校企融合為特征的“健之佳班”管理體系,加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綜合素質培養,對訂單生實行“專兼結合、共管齊抓”雙重管理體制。
2.3.1 成立“訂單班”人才培養的組織機構 為有效保障“訂單班”的人才培養質量,真正貫徹落實“訂單班”人才培養校企合作協議的各項內容,校企雙方在協商的基礎上,成立針對“訂單班”人才培養的訂單合作教育理事會和專業指導委員會。理事會常務會議主要負責“訂單班”培養工作的統籌、指導及訂單協議(合同)的審核與管理。日常事宜由外聯處、招生就業處、秘書處、教學處及學工處5個部門綜合實施相關職能。專業指導委員會的職責是交換人才培養意見,提供相關行業信息;履行雙方簽訂的實訓基地合同,并提出建設意見;執行學生實習實訓計劃;研討人才培養模式,評價實訓、培訓質量等。進一步明確了學校、企業、教學相關部門三者的職責,運行過程中各部門定期或不定期召開工作研討會議,協調配合,為“訂單班”的順利開辦提供了保障。
2.3.2 共建“專兼結合”雙師型教師隊伍 學校和企業在共同培養人才的過程中,共同組建教師隊伍。“訂單班”日常管理由學校安排專職班主任,企業方選派一名工作人員兼任輔導員。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一體化。要求“訂單班”教師將企業職業要求融入教育教學過程中,按照企業對人才的需要,切實把“訂單班”學生作為準員工加以培養。一方面,學校專業課教師定期或不定期去企業參加實踐活動,通過具體實踐活動,培養扎實的專業實踐能力和實踐教學能力,避免出現教學與生產實際脫節的現象;另一方面,從企業引進既有理論知識又有實踐經驗的工程技術人員或經營管理人員,將其補充到師資隊伍中來,將企業文化和生產實例引入課堂,大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3.3 共同制訂人才培養質量考核方案“訂單班”人才培養模式的出發點是以就業為導向。人才培養質量的高低是校企雙方共同關注的焦點。在培養過程中,分期對“訂單班”學生進行考核,由傳統筆試考核轉變為綜合性的過程性考核,企業方為“健之佳班”成績優秀的學生設置專項獎學金,將不合格學生淘汰,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增強“訂單班”學生的危機感,從而提高“訂單班”人才培養質量。
“訂單班”人才培養模式能使學生提前接觸企業,將企業文化、企業管理制度、崗位知識技能融會貫通,從而將學生培養成為具備良好職業道德,具有獨立正確進行藥品調劑、用藥咨詢、生產操作、藥品銷售的人才。但在實施“訂單班”人才培養模式的過程中,發現仍存有一些問題需要改進,一方面,因日常教學任務較重,學校專業課教師的實踐多停留在“參觀見習”,沒有深層次地融入企業項目及任務的科學研究,與大專本科院校相比較,在企業技術進步、服務水平提升、經濟效益提高方面合作的深度不夠[5],很難吸引企業參與開展深層次的合作;另一方面,校企合作的保障與運行機制不健全,導致校企合作沒有一個長效合作機制,在合作關系上表現為職業學校主動積極,企業消極被動,有時也直接表態不予合作。同時,中職學生年齡普遍偏小,思想不夠成熟,穩定性較差,導致“訂單班”學生就業后流失現象普遍等。因此在實施“訂單班”人才培養模式的過程中,應進一步結合專業和學生特點,不斷優化管理機制,加大師資科研培養力度,探索多層次、多形式的“訂單班”人才培養模式。
[1]沈源.高職衛生職業教育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實踐與思考[J].衛生職業教育,2013,31(22):17-18.
[2]王亞明.我國中職校企合作研究綜述[J].繼續教育研究,2013(10):37-39.
[3]王中林,李建新.基于“訂單班”的產學研結合人才培養模式[J].職業教育研究,2008(4):142-143.
[4]邱云.高職院校“訂單班”運行過程中的問題與對策[J].時代報告,2013(2):22-23.
[5]馬雪峰,韓加好.校企合作、工學結合“訂單班”全過程管理的研究與實踐[J].連云港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1(12):5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