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車:今年3月舉辦的博鰲亞洲論壇期間,就在不少國人還沉浸在對特斯拉的仰慕之情中時,特斯拉汽車公司CEO埃隆·馬斯克卻大吐口水,“我們的在華銷量不如預期,中國竟然成了特斯拉全球唯一有多余庫存的市場,直到現在我們還在消化庫存中,甚至導致了一些高管離職。”市場真相大白后,引來又一波關于互聯網到底能不能造車、能不能造好車、能不能可持續造車的爭辯。但至少,互聯網的迷人之處在于可以個性化、定制化造車,而傳統企業則多以完全標準化的運作方式造車。
@賣車:2010年9月9日10時,淘寶聚劃算與奔馳合作發起的Smart團準時開團,原價17.6萬元的Smart可以13.5萬元入手,200輛Smart汽車在3.5小時內被搶購一空,成為中國網上賣車的首次嘗試。隨后,網上車市帶來的銷售驚喜未曾間斷。當大家還沉溺在互聯網賣車的驚喜中時,上汽、東風、廣汽等傳統車企已經開始組建自己的電商平臺了。誰都不是完美的,存在即是道理。傳統4S店模式備受詬病的重要原因在于高額的建店費用、套路式的營銷手段以及由此轉嫁到消費者身上高企的成本;而汽車電商的瓶頸則在于支付信用體系的問題、經銷商利益體系的問題,以及服務和物流體系的問題。雙方博弈仍在繼續,但至少,我們看到傳統車企在面對互聯網時,已經展示出不卑不亢、有所作為的姿態了。
用車方式變了,賣車方式變了,造車方式也得變。在以“創新·升級”為主題的第十六屆上海國際汽車工業展覽會舉辦、以“創新·融合——營造智能互聯汽車產業新生態”為主題的上海車展第四屆高峰論壇召開之際,本刊意在通過對互聯網造車、互聯網賣車、互聯網用車的案例報道,記錄互聯網思維對汽車生產、運營、渠道、營銷、后市場等整個汽車產業鏈的影響,由此關注這一場剛剛起步的關乎整個市場形態和產業生態的深刻變革。
美國一位精神病專家曾在《一等一的瘋狂》一書中這樣寫道,歷史都是由偉人和他們由于焦慮而形成的精神病創造的。同樣,商業歷史也是由企業家這個群體在不斷的焦慮中創造的。有數據調查顯示,面對互聯網思維,80%的企業家都是焦慮的。此刻,傳統車企面對互聯網思維的集體焦慮,會不會開創中國車市的全新時代呢?
@用車:兩年時間花掉15億元,嘀嘀打車成了國內最燒錢的互聯網初創公司。盡管打車軟件補貼大戰已經偃旗息鼓,但這場資本和行業的博弈還遠未結束,且已從單一的打車服務轉向出行平臺的新戰場。有人說,互聯網用車玩的是“免費經濟”。羊毛出在牛身上有豬買單,或許是對互聯網“免費經濟”的最好解釋。實際上,免費的最終目的還是為了掙錢,最基本的商業邏輯是不會變的,互聯網思維并不是一個特殊的思維,它依然不能脫離商業的本質——占有資源、追求利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