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小鹿
接受正常的金融服務是每位公民的天賦人權。普惠金融發展的大背景遇上農業專業轉型的新時期,涉農貸款的發展是件大事更是件好事。
城市生活中有車貸、房貸,工作創業融資的也會選擇銀行貸款。貸款已經深入到了城市生活的肌理。“花明天的錢,圓今天的夢”,貸款為城市發展帶來了很大的助力。
相對于民眾對城市貸款的熟悉,說起農村貸款,不少人還是一頭霧水。由于在生產周期、收益周期、服務對象等多方面的差異,農村貸款與城市貸款在形式上存在著巨大的不同。經過了30多年的探索和實踐,我國農村金融服務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就,金融服務的地域范圍較廣,金融機構覆蓋了全國農村區域的90%。但農民貸款熱情依然不太高漲,有貸款的農民占所有農民的不到30%。農村的金融貸款是體現一個地區乃至國家經濟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農民對金融服務的滿意程度,說明了其產業發展水平,所以農村的金融貸款是衡量這個地區金融服務的標準之一。
既然農村貸款是農村金融服務水平的重要指標,那對于涉農金融機構來說,如何推動農村貸款的落地,是個重要的問題。
“聯保”貸款,還利于民
龍頭企業、合作社、專業大戶通過整合土地資源,可帶動土地增值,使集約化、專業化發展成為可能。這一背景下,催生了許多個人租種大面積土地的“農場主”。平度專業大戶老王、老張和老崔就是“農場主”的典型代表。
老王的農場,租種土地約600畝,以林木和蔬菜為主;老張的農場面積也有200畝左右,以專業的蔬菜種植和加工為特色;老崔的農場面積有近300畝,以水庫養殖為主業。經過了兩年的集約化、專業化、機械化的悉心經營,三位的經營收入都達到了數百萬元,年利潤也都近100萬元。
現在農場的經營情況不錯,但創業初期,三位可是遇到了很大的困難。從產品選擇到后期銷售,從基礎建設到技術革新……作為行業的先行者自然要遇到各種問題,但最大的問題還是資金。由于是個人承包,抵押物不足、缺少擔保等現實情況把他們擋在了銀行傳統貸款的門外。
正在一籌莫展的時刻,來自青島農商銀行的客人解決了他們的大問題。
針對農村新型經營主體的特點,青島農商銀行開發了一套“因地制宜”的貸款授信辦法一“信用工程”,一舉打破了“農場主”們的融資桎梏,也解決了老王、老張、老崔的資金難題。
“信用工程”是青島農商銀行開展的一項通過對信用村、信用鎮、信用戶的集中評級授信,來批量解決農戶缺少抵押物、貸款難問題的系統工程。2009年起,該行在青島全轄進行了逐村、逐戶的信用評級,在青島5000多個村莊鋪設了一張決捷授信的大網。
上述三人便是在青島農商銀行的上門服務時了解到了“信用工程”,獲得了“隨用隨貸,隨貸隨還”的授信額度。在農商行工作人員推薦下,三位農業大戶還相互進行了擔保,組成“聯保體”,從而極大提高了貸款額度。從評級授信到貸款發放,短短20天,三人便各自拿到了數十萬貸款,農場經營終于踏上了正軌。所以,每每提起農場的起步,三個人都不約而同地感謝“信用工程”帶來的聯保,稱其解決了農民貸款的大問題。
農產品種植有季節性特點,在資金需求量大、交易量大的農業大戶,農村專業合作社身上這一特點尤為明顯。對此,青島農商銀行特地設置了授信期限內“隨用隨貸、周轉使用”的制度。農戶可根據不同生產周期和自身實際的需求,在授信范圍隨時領取貸款,滿足農產品種植時效性的特點,隨時還款則切實減少了農戶貸款利息的支出,降低了農戶的融資成本。青島市農商銀行零售金融部總經理助理劉振岳告訴本刊記者:“信用工程和聯保其實都是銀行自降門檻、還富于民的制度。由于農村的實際情況,農民很難找到適當的擔保物,集中評級打破了農戶融資的抵押擔保門檻,成為滿足農民貸款需求的最佳辦法。”
“信用工程”和聯保等靈活的制度也帶動了青島農商銀行涉農貸款的增加,2009年以來,該行涉農貸款余額達到175億元,6年時間實現了近百億元的增長。
