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紅
【摘 要】學具操作,是學生在教師創設的問題情境下,根據教師提供的定向指導,通過動手操作學具來探究數學問題,獲得數學結論,理解數學知識的教學活動。小學生在學習時主要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因此學具操作也就成為教學中經常使用的手段。通過學具操作,不僅可以把一些抽象的算理形象化,幫助學生理解,而且在自己動手的過程中,也發展了學生的主體意識,讓他們真正參與到數學學習中,從而進一步地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我們要巧妙恰當地運用學具,使學具操作對課堂產生積極的影響,真正達到提高課堂效率的作用。
【關鍵詞】學具操作;教學活動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才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我們的數學課堂被束縛在有限的時間和有限的空間里,對于實際生活中的數學活動不能很好地進行參與和思考,數學課堂上的學具操作就恰恰彌補了這一局限性。
學具操作,是學生在教師創設的問題情境下,根據教師提供的定向指導,通過動手操作學具來探究數學問題,獲得數學結論,理解數學知識的教學活動。小學生在學習時主要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因此學具操作也就成為教學中經常使用的手段。通過學具操作,不僅可以把一些抽象的算理形象化,幫助學生理解,而且在自己動手的過程中,也發展了學生的主體意識,讓他們真正參與到數學學習中,從而進一步地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
因此,在數學課堂上,根據需要進行學具操作存在著它的必要性,但是如果不好好把握,學具操作也存在一定的弊端:有的學生一用到學具就只顧自己動手,忘記了真正的目的,有的甚至把學具當成了玩具,在課堂上玩的不亦樂乎,這時候,學具操作對課堂上就存在著很大的負面影響,我們要巧妙恰當地運用學具,使學具操作對課堂產生積極的影響,真正達到提高課堂效率的作用。
一、根據教學內容需要,安排學具操作的時間
學具操作能給我們的課堂帶來幫助,但并不是每一節數學課堂都需要學具的加入,我們必須切實根據課堂教學內容的需要,合理安排學具的操作時間。在教學新知識時,如果沒有舊的知識用來進行遷移,我們就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學具操作;另外,如果學生對新知識理解還不深刻,我們也可以采用學具操作的方法進行練習與作業。
如在學習《兩位數加一位數的進位加法》時,學生剛剛接觸過進位加法,要想更好地幫助學生理解算理,就需要借助學具的操作。在算24+6的時候, 學生已經知道先算個位上4+6得10,接下去該怎么算,就請到了小棒來幫忙。用擺小棒的方法解決問題,邊擺邊想算法,讓學生明確把4根和6根合在一起是10根,要捆成1捆,把2捆合起來時3捆,所以24+6=30。
通過小棒或計數器進行算式的分析,讓學生充分建立表象,獲得正確、直觀的算法,讓學生理解進位的算理,逐漸進行類推,突破進位的難點。在建立表象的同時,要重視引導學生有條理地思考,有序地表述計算過程,熟練這一算法的思維順序。
研究表明,一堂課的最佳學習時間是上半節課。在這段時間里,學生的學習處于最佳的活動狀態,對于信息的接受更快,記憶更深刻,思維更活躍。所以在需要學具的課堂中,還要注意時間的安排。
二、切合學生認知規律,規范學具操作的過程
小學生的思維是從具體形象思維逐步向抽象思維發展,他們的認知要經歷“感知操作——建立表象——形成概念”這一過程。因此我們在進行學具操作時,就必須遵循這一規律,精心設計學具操作過程,使動手操作、動腦思考、動口表述相互結合從而培養學生的各方面能力。小學生容易分心,如果沒有講要求,就直接拿出學具讓學生操作,學生會出現漫無目的,隨意擺弄的現象,如果要求的表達不夠細致到位,學具操作也不達到它真正的目的。
四年級的《怎樣滾得遠》是一節實踐活動課,要測量出哪個角度的斜坡能使圓柱物體滾得更遠。教師做了充分的學具準備,在操作過程前,通過多媒體播放了一段無聲的詳細操作示范,要求學生認真觀看,等第二次播放時,就請學生給視頻配上解說詞,在這樣的兩次過程中,學生充分明確了學具操作的要求,在接下來的操作過程中,學生有序、有法地得到了實驗結果,避免了學具操作帶來的混亂。
一般的學具操作,我們大致可以把它分成四個步驟:明確要求——動手操作——動口表達——動腦思考——總結評價。通過規范的學具操作過程,讓學生經歷動手、動腦、動嘴的過程,引導學生通過學具的操作演示來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充分凸顯學生思維的過程,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三、關注學生心理體驗,評價學具操作的結果
在教學過程中,為有利于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應該及時地對學生的活動給與一定的評價,這樣能夠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對今后的學習生活起促進作用。因此,我們對于學生學具操作的結果應該及時進行評價,這不僅是對結果的正確與否進行反饋,也是在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在教學《認識鐘表》時,教師創設情境,讓學生開展“歡歡歡歡幾時了”的游戲。在學具鐘面上撥時間的操作,并不一定每個學生都能快速正確的完成。教師一定要密切注意學生學具操作的結果,及時進行評價和糾正。如有的學生把時針和分針搞混淆了,一定要在第一時間糾正。
著名心理學家皮亞杰認為:“智慧從動作開始,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認知活動,可以使信息不斷的刺激腦細胞,促進思維活躍,便于儲存和提取信息,同時易于激發學后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產生學習的內驅力。”在低年級的數學教學中,學具操作更是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但它也只是一種輔助教學的工具,不能替代教學,一定要充分發揮學具的積極作用,為課堂提供服務,使課堂教學更有效。
(作者單位:江蘇省張家港市云盤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