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明月 朱云海 羅來疆

摘 要:二元經濟結構是發展中國家所特有的一種經濟現象,中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的二元特征尤為明顯。二元經濟結構與經濟發展之間存在著密切的聯系,但是由于衡量指標的限制,很少有學者對其進行計量模型分析。以浙江省縣域經濟為研究對象,探討二元經濟結構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通過采用經濟計量學的分析框架,利用浙江省58個縣(市)2011年的橫截面數據回歸分析了二元經濟結構與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分析表明,縣域經濟的增長與二元對比系數之間存在著顯著的正相關,而與城鄉居民收入比之間雖不明顯但存在負相關關系,二者綜合表明二元經濟結構對縣域經濟增長具有較顯著的阻礙作用。
關鍵詞:縣域;經濟增長;二元經濟結構;浙江省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5)12-0056-03
一、相關文獻綜述
從世界范圍看,縣域經濟是我國所特有的一種經濟形態,是宏觀經濟與微觀經濟、工業經濟與農業經濟、城市經濟與農村經濟的結合點,是地方經濟發展的基石和支撐,是地方經濟騰飛的基礎和保證(夏文麗、易德平2010),在整個經濟和社會發展中舉足輕重。正因為如此,縣域經濟的影響因素成為近年來國內學者研究的重點之一,并且形成了大量的研究成果。
(一)綜合因素研究
有些學者對影響縣域經濟的因素進行了全面分析,在此基礎上提取出影響縣域經濟的主要因素。例如,楊萬江、朱允衛(2005)在對人均固定資產投資額、人均地方財政收入、人均糧食占有量、每百人中的在校學生人數、每萬人擁有醫院衛生院床位數、老師負擔學生人數、人口密度、人均存款、人均貸款、糧食單產、第一產業增加值比例、第二產業增加值比例、第三產業增加值比例、非農GDP、人均紅肉(豬牛羊肉)、人均財政支出、鎮(鄉)人口、農業勞動生產率和利用外資額等對縣域經濟的影響進行實證分析的基礎上,從中提取出人均地方財政收入、人均存款余額、農業勞動生產率等顯著影響因素。事實上大部分學者只是從不同的角度對影響我國縣域經濟的主要因素進行分析。李逢岳(2012)根據經濟增長理論,選取資本、勞動力、人力資本、對外貿易作為影響經濟發展的因素建立空間計量模型分析了這四個因素對浙江省縣域經濟的顯著性影響。
(二)產業結構對縣域經濟的影響
產業結構是影響一國或地區經濟發展的最為重要的因素之一,無論是產業間結構還是產業內部結構的變動都會對經濟發展的速度和質量產生巨大的影響。所以很多學者將產業結構視為勞動、資本和技術之外的影響縣域經濟發展的又一基礎性因素。喬穎認為,抓好經濟結構調整是縣域經濟發展的重中之重;牛茜(2012)認為鄉村經濟發展落后、產業結構層次偏低、自主創新能力不足和體制束縛是限制縣域經濟發展的主要原因;柯美錄認為,發展縣域經濟要加快縣域工業化進程,使工業經濟成為縣域經濟的主體;加快農業產業化步伐,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大力發展第三產業和新興行業,逐步形成結構合理的第三產業體系;要堅持以民營經濟為主體的改革導向,增強縣域經濟結構優化的活力。高秋蘭(2013)認為目前大多數的縣域經濟發展還比較落后,主要原因是縣域經濟的產業結構還不盡合理,二、三產業發展相對滯后,尤其是作為服務業核心的金融業發展嚴重不足,嚴重制約了縣域經濟的發展。
(三)城市化與縣域經濟發展的關系
