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耀山
(甘肅省中醫院白銀分院,甘肅 白銀 730900)
甲型H1N1流感是2009年世界范圍內流行的一種傳染性很強的疾病,于2009年4月30日被世界衛生組織命名為甲型H1N1流感。目前認為它由一種新的甲型H1N1流感病毒株引起,具有很強的傳染性,發病急,癥狀可輕可重,是一種嚴重威脅人類健康和生命的傳染性疾病。早期診斷、隔離、治療可有效防止其廣泛傳播,早發現、早診斷是防控與有效治療的關鍵。對于重癥患者采取中西醫結合的治療方法已經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自2009年9月以來,我院傳染病區收治了56例經咽拭子確診的甲型H1N1流感患者,經治療均痊愈出院。對患者床旁X線計算機攝影(CR)及CT檢查的影像學資料進行了回顧性分析,探討甲型H1N1流感肺部影像學表現與臨床癥狀的關系,現介紹如下。
收集在我院傳染病區住院的56例患者資料,全部病例均采用逆轉錄-聚合酶鏈反應(RT-PCR)法行咽拭子檢查,確診為甲型H1N1流感,符合國家衛生部制訂的“甲型H1N1流感臨床診斷標準”[1];其中男34例(占60.7%),女22例(占39.3%);年齡11個月~60歲,中位年齡12歲;學生43例(占76.8%),其他13例(占23.2%)。56例甲型H1N1流感患者均行床旁CR檢查,其中5例行胸部CT掃描檢查。
1.2.1 檢查設備 GETMX+高頻診斷X線機,X線計算機攝影(CR)設備型號:KODAR-8150,常規進行床旁仰臥位胸部攝影。CT機為西門子SOMATOMspirit雙層螺旋CT機。
1.2.2 檢查方法 焦片距95cm,60~68kV,4~6MAS。吸氣后憋氣曝光。完成攝影后對IP板進行消毒處理后行CR掃描。CT掃描參數:電壓120kV,管電流110MAS,層厚8.0mm,層距8.0mm,矩陣512×512,縱隔窗寬400HU,窗位40HU,肺窗寬-1200 HU,窗位-600HU。
1.2.3 影像分析 56例患者胸部CR及CT影像資料由兩位主治醫師進行分析,意見一致時可以做出診斷,意見不一致時由另一位副主任醫師做出診斷。
根據衛生部《甲型H1N1流感診療方案》[1]將56例確診患者分為輕癥組(49例)、重癥組(5例)及危重癥組(2例)。56例患者從發病到首診時間為2~7天,平均3天,住院后24小時內進行咽拭子檢查,1~24小時內進行床旁CR檢查,其中5例住院后2~4天行CT掃描檢查。56例患者住院時間4~26天,中位住院時間8天。56例患者中2例有基礎病變,均為Ⅲ型肺結核;36例有明確的甲型H1N1流感確診患者密切接觸史;1例有甲型H1N1流感疑似患者接觸史。臨床癥狀以發熱為主的43例(體溫37.3℃~40.2℃),全身酸痛的3例,咳嗽的44例,呼吸困難的4例,缺氧發紺的3例。實驗室檢查:末梢血WBC計數降低的23例,心肌酶升高的14例。心電圖檢查:1例竇性心動過緩。
雙肺未見明顯異常37例;肺紋理增重13例,其中1例雙肺門影變濃、增大(見圖1~2);支氣管肺炎樣表現5例(其中1例見圖3);右下肺實變伴右側少量胸腔積液,左下肺模糊片狀影1例(見圖4~6)。
雙肺未見明顯異常1例;雙肺磨玻璃樣狀影并單側胸腔積液1例(見圖7);右肺門區云絮狀影,跨水平裂分布,伴有葉間胸膜肥厚1例(見圖8);雙肺野散在分布多葉多段云絮狀影2例(其中1例見圖9)。右肺下葉背段見一小薄壁空洞,為原始結核病灶(見圖10)。

