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 烜,佘宏靚
(1.蘭州交通大學,甘肅 蘭州 730070;2.蘭州職業技術學院,甘肅 蘭州 730070)
焦慮是指由于不能達到目標或者不能克服障礙的威脅,導致自尊心和自信心受到挫折,或者失敗感增加,形成一種不安的帶有恐懼的情緒狀態[1]。著名運動心理學家Martens等研究認為,競賽狀態焦慮(CompetitiveStateAnxiety)是一種特殊的由認知和軀體多維構成的復雜狀態,可以從認知狀態焦慮、軀體狀態焦慮和狀態自信心3個維度來衡量[2]。大量研究表明,心理因素中的焦慮成為嚴重影響運動員比賽成績的主要原因[3]。1984年美國著名學者格魯伯在奧林匹克科學大會上發表論文稱:“低級和中級水平的運動員在比賽中的心理素質對技能水平的影響大約占20%,生物力學因素占80%;對優秀運動員而言恰好相反,心理素質對技能水平的影響大約占80%,生物力學因素占20%。”[4]在體育技術水平飛速發展的今天,在重大賽事上,高水平運動員的技術和戰術已經基本接近,其成績的高低直接取決于運動員的心理素質及應對策略,這已經成為近年來研究的熱點。
本研究通過CSAI-2量表分別從認知狀態焦慮、軀體狀態焦慮和狀態自信心3個維度對參加蘭州市第七屆運動會的部分運動員進行問卷調查,探討運動員競賽狀態焦慮狀況并進行相關因素分析,為下一步預測運動員成績、提出賽前競賽焦慮狀況調節方案提供科學證據。
本次研究對象為參加2013年蘭州市第七屆運動會的部分運動員。共發放調查問卷750份,回收有效問卷726份,有效問卷回收率96.8%。共調查男性378人,女性348人;年齡最小的為13歲,最大的為19歲,平均年齡(16.24+1.56)歲。
1.2.1 文獻查閱法 查閱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CNKI)、維普數據庫(VIP)、中國生物醫學文獻數據庫(CBM)、萬方數據庫、中國優秀碩博士論文數據庫等,全面系統地了解目前國內外關于運動員競賽焦慮的研究進展和趨勢,并參閱《體育心理學》、《運動心理學》等相關教材。
1.2.2 問卷調查法 本次所用調查問卷共分兩部分:一部分選取祝蓓里教授1994年發表在《心理科學》上的《運動競賽狀態焦慮量表(CASI-2問卷)中國常模的修訂》中的調查量表[5-6],分別測量運動員的認知狀態焦慮、軀體狀態焦慮和狀態自信心3個維度,每個維度的分數在9~36分之間,分數越高表明認知狀態焦慮、軀體狀態焦慮和狀態自信心越高;另一部分問卷主要調查運動員的基本情況,包括姓名、性別、年齡、文化程度等內容。
1.2.3 數據統計分析 本研究的數據整理利用Excel軟件進行,t檢驗、方差分析、均數比較、相關分析等的統計用SPSS13.0軟件進行處理。
2.1.1 不同性別運動員競賽狀態焦慮特征分析(見表1)
表1 不同性別運動員競賽狀態焦慮得分比較(±s,分)

表1 不同性別運動員競賽狀態焦慮得分比較(±s,分)
性別男性女性t P人數378 348--軀體狀態焦慮19.57±4.17 20.50±4.11-3.01 0.51認知狀態焦慮19.57±3.95 20.46±4.01-3.02 0.77狀態自信心21.83±4.17 20.50±4.11-3.01 0.02
本次調查的726名運動員中,其中男性378人,占全部運動員的52.07%;女性348人,占全部運動員的47.93%。從表1可以看出,女性比男性的軀體狀態焦慮、認知狀態焦慮的得分高,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女性的狀態自信心得分比男性低(P<0.05)。這種結果可能是由于女性和男性的生理、心理特點決定的。
2.1.2 不同年齡運動員競賽狀態焦慮特征分析(見表2)本次調查中,13歲的運動員有40名,14歲的224名,15歲的37名,16歲的24名,17歲的157名,18歲的218名,19歲的26名,主要以14歲和18歲的運動員為主(見圖1)。從表2分析得出,不同年齡的運動員在軀體狀態焦慮、認知狀態焦慮和狀態自信心方面的得分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年齡是運動員競賽狀態焦慮的重要影響因素。
表2 不同年齡運動員競賽狀態焦慮得分比較(±s,分)

