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30日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通過了《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會議提及的一些內容給了外界足夠的想象空間。據財政部測算,京津冀一體化未來6年需要投入42萬億元。多家機構認為,這將給房地產、建材、環保等板塊帶來確定性投資機會。接通公共服務,使京津冀資源要素流轉,形成市場化的城市群,成為中國的增長極,將是中國經濟之幸。
據報道,4月30日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通過了《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會議提及的一些內容給了外界足夠的想象空間。
會議明確,京津冀戰略的核心是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調整經濟結構和空間結構,走出一條集約發展的新路子,探索出一種人口經濟密集地區優化開發的模式,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形成新增長極。
北京市政府決策咨詢委員會委員、首都經貿大學教授祝爾娟表示,北京的醫療、教育等資源在向外輸出的過程中,看似是疏解北京的功能,但卻給天津和河北帶來了重大的發展機遇。
已現42萬億元投資規模
隨著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審議通過《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今年第二季度投資的重大抓手“京滓冀”再次成為市場追捧的熱點。
“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千呼萬喚始出來,為地方基建帶來新的催化劑。”民生證券研究院執行院長管清友在接受采訪時表示,此前京津冀規劃遲遲未出臺,估計一方面是各方利益協調難度較大,另一方面也是考慮冬奧會的不確定性,但隨著奧組委完成最后一次實地評估,北京和張家口已經無限接近2022年冬奧,在此基礎上推出規劃已無障礙。
華泰證券高級策略研究員姚衛巍表示,在京津冀一體化建設中,交通一體化在前期就需要較大投入,因為交通一體化一方面是規劃中指出的要率先取得突破的重點領域之一,更重要的是交通的一體化是區域規劃性協同發展的先行前提。在當前背景下,大力推進交通建設是“加法”和“乘法”并行的對抗經濟下行的優選項目。所謂加法,即增加公共支出,而乘法即指的是PPP模式。
管清友認為,京津冀是今年資本市場不可忽視的主題。從政策面來看,依然會重點支持“京津冀交通一體化、生態環境保護和產業升級轉移”。
據財政部測算,京津冀一體化在未來6年需要投入42萬億元,這也意味著在2020年前,京津冀地區及相關產業將迎來每年7萬億元的投資機會。而《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發布之后,后續還將出臺3年滾動實施計劃、專項規劃以及三省市地方協同發展規劃。
京津冀概念或接棒一帶一路再遭爆炒
實際上,自去年2月26日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以來,頂層設計出臺的消息就頻頻傳出。
4月30日經政治局會議審議通過的《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盡管規劃全文并未公布,但是按照會議表述,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是重大國家戰略,核心是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
人口過多集中在首都,使得北京的交通擁堵、空氣污染等典型“大城市病”有增無減,但京津冀規劃將首要目標著眼于此,是否切口過小?
祝爾娟并不這樣認為,相反,她認為上述目標的設定,恰恰抓住了京津冀協同發展的牛鼻子,“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關鍵是調整經濟結構和空間結構,要控制和疏解與北京首都功能定位不相符合的基礎產業,進而控制城市人口規模。”
這就給天津和河北帶來了巨大的發展動力。北京今年提出了新的人口調控目標,即2020年控制在2300萬以內。
北京市委書記郭金龍日前就指出,疏解非首都功能,是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重中之重,也是必由之路。北京要輕裝上陣,有些優質資源就要到河北、天津去配置,產生更大的效應,發揮更大的作用。
