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忠侯
摘 要:盡管我國已經建立起世界上最大規模的職業教育體系,三十多年來培養出2億多的技能型人才,但在相當長時間里,職業教育所面臨的政策與輿論環境并不樂觀。那么,對于職業教育的生力軍之一的技工院校而言,改革的著力點應該放在哪里呢?本文對此問題進行了分析探討。
關鍵詞:技工院校 改革 問題
2014年對于全國職業教育來說,可謂是揚帆之年。先是在2月26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專題部署了職業教育改革發展工作,強調“發展職業教育是促進轉方式、調結構和民生改善的戰略舉措。”緊接著,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和教育部等六部委《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規劃(2014—2020年)》相繼出臺,一場醞釀已久的改革讓全國職業教育迎來了發展的新契機。人社部也適時推出了《關于推進技工院校改革創新的若干意見》的文件,對技工院校改革創新做了具體部署,觸及了技工院校改革中的諸多深層次問題,引發了筆者的幾點思考。
一、關于技師學院列入高教系列問題
國家六部委《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規劃(2014—2020年)》明確規定:“根據高等學校設置制度規定,將符合條件的技師學院納入高等學校序列。”人社部96號文對此有三處細化的表述,第一處在關于技工院校定位上,說:“技師學院主要承擔通過學制教育培養高級工以上技能人才任務,屬職業教育高層次技能人才培養范疇。”第二處在關于招生上,說:“將技師學院納入高等職業院校招生平臺。”第三處在關于經費支持上,說:“積極協調有關部門將技師學院列入高等學校序列,按照高職生均經費標準落實辦學經費。”
文件已經規定很具體,很細化。但此政策仍然存在難點,落地不易。仔細分析,要將符合條件的技師學院納入高等學校序列,大致有三個方案可供選擇。
一是根據高等學校設置制度規定進行評估,符合條件的技師學院納入高等學校序列,劃入教育部門管理。這顯然不符合我國現有的職業管理體系要求,我國的技工學院歸人社部門管理,在體制不變的情況下,不宜搞這種“割韮菜”式的把優勢的學校劃出去,而人為地削弱技工教育系統辦學力量的辦法,不利于現代職業教育的發展。
二是探索“一校兩牌”做法,即在技師學院加掛一塊高職學院的牌子,畢業學生同時獲取預備技師與大專學歷“雙文憑”。這在一些省份已經有先行先試的例子,總體發展勢頭不錯。但是,在中職教育實施免費入學的國家資助政策后,一些省份都出臺了清理“一校兩牌”政策,一輪清理未完,又啟動新一輪的“兩牌”探索。因此這種做法需要突破和完善一些政策,實施仍有一定難度。
三是探索職業教育管理體系的改革創新,即人社部所管理的技工教育也是國民教育組成部分,不僅可以發放中職學歷文憑,同樣可以發放高職學歷文憑。此條道路一通,一切皆通,職業教育的“立交橋”就暢通了。但是,這是一個重大體系改革項目,顯然不是在部委和省級的層面上能夠完成的,應在國家層面上探索具體的改革突破,才能使此政策真正落地。
二、關于技工院校畢業生待遇問題
多年來,技工教育全面推行學制證書與職業資格證書“雙證”制度,取得了良好教育成效,培養了大批技能型人才、高技能型人才。然而,這些畢業生所獲得學歷文憑如何落實待遇卻一直沒有得到解決。2010年人社部57號文已經明確提出:“探索開展取得高級工以上職業資格證書的高級技工學校、技師學院畢業生參加相應專業職稱評價試點……積極探索在基層和生產一線的優秀技術工人中考錄公務員的辦法。”時過幾年,在多數省份此政策未得到落實。今年人社部96號文再次提出“技師學院高級工班、預備技師(技師)班畢業生,參加企事業單位招聘、確定工資起點標準、職稱評定、職位晉升等方面,按照全日制大專學歷享受相應待遇政策,并按國家有關規定享受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政策。”