專項貸款,助力升級
農業要轉型升級,就要靠專業化、集約化、機械化的大規模生產,傳統精耕細作的小農模式已經不再適合當前的實際,因此家庭農場和專業養殖場將會大量出現。
生產規模大了,各項支出也會大大增加。就連買化肥、種子、農藥等普通農資產品也成了一項很大支出。
膠州市東草泊村家庭農場就面臨了這個嚴峻的問題。新的種植季來臨,但由于缺乏資金,種子、化肥、農藥等生產必須的農資產品還沒完全到位,眼看種植期限一天天臨近,農民心中也是越發焦慮。中國農業銀行的三農客戶經理為他們解決了這個難題。經過了上門授信,農行在一周內向他們提供了30萬元貸款,解決了農場的燃眉之急。
中國農業銀行青島市分行三農金融部的總經理于洪慶告訴本刊記者:“近年來農行的貸款重點開始向種糧大戶、家庭農場、農業專業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傾斜,這是根據農行和青島本地實際做出的選擇,也是針對農業產業轉型調整的選擇。為此我們專門制定推出了專門的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貸款管理辦法,為他們等提供專門的貸款支持將支持對象由農戶擴大至從事農業生產的非農戶,將農戶小額貸款額度上限由5萬元提高至10萬元,生產經營貸款最高限額已經從100萬元上漲到了1000萬元。專業大戶們高速增長的資金需求已達到最大程度的滿足,基本沒有資金的后顧之憂。”
農資投入經過一季的收獲,就可以收回,但家庭農場、專業養殖場等還需要很大的基礎設施的投入。這些投入是長效工程,需要很長的時間才能看到成效,投入的回收期長。面對這個問題,很多農戶在此方面貸款上很猶豫。老鄭就面臨了這個問題。老鄭是膠州市的養豬大戶。不滿足于現狀的老鄭想要擴大生產,由單一經營向多樣化經營發展,但貸款問題限制了老鄭,由于投入回收期較長,老鄭很難保證在短期內還上貸款。幸好農行的涉農貸款解決了他的問題。農行根據投資的具體用途,適當延長了貸款期限,解決了老鄭的問題。
“針對農業、農場的實際情況,農行會對專業大戶不同的貸款需求進行差異化管理。”于總說:“針對資金回收周期較長的基礎實施投入,如水利建設、土地優化、設備購買等,貸款周期后適當延長3至5年,甚至8年,從而給他們足夠的時間來回籠資金。資金問題解決了,農民就可以進行長期的基礎設施投入,農業轉型才能有堅實的基礎。”
靈活抵押,發展貸款
涉農貸款的一大難題就是抵押。由于農村集體性資產的特性,很難找到合適的抵押品,貸款也就無從談起。如何設計適合農村特質的抵押方式,是涉農貸款發展的難題。
為解決這一難題,很多涉農金融機構做了很多有益的嘗試,其中農行的差異化擔保模式取得了不錯的效果。
提供差異化擔保是指針對不同經營主體提出不同的擔保抵押物的擔保方式,如,對種植業、養殖業和農機大戶可以采用大中型農機具抵押、存貨質押擔保;對種植經濟作物類可采用林權抵押、應收賬款質押等;推出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抵押貸款與農機抵押貸款,探索推進農村土地加地上附作物等“1+N”擔保模式辦理農戶貸款。
于總告訴記者:“差異化的擔保方式是一種有益的嘗試,銀行主動為農民考慮,創新擔保方式,能很大程度上降低貸款難度。特別是以土地承包經營權證作為貸款抵押物的方式,極大地解決了家庭農場大面積、集約化生產的后顧之憂,讓固定的土地,變成了流動的資金。”
受益于制度的創新和專項的推動,到2015年3月末,農行青島市分行累計支持縣域新型農業經營主體425戶,發放貸款2.2億元,極大推動了新農業的發展。
接受正常的金融服務是每位公民的天賦人權。普惠金融發展的大背景遇上農業專業轉型的新時期,涉農貸款的發展是件大事更是件好事。有中國農村金融人的努力,農村貸款也會為農村的發展增添新的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