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宣華
摘 要:工學交替是我國培養優秀人才的創新模式,也是高職教育的重要發展方向。工學交替為國家、社會、企業培養了一大批具有實踐能力、職業道德的優秀人才,增強了在校學生的社會責任感,為他們畢業后邁入社會起到了銜接、鋪墊作用。本文對在工學交替中如何培養學生的職業道德做了初步探索。
關鍵詞:高職學生 工學交替 職業道德
一、“工學交替”的提出及實施意義
“工學交替”指高職學生在學校學習一段時間后投入到社會實踐中,將在校學到的知識運用于工作實踐中,學習與實踐相結合,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使學生畢業后能更好地適應、服務于社會。工學交替為社會培養了一大批優秀的高技能人才。然而,當前我國工學交替發展模式還不夠成熟,發展理念還不夠完善,容易出現一廂情愿的情況,學校對學生的培養積極性高,而企業參與則不太熱情。
從實踐來看,一些企業看中員工的職業道德,不看好高職學生投入社會實踐的能力。因此,培養學生的職業道德迫在眉睫。培養高職學生在工學交替過程中的職業道德非常重要,一個優秀的從業人員必須具備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負責的態度以及團隊精神。工學交替是培養高素質、高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途徑之一,是教育的創新方式之一。要將工學交替這條路走得更遠,必須做好教育教學管理工作,注重對學生職業道德的培養,將學生培養成對工作負責、對社會負責的優秀人才。
工學交替目的在于提高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增強學生的職業道德。學校應將工學交替的重點放在人才培養上,明確培養目標,改革教育模式,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創新教育模式,培養全能型高技能人才。工學交替讓高職學生提前邁入社會、體驗社會,從而為以后工作積累了大量的經驗,畢業后能更好地投入到工作中。因此工學交替不僅應將學生培養成高技能、高素質的人才,而且應給學生提供了接觸社會、促進自身成長的機會。
二、提高職業道德,重點培養高技能型的高職學生
職業道德首先體現在對學生的職業技能培訓上,優秀的從業人員必須具備高水平的工作技能,從而在工作崗位上做出成績,為企業、為社會做出貢獻。
學生職業技能水平的高低,決定了其對工作崗位貢獻的大小。企業需要的是高技能型人才,工學交替應將培養的重點放在培養優秀人才上,培養新時代需要的高技能型全能人才。另外,也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學習意識,讓他們在工作中繼續學習,不斷提高自身的學習能力和工作技能,把在學校所學知識和企業需求相結合,成為企業中的優秀人才。學校應針對不同專業的特點制定不同的教育方針,努力培養合格的企業人才。在專業課程的學習中,要求學生勤奮好學,力爭上游,努力學習專業知識,成為專業技能型技能人才。
三、提高職業道德,重點培養實踐型的高職學生
其次,工學交替應將培育重點放在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上,社會需要的是實踐型人才,要想不斷取得進步,必須提高自身的動手能力,具備豐富的社會經驗,從而更好地適應社會。合格的社會人才應具備高度的責任感、上進心、創新意識和團隊精神。
當今社會需要實踐型的優秀人才,工學交替將培育重點放在學生的實踐能力上。良好的職業道德取決于個人的品行,要杜絕只說不做。當今社會需要實干型人才,鼓勵學生將所學投入到實踐中去,不斷超越自我。在實踐過程中,熟知行業規范,以正式員工的標準要求自己。通過實踐活動積累社會經驗、工作經驗,真正領悟職業道德教育的深刻意蘊,從而提升自身。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將所學知識投入到實踐中去,才能深化職業道德的內涵。
四、培養高職學生職業道德的重點放在教育模式創新
工學交替是全新的教育模式。它將學生提早送入企業中,更早地接觸社會,從而在工作中深化職業道德的內涵。因此學校應當一方面創新教學理念,培養新型的教育者,通過運用多媒體技術等高科技技術,更生動地開展教育,達到提高學生職業道德的目的。另一方面應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對學生的責任感、創新意識、團隊精神的培養。按照職業道德的要求培養學生,在教學中注入愛崗敬業、吃苦耐勞、團隊合作等理念,使學生在企業實習中更深刻地認識職業道德的含義。
五、小結
高職學生的職業道德需要通過社會實踐和學校的引導教育不斷深化。工學交替將我國的高等職業教育推向了一個新的平臺,它通過提高學生的專業技能引領學生更好地深化職業道德,將職業道德注入學習與實踐工作中,使學生成為新世紀合格的人才。
參考文獻:
[1]王琳靜,張馨月.五年制高職實施學分制的思考[A].第十一屆全國經濟管理院校工業技術學研究會論文集[C].2012.
[2]梁麗平.五年制高職學分制下學生職業成長引領體系研究[A].第十一屆全國經濟管理院校工業技術學研究會論文集[C].2012.
(作者單位:揚州高等職業技術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