城市化和經濟發展之間存在著密切的聯系,這是國內大多數學者的共識。近年來,部分學者將這方面的理論用于縣域經濟的研究。王智勇(2012)以云南省縣域經濟為研究對象,采用空間經濟計量學的分析框架,構建了以城市和距離為基本因素的區域分類體系,并利用面板數據回歸分析了城市化與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分析表明,縣域經濟的增長與城市化之間存在著顯著的正相關,但是在不同的縣域,兩者的關系有顯著的差異,并且只有當城市化率達到 21.5%,城市化才會顯著促進經濟增長。
(四)資本利用視角
有學者分析了地方民資與縣外引資對縣域經濟發展的影響。殷榮林,趙暉(2012)以浙江省長興縣為例分析了二者的作用,其得出的結論是雖然二者對縣域經濟發展均起到重要作用,但起決定作用的仍是地方民資,外資不起決定性作用。
(五)交通對縣域經濟的影響
交通這一傳統要素仍是大多數學者討論較多的因素之一,向愛兵(2008)以縣域經濟為對象,分析了高速公路對我國縣域經濟發展的影響,發現高速公路對縣域經濟的影響主要源于高速公路沿線產業帶的形成。肖晗(2013)也認為加快交通運輸改善,是突破縣域經濟一體化的重要手段,也是農民脫貧致富的助推器。
(六)縣域財政與金融
財政與金融是學者們研究最多的因素。財政收入是衡量一國或地區政府財力的重要指標,是各級政府履行其職能、實施公共政策和提供公共物品與服務的重要基礎。因此,縣級財政實力也被大多數學者視為影響縣域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朱建華、洪必綱(2010),吳志華(2013)等均認為縣鄉財政對縣域經濟發展具有重要影響,縣一級的財政可支配的財力,直接關系著縣域經濟社會文化發展的規模和速度。研究經濟發展的影響因素必然離不開金融。富永年、丁亞鴿(2012)認為縣域金融發展可以促進縣域資本的形成,優化縣域產業的結構,推動縣域城鎮化的進程,從而最終實現縣域經濟的穩定增長和良性發展。
綜上所述,以往的學者分別從勞動、資本、交通、資源等傳統要素以及產業結構,城市化,財政與金融,行政體制等方面就影響我國縣域經濟發展的因素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并且形成大量的成果。但就二元結構對我國縣域經濟發展的影響進行研究的不多。王一鳴認為,縣域經濟發展過程就是從城鄉二元結構向現代經濟結構轉換的過程。翟印禮(2007)認為縣域經濟發展的不同水平的基礎在于資源稟賦,其深刻原因在于二元結構的政策和制度的區域特征。這些數量有限的研究也僅限于定性方面,對其進行實證分析的文獻就筆者而言目前還沒發現。本文選取浙江省縣域經濟作為研究對象,考察二元結構與我國縣域經濟增長之間的實證關系。希望可以彌補這方面的研究空缺。
二、模型設定
二元經濟結構如果長期存在和延續,特別是城鄉二元經濟差別長期不斷擴大會造成傳統部門的長期落后,使農業的生產規模、技術水平、資金積累和農業收入低下,阻滯農業的現代化。而落后的傳統農業,會限制農業為工業發展提供糧食、原料、副產品、市場等作用的發揮,從而不利于現代經濟的發展。根據劉易斯的二元經濟理論,在此情況下農村勞動力會大量流入城市。農村勞動力過度流向城市,會導致城市難以承受而產生各種城市弊端,如公用設施不足、住房緊張、就業困難、社會秩序不安定等。此外,由于二元經濟結構所導致的城鄉差別、工農差別被多數學者證明是我國經濟進一步持續、協調、穩定發展的最大障礙之一。
當然,除了二元經濟結構之外,還有許多因素在起作用。根據經典的增長理論,勞動和資本是影響經濟增長決定性因素。此外,根據以往學者的研究,產業結構、城市化水平、縣級財政實力、金融發展水平、農業資源稟賦等也是影響縣域經濟的重要因素。結合浙江省的經濟特征,本文選擇勞動、資本和工業化程度這三大基本因素,在此基礎上加入本文重點考察的二元經濟結構建立如下雙對數理論模型:
log(Yi)=C+log(JGi)+log(Ki)+log(Li)+log(GYHi)+μi
