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玉雙
摘 要:從四個方面闡述鄧小平可持續發展思想的內涵,即強調人口、資源、環境的生態協調,全面協調的社會持續,注重速度和效益的統一協調和區域經濟協調發展。
關鍵詞:可持續;發展;五位一體
中圖分類號:A84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5)12-0001-01
可持續發展思想是鄧小平這個中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給我們留下了思想遺產。在黨的十八報告提出“五位一體”總布局,在十八屆三中全會指出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之際,重溫鄧小平關于可持續發展的思想有著更為深刻的意義。
一、保護環境和資源,強調人口、資源、環境的生態協調發展
面對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鄧小平以高度的責任感對待人類自身及其賴以生存的自然資源和環境。很早他就強調人口增長對資源環境保護的制約作用,認為中國的環境、資源問題很大程度上是由人口盲目增長引起的,而環境和資源問題的解決,很大程度上也取決于人口的控制。因此,要解決中國人口、資源、環境的不協調問題,首先必須實行計劃生育,控制人口增長;其次,要發展科技,合理利用、節約資源。要掌握和發展現代化科學文化知識和各行各業的新技術新工藝,創造比資本主義更高的勞動生產率。針對生態日益惡化的現實,號召全國人民“植樹造林、綠化祖國、造福后代”,并要求長期堅持。
二、全面協調的社會持續發展思想
我們要建設美麗中國,是全面的小康。社會發展不僅是經濟的發展,更是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的協調發展,科技、教育、經濟相互促進,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兩手抓”。一是農業、能源、交通、科技協調可持續發展。鄧小平特別關心農業、能源、交通和科技的協調及可持續發展,認為:農業是基礎產業,如果農業不發展,生產不出來足夠的糧食解決吃飯問題,中國就會受制于人,農業的基礎打好了,中國人可持續發展就有了立足點;能源和交通是我國國民經濟的基礎產業,長期以來,由于這個基礎產業的落后,大大制約了中國經濟的持續發展,為此,“要加強這方面的投資,要堅持十到二十年,寧肯欠債,也要加強?!喔阋稽c電,多搞一點鐵路、公路、航運,能辦好多事情”[1];科學技術和教育是重要的產業部門,如果“不抓科學、教育,四個現代化就沒有希望,就成為一句空話”[2]。二是兩個文明協調發展:鄧小平特別注意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在可持續發展中的特殊作用,堅持兩個文明一起抓,兩手都要硬,他指出:“我們要在建設高度物質文明的同時,提高全民族科學文化水平,發展高尚的豐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設高度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盵3]
三、注重速度和效益的統一協調發展
經濟增長必須既求經濟效益,又求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既關注當代人的利益,又不損害子孫后代的利益。鄧小平注重經濟增長的質量,講求經濟效益。認為“講求經濟效益和總的社會效益,這樣的建設才過得硬”,“不是鼓勵不切實際的高速度,還是要扎扎實實,講求效益,穩步協調地發展”。
四、強調區域經濟協調發展,要沿海、中部、西部全局協調
我國地域遼闊,各地條件差異大,經濟發展不平衡。鄧小平高度重視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思想,正確認識和處理地區之間發展不平衡的問題,讓部分地區先發展起來帶動后發展的地區,通過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實現可持續發展戰略。他認為,沿海先發展起來,這是一個事關全局的問題,內地要顧全這個大局,反過來,發展到一定程度,又要求沿海拿出更多的力量來幫助內地發展,這也是個大局,那時沿海也要服從這個大局。只有這樣,才能促進地區經濟協調持續地發展。
總之,鄧小平可持續發展思想是全面、全方位、全局的“大持續”體系。在中國面臨深化改革多重挑戰之際,回味科學發展觀、“五位一體”總布局等決策,無不踐行發展著鄧小平可持續發展思想。
參考文獻:
[1] 鄧小平經濟理論學習綱要[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82.
[2] 鄧小平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68.
[3] 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09.[責任編輯 劉嬌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