表2 不同年齡運動員競賽狀態焦慮得分比較(±s,分)
年齡13歲14歲15歲16歲17歲18歲19歲人數40 224 37 24 157 218 26 F P --軀體狀態焦慮 認知狀態焦慮 狀態自信心23.90±3.95 23.25±4.41 23.65±2.61 24.17±2.16 22.08±3.30 21.17±3.95 22.27±2.81 8.30<0.05 23.08±4.35 22.08±4.52 23.08±3.41 23.33±3.53 21.53±4.21 20.53±4.21 21.85±2.94 5.65<0.05 24.45±3.56 26.14±3.94 27.32±3.04 24.67±2.91 25.55±4.26 25.39±4.31 27.65±4.01 3.57<0.05

圖1 本次調查的蘭州市運動員年齡統計圖
2.1.3 不同文化程度運動員競賽狀態焦慮特征分析(見表3)在本次調查中,初中文化程度的運動員有271人,高中215人,大學240人,分別占全部運動員的37.33%、29.61%、33.06%(見圖2)。從表3分析得出,不同文化程度的運動員在軀體狀態焦慮、認知狀態焦慮和狀態自信心方面得分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文化程度是影響運動員競賽狀態焦慮的一個顯著因素。
表3 不同文化程度運動員競賽狀態焦慮得分比較(±s,分)

表3 不同文化程度運動員競賽狀態焦慮得分比較(±s,分)
文化程度初中高中大學F P人數271 215 240--軀體狀態焦慮 認知狀態焦慮 狀態自信心23.26±4.64 22.28±4.64 20.21±4.58 28.38 0.000 20.27±5.61 23.07±4.99 24.28±4.77 40.77 0.000 20.37±5.53 23.39±5.13 24.28±4.77 40.24 0.000

圖2 本次調查的蘭州市運動員文化程度統計圖
2.1.4 不同比賽項目運動員競賽狀態焦慮特征分析(見表4)由表4可知,本次參與調查的運動員比賽項目為田徑項目的210人,籃球192人,排球144人,柔道48人,武術72人,自行車60人。不同比賽項目運動員之間在軀體狀態焦慮、認知狀態焦慮和狀態自信心方面的得分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比賽項目是影響運動員競賽狀態焦慮的一個顯著因素。
表4 不同比賽項目運動員競賽狀態焦慮得分比較(±s,分)