疏解人口也并非只是產業轉移那么簡單,祝爾娟說,三地公共資源配置不均衡,影響了人口、產業及功能在區域內的合理布局,是導致特大城市人口過于膨脹、中小城市吸納力不足、難以形成多中心城鎮格局的重要原因。
祝爾娟建議,公共服務領域的協同創新,應加快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改革現行的財政體制,完善橫向財政轉移支付制度,按照人口和區域面積等客觀標準建立公共服務共建共享機制,構建京津冀跨省市公共服務分擔與統籌體系。
按照政治局的設想,京津冀將探索出一種人口經濟密集地區優化開發的模式,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形成新增長極。
這無疑將會帶來巨大的投資空間。據財政部測算,京津冀一體化未來6年需要投入42萬億元。多家機構一致認為,這將給房地產、建材、環保等板塊帶來確定性投資機會。
對于外界預期的投資盛宴,祝爾娟說,京津冀的最終目標是打造世界級城市群,至少在交通和生態領域肯定需要協同進行投資。但換個角度來看,規劃將有近期、中期和遠期目標之分,投資也不是一蹴而就的。“最關鍵的點在于如何進行有效投資,既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又兼顧經濟和社會效益。”
申銀萬國宏觀分析師李慧勇表示,京津冀所帶來的投資領域非常廣泛,比如當前京津冀的鐵路軌交建設處在強化和調整階段,對于城市和區域間的經濟結構調整、產業轉移和人口流動起到加強作用,并推動區域間分工合作的一體化發展。
祝爾娟認為,京津冀區域內鐵路運輸能力的不足,加重了公路壓力,而公路運輸過分依賴國家高速公路,導致高速公路交通量逐年上升,交通事故頻發、擁堵嚴重,并對城市環境造成嚴重污染。
為此,祝爾娟在其主編的《京津冀藍皮書2015》中建議:必須對京津冀地區--現有交通基礎設施進行整合與對接,通過“聯”促進“流”。
京津冀的生態環境一直為人詬病,存在水資源供需矛盾加劇、地下水嚴重超采、城市地表水和地下水源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等問題,使得生態領域投資也將成為三地協同聯動所要首先解決的棘手難題。
李慧勇說,預計加快推進京津冀一體化協同發展時,新能源產業、節能產業、環保產業、循環產業、生態修復產業、生態農業將獲得新的投資機會。
縮小差距是關鍵
國際上對經濟體定義的標準之一是:從最高產出的核心區到該經濟體的邊緣區,總體差異不應高出兩倍。而一組數據顯示,當前北京每平方公里每年產出是1.73萬元,天津是1.2萬元,而河北只有1500元。
“京津與河北相差已不是兩倍,而是相差6-7倍。”中科院可持續發展戰略研究組組長、首席科學家牛文元說,差距的彌合將是非常艱巨的戰略任務。
“大城市與周邊地區關系能否處理好,對于協同一體化至關重要。”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研究員陳耀說,如果只關注中心發展,對外圍地區不去重視,一體化很難實現。
據財政部測算,京津冀一體化未來6年需要投入42萬億元,根據《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這些錢將用在支持交通一體化、生態環境保護、產業升級轉移三大領域。對此,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長常紀文認為,交通和環保是需要“先行”的兩個領域。“沒有交通一體化,沒有環保一體化,就沒有京津冀一體化。”
陳耀也認同這—觀點,但他指出,必須避免出現一個狀況,即交通方便后是否會出現中心城市的虹吸效應,把優勢資源更加集聚過去。他認為,此次政府投資應集中關注公共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能力以及公共服務的均等化。“協同發展要抓好縮小兩端的差距,這一點在中長期任務中要得到體現。”
但有一點必須明確,即京津冀協同發展不是把原來北京和天津不要的、發展落后的企業接走,而是要破除“一畝三分地”思維,在頂層設計的統一安排下,做好空間布局、城鄉協調、產業分工的合作大文章,使之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區域共同體、命運共同體、利益共同體”。
“必須認真調整京津冀地區50萬人口以上城市功能定位,認真考慮把北京、天津等特大城市中的有關機構、大型企業、商品市場、名校、名醫院等,合理稀釋到較遠地區。”牛文元說,要認真嘗試既從低端向高端的城市集聚、也要認真嘗試從高端向低端流動的“逆城市化”分散。
此外,增量調整也需要考慮。“要用新增的產業去引導一部分產業和人口向外圍轉移,通過周邊地區公共設施和服務資源的建設吸引部分人口聚集。”陳耀說。
牛文元希望將京津冀地區打造成一個世界創新高地。“首先要建設的就是世界實驗室基地和智能孵化基地。”牛文元說,如果每年能有一個新的產業轉化出來,其創造的價值將是既有產業的10倍。