表1 影像表現與臨床轉歸(例)
56例患者中37例肺部CR未見明顯異常,其中36例為輕癥,以發熱、咳嗽、流涕、乏力為主要臨床表現,經對癥治療結合中藥制劑治療,住院4~12天(平均7.7天)后痊愈出院;1例為危重癥患者,以呼吸衰竭、發紺為主,呼吸機糾正呼吸衰竭后,中西醫結合治療26天出院。肺紋理增重13例,均為輕癥病例,其中1例伴左上肺陳舊性結核。雙下肺小片狀影2例為重癥,以發熱、咳嗽伴咽痛、鼻塞為主,住院6~9天,均痊愈出院。單側肺云絮狀影1例,以發熱、咳嗽為主。雙肺多葉多段云絮狀影2例,其中1例并單側胸腔積液,1例伴右下肺結核,臨床癥狀以發熱、咽痛及咳嗽為主,均為重癥病例,經中西醫結合治療,住院9~13天(平均9.4天),均痊愈出院。雙肺磨玻璃樣影1例,并單側胸腔積液,臨床癥狀以發熱、咳嗽、血痰、呼吸衰竭為主,行呼吸機及對癥支持治療后20天痊愈出院。56例患者經治療,臨床癥狀均消失,復查甲型H1N1流感病毒核酸檢測均為陰性,均臨床痊愈出院。
人感染甲型H1N1流感早期癥狀與普通感冒癥狀相似,包括發熱、咳嗽、咽痛、全身酸痛、頭痛、畏寒和乏力等,體征主要有淋巴結腫大、咽部充血和扁桃體腫大。部分患者病情可迅速發展,突然出現高熱,體溫超過39℃,并發重癥肺炎、胸腔積液、呼吸衰竭等,肺部體征常不明顯,部分患者可聞及濕啰音或有肺部實變體征等。實驗室檢查常有白細胞計數降低、心肌酶升高。對甲型H1N1流感患者進行影像檢查,可以早期發現肺內病變,X線床旁攝影是甲型H1N1流感患者最簡便、有效評價肺部病變的手段,CT易于顯示較小的低密度病灶,也可顯示合并病變,如少量胸腔積液,肺門、縱隔淋巴結腫大等[2]。掌握此類患者肺部影像學特點及變化規律,了解不同病情患者的影像學表現,對于臨床的診斷和治療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本病影像學表現主要與其他病毒性肺炎、支原體肺炎、過敏性肺炎和SARS等病的影像學表現相鑒別。鑒別要點在于患者咽拭子甲型H1N1流感病毒核酸檢測陽性并結合流行病學史。
(1)臨床表現輕的確診病例,肺部多無明顯異常,或僅有雙肺紋理增重的表現;(2)單側或雙側肺門影增大,患者癥狀較重;(3)重癥病例多表現為單側肺或雙肺多發片狀陰影,可融合成大片實變影,也可并發單側或雙側少量胸腔積液;(4)雙肺彌漫性磨玻璃樣影,并雙側胸腔積液,病變發展迅速,常致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ARDS)。
臨床表現較輕的確診病例,以發熱、咳嗽、乏力、胸痛為主要癥狀,肺部影像學表現無明顯異常,或僅有雙肺紋理增重的表現,臨床預后良好,經中西醫結合治療后兩周內痊愈出院;臨床表現重的重癥病例,以持續高熱3天以上、咳嗽、胸痛、呼吸困難為主要癥狀,影像學表現多為單側或雙側肺多葉多段云絮狀影,可并發單側或雙側少量胸腔積液。隨著病情的發展,肺部陰影進一步擴大,當臨床癥狀得到控制時,肺部陰影的吸收明顯晚于臨床癥狀的改善。本組5例重癥患者肺部陰影的吸收晚于臨床癥狀改善約1周,其中1例臨床治愈后右下肺實變影未完全吸收,40天后隨訪仍未完全吸收。有文獻報道一組163例輕癥甲型H1N1流感患者中的66例HRCT(高分辨率CT)有異常的肺部陰影,影像學表現較輕,且與臨床癥狀相關性不明顯,而本組重癥病例肺部影像學表現與臨床癥狀密切相關,當病灶范圍擴大時,臨床癥狀加重,但臨床癥狀明顯改善1周后,肺部陰影表現才顯示好轉,明顯晚于臨床。
進行床旁X線胸片檢查時,操作人員必須做好個人防護和消毒措施,輕癥患者采取立位攝片,重癥患者取仰臥位,擺放位置正確,曝光前對患者進行呼吸控制訓練,特別是對年齡較小的患者,可囑咐陪護人員協助其進行憋氣。完成攝影對IP板進行消毒處理后再進行CR掃描。如果條件允許,對重癥患者可行胸部CT檢查,能檢出X線胸片不能顯示的病灶,可協助臨床診治甲型H1N1流感。
本組1例患者胸悶、發熱伴咳嗽,呼吸困難,口唇及顏面發紺,經專家組會診后確診為I型呼吸衰竭,臨床確診為危重癥,應用呼吸機輔助呼吸后好轉,但胸部CR及CT檢查肺部均未見明顯異常,待病情平穩后復查胸部CR仍未見明顯異常。此患者的病變原因有待進一步深入研究。

圖1 6歲男童A入院第1天雙肺CR片

圖2 6歲男童A入院第4天雙肺CR片

圖3 2歲男童B入院第1天雙肺CR片

圖4 44歲男性患者C入院第1天雙肺CR片

圖5 44歲男性患者C入院第8天雙肺CR片

圖6 44歲男性患者C出院第6天雙肺CR片

圖7 44歲男性患者C胸部CT

圖8 60歲女性患者D入院第2天胸部CT

圖9 40歲男性患者E入院第4天胸部CT(多葉多段云絮狀影)

圖10 40歲男性患者E入院第4天胸部CT(右肺下葉薄壁空洞)
[1]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甲型H1N1流感診療方案(2009年第3版)[R].2009.
[2]馬大慶.認真總結甲型H1N1流感肺炎的影像學診斷經驗[J].中華放射學雜志,2010(44):117-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