表4 不同比賽項目運動員競賽狀態焦慮得分比較(±s,分)
項目名稱田徑籃球排球柔道武術自行車F P人數210 192 144 48 72 60--軀體狀態焦慮 認知狀態焦慮 狀態自信心20.21±5.64 22.57±5.41 23.34±5.31 21.98±4.49 24.97±4.38 24.83±3.95 14.55 0.000 22.17±5.41 20.90±5.12 19.15±4.71 15.67±3.81 23.27±4.86 25.39±3.94 27.62 0.000 24.36±3.95 23.01±5.19 23.09±5.12 17.25±5.75 23.87±4.26 26.56±4.31 24.69 0.000
2.2.1 競賽狀態焦慮與年齡的相關分析 運動員的年齡與認知狀態焦慮和狀態自信心有線性相關關系(P<0.05),與軀體狀態焦慮無線性相關關系(P>0.05)。
2.2.2 競賽狀態焦慮與文化程度的相關分析 運動員的文化程度與軀體狀態焦慮和狀態自信心均有線性相關關系(P<0.05),與認知狀態焦慮無線性相關關系(P>0.05)。
2.2.3 競賽狀態焦慮與比賽項目的相關分析 運動員的比賽項目與認知狀態焦慮有線性相關關系(P<0.05),與軀體狀態焦慮和狀態自信心均無線性相關關系(P>0.05)。
在任何比賽中,無論對教練員、運動員還是體育心理學工作者而言,競賽焦慮是一個永恒的話題。人們普遍認為運動焦慮是指運動員在訓練中和(或)比賽中對當前或預計到的潛在威脅所產生的一種擔憂傾向[7]。Martens編制的運動競賽狀態焦慮量表(CSAI-2問卷)在我國由祝蓓里教授在1994年修訂,并將其作為體育心理學最重要的研究工具之一,被廣泛研究和使用。修訂后的量表3個維度的內部一致性經過檢驗具有良好的效度[8]。
本研究采用運動競賽狀態焦慮量表(CSAI-2問卷)對蘭州市第七屆運動會部分運動員進行調查。分析結果顯示,在運動員焦慮特征方面:女性在軀體狀態焦慮和認知狀態焦慮方面的得分和男性比較,沒有顯著性差異(P>0.05),但在狀態自信心方面的得分低于男性(P<0.05);不同年齡、文化程度、比賽項目的運動員,其軀體狀態焦慮、認知狀態焦慮和狀態自信心得分比較,均有顯著性差異(P<0.05)。相關分析顯示,年齡與認知狀態焦慮、狀態自信心有線性相關關系(P<0.05),而與軀體狀態焦慮沒有線性相關關系(P>0.05);文化程度與軀體狀態焦慮、狀態自信心之間有線性相關關系(P<0.05),而與認知狀態焦慮沒有線性相關關系(P>0.05);比賽項目與認知狀態焦慮有線性相關關系(P<0.05),而與軀體狀態焦慮和狀態自信心均無線性相關關系(P>0.05)。
本研究按照運動競賽狀態焦慮量表(CSAI-2問卷)對運動員競賽狀態焦慮情況進行了研究,但還存在一些不足:本研究僅采用問卷調查的方法來反映運動員的賽前狀態焦慮,方法比較單一。希望在以后的研究中,加入賽前心理診斷內容,將定性和定量相結合,同時能夠從時間維度上進行深入研究,如選取賽前1個月、1周、3天、1天、1小時和賽后等時間段,獲得競賽狀態焦慮的動態變化,可能會發現競賽狀態焦慮更多的特征,為以后比賽成績的預測、焦慮控制策略的提出提供科學依據。
[1]閆挺,毛志雄,連文杰.運動心理學在殘疾人體育領域中的應用研究綜述[J].體育學刊,2007,14(4):119-123.
[2]符明秋.高水平競賽運動員賽前焦慮的時間變化模式及賽前焦慮與比賽成績的相關研究[J].中國體育科技,1999,35(3):27-31.
[3]陳立農.體操比賽中動作失敗的心理因素及心理調適[J].湖北體育科技,2006,25(5):545-547.
[4]陳靜析,嚴成根.世界冠軍與運動心理學[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88.
[5]祝蓓里.運動競賽狀態焦慮量表(CSAI-2問卷)中國常模的修訂[J].心理科學,1994,17(6):358-362.
[6]祝蓓里,季瀏,唐征宇.運用CSAI-2問卷對上海市大學生運動員賽前焦慮狀態和自信心的研究[J].體育科研,1997,18(2):5-15.
[7]魏高峽.對賽前心理狀態相關研究的思考[J].體育學刊,2007,8(14):101-105.
[8]何浩宇,崔寒盡,唐海波.大學男籃運動員賽前競賽狀態焦慮及其相關因素[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11,19(6):821-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