京津冀縣域經濟偏弱,困局待解
在京津冀協同發展大版圖中,縣域經濟一直面臨頗為尷尬的境況。中國社科院財經戰略研究院最新發布的《中國縣域經濟發展報告2015》也顯示,在全國百強縣(市)中,蘇浙滬占據50席,京津冀卻只占6席。
縣域經濟是京津冀區域發展的薄弱環節,也是制約京津冀攜手前行的一大主要因素,用“燈下黑”來形容京津冀縣域經濟發展毫不為過,尋求破題之法已刻不容緩。
報告顯示,從地區分布可以看出,蘇浙滬占據了百強縣(市)的50席,京津冀則只有6席,固安縣、三河市和正定縣作為河北的代表,薊縣、靜海縣和寧河縣作為天津的代表分別入榜。不難看出,長三角地區縣域經濟發展實力強大,大中城市與縣域經濟發展差距相對較小,而作為中國三大經濟圈之一的京津冀地區的縣域經濟實力則明顯偏弱,大中城市與縣域經濟的協調發展格局尚未形成,這種局面頗令人憂心。
對此,中國社科院財經院副院長夏杰長介紹,京津冀縣域經濟實力偏弱與大環境有關,但更重要的是自身原因所致。據分析,從宏觀層面來看,伴隨著中國經濟結構調整和向“新常態”的邁進,去年中國縣域經濟增速總體出現下滑,400個樣本縣(市)實際經濟增長率為6.2%,相比2013年7.3%的實際經濟增長率回落了1.1個百分點。400個樣本縣(市)地區生產總值占全國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繼續呈現下降趨勢,由上年的26.1%降低到25.8%。
而從各縣自身發展情況看,由于前期規劃不足,導致各縣沒有形成差異化發展,同時,京津冀地區高新技術產業主要集中在大中城市,縣域經濟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明顯不足。
針對京津冀縣域發展中出現的種種問題,中國社科院財經戰略研究院縣域經濟課題組組長呂風勇在接受采訪時進一步分析,長期以來,中國經濟大體形成了由東向西、自南往北的發展軌跡,南方地區在改革、市場化等方面走得比較快,而北方主要還是發展重工業,聚集大批國有企業。細化到京津冀地區,北京、天津的行政性強,這就導致行政中心發展較快,而行政層級比較低的縣,發展比較慢、對外開放度也較低,也就是外界常說的“燈下黑”狀況。
外交學院教授郭宏宇認為,從創新的角度來說,很多大的創新企業樂于在長三角發展,而大的科研機構則主要聚集在北京。這也體現出,長三角的創新驅動力量是企業家精神,而北京的創新則是行政驅動,不利于縣域創新發展。
不過,呂風勇也指出,《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已經獲批,這將給房地產、建材、交運、環保等多方面帶來機遇。“其實,隨著京津冀協同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三地在投資、政策等領域已經在對接,可以預計,在不遠的將來,京津冀一定會有更多縣可以進入全國百強縣。”
不少業內分析師認為,經濟發展的動力源泉在區域,而區域的發展看縣域,因為縣的發展對于草根創業甚至穩增長都有著重要意義。其實,河北和天津已經看到發展縣域的重要性。
縣域經濟是河北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戰略支撐。有公開數據顯示,河北有超過100個縣(市),縣域承載了全省80%的人口。在河北還有一種說法叫“小康不小康,關鍵在老鄉”。
“按照加快縣域經濟發展的總體要求,以富民強縣為目標,河北大力發展縣域經濟,并且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與經濟發達省份相比,河北省縣域經濟在規模、實力等方面差距拉大,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問題日益突出,”一位長期研究河北發展的業內分析師稱,“但值得期待的是,在京津冀協同發展大背景下,河北縣域經濟實現跨越發展迎來難得機遇。”
河北省領導曾明確表態,縣域發展要強調產業立縣。河北要以“生態化、高端化、特色化、規模化”為方向,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加快現代服務業發展,將服務經濟打造成為縣域經濟的重要增長極。同時,實施工業強縣戰略,做大做強縣域傳統產業,培育壯大新型產業,加快高新技術產業發展,促進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把產業園區作為推進縣域新型工業化和加快新型城鎮化發展的主要平臺。
而天津也明確,其縣域發展要主動對接京冀資源,拓寬發展空間,實現產業發展互補互促。依托京冀地區500強企業、央企、民企、跨國公司、集團總部、研發機構集中的優勢,增加科技創新主體,還要依托以中關村為代表的京冀科技研發企業優勢,開展新興產業轉移對接合作,加快聚集高層次人才。
(本刊編輯綜合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