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超 李婷
摘 要:隨著大數據、云計算以及物聯網等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互聯網+的理念已經與各個傳統行業相融合,同時,也包括政府。在構建電子政府和建設電子政務的進程中,要以互聯網+為契機,更應厘清電子公共服務的理論內涵和現實意義。
關鍵詞:信息技術 互聯網+ 電子政務 公共服務 大數據
中圖分類號:G43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5)11(b)-0214-02
1 互聯網+的時代價值
“互聯網+”是創新2.0下的互聯網發展的新業態,是知識社會創新2.0推動下的互聯網形態演進及其催生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形態[1]。伴隨大數據的來臨,驅動當今社會變革的不僅僅有無所不在的網絡,還有無所不在的計算、無所不在的數據、無所不在的知識。“互聯網+”不僅僅是互聯網廣泛應用于某個傳統行業了,更是加入了無所不在的計算和數據,造就了無所不在的創新,推動了知識社會以用戶創新、開放創新、大眾創新、協同創新為特點的創新2.0,改變了我們的生產、工作、生活方式,也引領了創新驅動發展的“新常態”。
2 政府電子公共服務的內涵
科學而合理的理解政府電子公共服務的概念,對于政府建設和保障電子公共服務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指導價值[2]。 首先,公共服務的內涵,學者們都有著多種理解和解釋。以公共服務主體劃分,主要有三種:第一種是宏觀的, 認為公共服務是指為社會公眾提供的、基本的、非營利性的服務。第二種是中觀的,考慮公共服務是由公共組織機構使用公共權力與公共資源向公民所提供的各項服務。第三種則是微觀的,指出現代社會中的所謂公共服務是指政府運用公共權力和公共資源向公民所提供的各項服務。隨著政府職能的轉變和政治創新,政府和公共組織的概念也有了新的內涵。現實社會中,公共服務的提供主體不再像計劃經濟和改革開放初期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時代,專指各級政府和部門。公共服務主體已經由政府,擴大到其他社會公益組織,非盈利機構以及志愿者團隊等等,而且也包括通過政府購買和PPP模式參與到公共服務提供的企業等商業組織。但是值得強調的是政府仍是公共服務的主要主體,其他主體,無論是社會公益組織,非盈利機構以及志愿者團隊,還是商業企業機構,都是在政府的主管和主導下進行公共服務的提供。無論如何,政府仍然是公共服務投入的主要來源,但應該是由政府直接提供的,或安排其他組織提供的,或主導并聯合其他組織合作提供的公共服務才可歸屬于政府公共服務范疇。
其次,電子公共服務的內涵。與學者們對公共服務的理解情況類似,根據視角的不同,也存在著不同的理解。有的學者認為,電子公共服務是指政府應用信息技術來為個人、企業及其他社會團體提供公共服務的過程。這種觀點將電子公共服務與政府電子公共服務的概念混淆,認為電子公共服務的主體就是政府機構,將其它組織排除在參與主體之外,是一種狹義的概念。還有的學者認為,所謂電子公共服務,就是政府及其他公共服務機構通過現代通信技術和網絡技術等電子化手段,使公共服務得到充分實現的過程和結果。與狹義電子公共服務內涵范圍相比,這種理解擴大了服務提供主體的范圍,將其他公共服務機構也列入到服務提供主體的組織中,是一種更先進和開放的視域。該文認為,隨著互聯網+的廣泛傳播和與傳統行業的深度融合,在大數據和云計算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支撐下,數據的高共享和低冗余已經高度發展。因此,數據基礎支撐下的上層建筑之間,不再涇渭分明。政府機關、事業單位和企業之間,必然導致電子公共服務的提供者不再囿于政府和公共服務機構,企業等商業機構也可以通過PPP等政企合作的方式,參與到電子公共服務之中來,從而提高電子政務的高效性和降低建設成本,共擔電子公共服務風險,共存共贏。因此,該文認為電子公共服務的主體可以更宏觀一些,不但包括政府和其他公共服務機構,也包括通過合作或購買方式引入的企業主體。
最后,政府電子公共服務。電子政務,也稱電子治理,是指運用計算機、網絡和通信等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實現政府組織結構和工作流程的優化重組,超越時間、空間和部門分隔的限制,建成一個精簡、高效、廉潔、公平的政府運作模式,以便全方位地向社會提供優質、規范、透明、符合國際水準的管理與服務。一般地,電子政務主要包括電子服務、電子民主、電子商務和電子管理。其中,政府電子公共服務是電子服務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特指政府及下屬組織機構通過現代信息科學與技術手段,為自身、公眾和企業提供公共服務的過程和結果。第一,政府電子公共服務主體單一,特指政府,具體包括機關、事業單位等。第二,實現的方式是通過現代信息科學與技術。以往在類似的概念中,手段和途徑中提及的通信、網絡和計算機等等概念,都是現代信息技術下的一個分支,不夠全面和深刻。同時,該文認為,隨著大數據和互聯網+等信息理念的深入人心,無論是政府,還是企業和公眾,信息素養和意識都不斷地提高,逐漸形成了互聯網思維和信息化行為。第三,政府電子公共服務不是單純的過程提供,而且需要對電子政務績效進行評估和反饋,從而促進政府電子公共服務進一步改革,創新和提升[3]。
3 政府電子公共服務的內容
學者們有關政府電子公共服務的內容范圍的各項研究成果,主要從服務對象、服務性質、發展階段等等。首先,政府電子公共服務的服務對象為企業和公眾兩類。向企業提供的政府電子公共服務內容主要有電子稅務、電子采購等等。經過若干年的電子政府和電子政務建設,目前國內政府已經初步造成了橫向和縱向的二維政府電子公共服務體系。企業作為政府電子公共服務的客體,可以通過專門的行業軟件,或者政府統一的門戶網站進行以往線下才可辦理的業務。政府電子公共服務的實現,為企業節省大量的辦公時間,人員成本和其他社會成本,并且為政府自身的廉潔高效,透明服務提供了有力支撐。此外,普通的公眾,通過政府門戶網站的訪問,可以完成網上辦事、信息公開查詢和政民交互,不但在電話、信訪等傳統渠道的基礎上開設了新的民意通路,也在社會上為政府樹立了新的正面形象。其次,以服務性質分類。 政府電子公共服務分為信息服務、溝通服務、個性化服務等服務。政府信息公開,一直以來是政府改革和創新的重要內容,也是政府電子公共服務的核心業務。通過網絡,無論是企業還是公眾,都可以對政府的相關文件、預算開支甚至三公經費進行查詢,真真正正做到了透明現代政府的要求。電子民主的一定實現方式,就是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在政府與普通公眾之間鋪設了一條交互的政民溝通之路,通過網上聽證會,網上發布會和論壇等形式,降低了信息不對稱等現象的出現。個性化服務,是現代社會尊重人性,以人為本的體現。以往傳統政府一對多的模式,由于辦公成本和時間的限制,難以實現專門的服務,政府電子公共服務的出現使之成為可能。
參考文獻
[1] 寧家駿.“互聯網+”行動計劃的實施背景、內涵及主要內容[J].電子政務,2015(6):32-38.
[2] 張銳昕,李健.政府電子公共服務的內涵和外延[J].行政論壇,2015(4):39-43.
[3] 張銳昕,王郅強.電子政務研究[M].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