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夢魚


摘 要:近年來,中國經濟快速發展,但是能源消耗存在著嚴重的問題。在分析我國能源消耗問題的基礎上,首先通過定性分析和使用Eviews軟件將相關變量進行線性回歸后,得到初步的模型。對模型及其經濟意義進行檢驗及修正,使得模型通過了異方差和自相關的檢驗,最終得出我國的能源消耗量與可供消耗的能源量和我國的人口總數相關性較強這一結論,并根據結論提出相關的政策建議。
關鍵詞:能源消耗;多重共線性;異方差檢驗;自相關性
中圖分類號:F407.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5)12-0012-02
引言
能源是社會進步和經濟增長不可缺少的物資基礎和保障,是國民經濟生產和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來源。我國目前的能耗強度仍然較大,長此以往不僅會影響經濟的長期可持續發展,而且會產生嚴重的環境污染問題,降低人們的生活質量,如何降低能耗已經成為我國重要關注的問題。
一、計量模型的建立
(一)指標的選擇
根據影響中國能源的消費情況,選擇能源消費總量,可供消費的能源量,進出口貿易總額,國內生產總值,我國的年底總人口數,主要原材料、燃料、動力購進價格分類指數(上年=100)作為解釋變量。能源的消費作為被解釋變量。
(二)數據的收集與整理
(三)模型的估計
二、模型的檢驗
(一)經濟意義的檢驗
根據回歸結果,我國能源消耗總量與可供消費的能源量、我國的年底總人口數、進出口貿易總額呈線性正相關關系,與實際意義相符合。但能源消耗總量與國內生產總值、主要原材料、燃料、動力購進價格分類指數呈線性負相關關系,與實際意義不符,故應將變量X3和X5刪去。
(二)統計推斷檢驗
根據回歸結果,判定系數R2=0.998186,修正的判定系數為R2=0.997052,F統計量為880.3720,模型的整體擬合優度相當好。在給定α=0.05的條件下,X1,X2,X3,X5的P值均小于0.05,則應該拒絕原假設;而X4的P值大于0.05,說明我國的能源消耗總量與我國的年底總人口數沒有顯著的相關關系。
(三)計量經濟學的檢驗以及模型的修正
1.多重共線性
(1)檢驗。根據統計結果可以看出,F統計量顯著,方程整體顯著,但是變量X4的t統計量未通過檢驗,方程可能存在多重共線性。同時,結合相關系數矩陣,也可以看出各自變量之間相關系數很高,確實可能存在多重共線性。
三、結論分析
最終的模型分析結果表明,我國的能源消耗量與可供消費的能源量和我國的人口數有關,而與進出口貿易總額等變量的相關關系不強。
四、政策建議
為改變中國當今“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難循環,低效率”為特征的粗放型增長方式,走科學發展之路,建議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1.優化產業結構,積極推動循環經濟。可適當限制能源消耗高的非支柱型產業發展規模,使產業結構朝著有利于可持續發展的方向調整。政府可運用優惠的財政惠民政策,引導企業循環經濟行為,爭取以最小的環境和能耗成本獲得最大的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
2.大力發展環境友好能源。環境友好能源不僅資源豐富,而且不產生或者很少產生污染,對能源的可持續發展起著重要作用。
3.加大技術進步對節能降耗的貢獻。可選擇的技術中,首要的策略是引進可替代燃料,同時,政府應積極提倡和推動企業技術創新,使經濟發展由粗放模式真正轉變到集約模式。
參考文獻:
[1] 龐皓.計量經濟學(第3版)[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4.
[2] 鄭和平.河南省經濟增長與能源消耗結構的計量分析[J].全國商情·理論研究,2011,(1):9-12.
[3] 尚紅云,蔣萍.中國能源消耗變動影響因素的結構分析[J].資源科學,2009,(2).
[4] 孫曉偉.新疆經濟增長與能源消耗之間的計量分析[J].經濟學研究,2014,(3).
[5] 郭雅恒,謝德泳.產業結構、經濟增長與能源消耗的計量分析[J].統計觀察,2013,(4).[責任編輯 劉嬌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