對比一下,新文件并沒有新突破,但更明確指出高級工班、預備技師(技師)班畢業生要“按照全日制大專學歷享受”,這對打通中、高職通道,構建技能人才成長“立交橋”有助推作用。不過,技能人才考錄公務員不再被提起,這對技能人才成長、對技工院校教育仍是一種不公平的待遇,應該進一步推進改革。
三、關于統一招生平臺問題
近年來,全國技工教育存在的一個共同問題,就是招生困難。其原因很復雜,最突出的是缺乏招生平臺。長期以來,雖經不斷努力,不少省份的技師院校都未能納入高等職業院校招生平臺。高級技工學校、技工學校也未能與中等職業學校納入統一的招生平臺。在招生宣傳和實際招生錄取上,一直存在困難。此次人社部96號文指出:要將技師學院納入高等職業院校招生平臺,落實高級技工學校、技工學校與中等職業學校“統一招生政策、統一招生計劃、統一招生代碼、統一招生平臺”的要求,穩定全日制招生規模,擴大非全日制招生規模。如何突破這個難題,還真需要各級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各顯神通,與教育部門加強協調配合,加大對技工院校招生工作的組織領導和統籌協調,一個點一個點突破,一個市或一個省率先實現統一,最終實現全國的招生平臺的統一,推動技工院校的新一輪發展。
四、關于校企深度融合問題
無論是國務院的《決定》,還是六部委的《規劃》,都把職業教育模式改革的方向定位于完善校企合作制度,促進校企深度融合,創新完善校企聯合育人機制上。
方向已經明確,探索如期展開,各地紛紛探索實施以“招工即招生、入企即入校、企校雙師共同培養”為主要內容的企業新型學徒制試點,技工院校與企業共同合作開展學徒培訓,培養企業青年技能型人才。然而,這里最大難點在于“招工即招生”的方式辦全日制教育時,企業和學校如何確保“學習、生產兩不誤”,有足夠時間完成規定的教學任務,監管部門如何確保教學質量的監管到位。這一切仍需研究出既能治標、又能治本的監管理制度與監管方法,否則,“校企雙制”的全日制辦學難以落實。
五、關于促進公辦、民辦學校公平辦學問題
96號文件明確“民辦技工院校具有與公辦技工院校同等法律地位。要優化民辦技工教育發展環境,形成民辦技工院校和公辦技工院校公平競爭、共同發展的良好格局。”
各地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創新思路,妙招頻出。有的堅持公辦、民辦并舉,形成以企業為主體、職業院校為基礎、社會多方參與的大培訓格局,通過以獎代補、購買服務、金融支持等多種方式鼓勵行業、企業和社會力量,參與舉辦面向產業龍頭企業、提升緊缺技術工人素質的職業培訓,促進各類優質資源向職業培訓集聚。有的借鑒國際經驗,支持行業企業、職業院校、社會培訓組織按照“平等自愿、優勢互補、資源共享、骨干帶動”的原則,采取聯合、兼并、股份制、縱向合作等多種方式,積極探索組建行業性、區域性技工教育集團,促進職業教育培訓與產業發展緊密結合。
有的建立民辦培訓學校辦學成效考核獎勵制度,以三年為一周期,對規模較大、管理規范、在組織開展職業技能培訓為企業輸送技能型人才方面成效顯著的民辦培訓學校,政府以購買成果的形式給予項目建設資金的補助獎勵,打造一批優秀技能培訓機構和職業培訓項目品牌。
這些舉措,都有力地推動了辦學主體多元化。同時,應該堅持依法治校,完善監管制度,規范民辦技工院校辦學行為,促進民辦技工教育提高水平,辦出特色,促進形成民辦技工院校和公辦技工院校公平競爭、共同發展的良好格局。
(作者單位:福建省技工教育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