式中Y是反映縣域經濟發展水平的指標,C為常數項,JG表示二元經濟結構,K表示資本,L表示勞動(人力資源),GYH表示各縣(市)的工業化程度,μ表示殘差。
三、數據來源及變量說明
文中所使用的數據是浙江省各縣(市)2011年的數據,來自于《浙江統計年鑒2012》或者是根據統計年鑒原始數據計算而來。用人均GDP表示縣域的經濟實力,作為模型的被解釋變量;對于資本(K),由于各年鑒并沒有統計各縣(市)的資本存量,根據以往學者的研究經驗可采用各縣(市)人均固定資產存量代替;對于勞動力投入(L),由于缺乏前后連貫的就業人員統計數據,按照周世軍、岳朝龍等人的觀點可以使用人均教育指出近似代替,本文也使用這種方法;此外,由于資料的限制本文用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表示工業化程度(GYH)。
二元經濟結構的衡量是一件很復雜的工作,長期以來學者們致力于二元結構指標體系的構建,例如,侯國棟認為衡量一個區域二元經濟結構特征的指標體系至少要包括人口和勞動力的二元結構、二元產值結構、收入二元結構、城鄉消費水平與結構的二元格局等六個方面。但至今為止還沒有一個完整或者說統一的指標體系。考慮到統計數據的限制,本文構建二元對比系數(ER)和城鄉居民收入比來反映各縣(市)經濟的二元結構特征。這兩個指標能夠較全面地衡量各縣市的二元經濟特征:首先,ER中已經包含了產業結構、產值以及相關就業對經濟的影響;其次,SRB雖然沒有基尼系數準確但也能較好地反映城鄉居民的收入差異。所以這兩個指標涵蓋了至少四方面的內容。這也是本文沒有將產業結構這一重要因素納入模型的主要原因。
四、回歸結果
(一)模型回歸
根據浙江省58個縣(市)的樣本數據采用計量軟件Eviews6.0進行計算,輸出結果(見下頁表1)。
(二)模型修正
通過多重共線性檢驗,得到R2=0.846275,F=57.25317比較大,但ER和SRB的t檢驗值分別為1.727726和-1.128576,說明ER和SRB之間存在多重共線性,所以必須剔除其中一個解釋變量。因為在上述回歸結果中SRB并不顯著,所以考慮將其剔除。用加權最小二乘法(WLS)估計的修正后的模型回歸結果(見表2)。
五、結論
第一,從表2可以看出:(1)判定系數、F統計量等均表明模型的回歸效果較好;(2)二元對比系數、資本、人力資源和工業化程度均過了顯著性檢驗,它們對縣域經濟發展的影響彈性分別達到0.13、0.33、0.63和0.21。此外,從表1可以看出,雖然城鄉居民收入比對縣域經濟增長的作用并不顯著,但其系數符號為負,表明城鄉居民的收入比越大(收入差距越大)越不利于縣域經濟的發展。所以,用二元對比系數和城鄉居民收入比表示的二元經濟結構都表明,經濟越趨向于一元化,縣域的經濟增長水平越高。
第二,我們還可以注意到,影響縣域經濟發展的諸多因素中,也有許多呈現顯著效果。在固定資產投資(K)和縣域經濟發展水平之間存在著顯著的正相關關系,這印證了投資是推動地區經濟增長的積極力量。投資在很大程度上是通過產業結構的調整來促進地區經濟增長的,而產業結構的調整也需要有固定資產投資的推動。在回歸方程中可以看到固定資產投資對于人均GDP的影響非常顯著。投資帶動區域經濟轉型,這跟中國所有其他地區的經濟發展模式大致相當。
第三,以人均教育支出表示的人力資源(L)在模型中的系數超過了投資,表明隨著經濟發展水平逐步提高,多年來的教育投入已經逐漸發揮出對經濟增長的推動作用,并且逐漸超過了投資。雖然,就所有縣而言不一定如此,但人力資本作為未來發展的最重要資本,與現實并不矛盾。
最后我們還可以看到,工業化程度與縣域經濟發展之間存在顯著正相關關系。表明就浙江省而言,工業化仍是影響各縣(市)經濟增長的重要因素之一。這甚至也是全國大多數縣經濟發展的重要途徑之一。
參考文獻:
[1] 夏文麗,易德平.縣域經濟發展研究綜述[J].湖南農機,2010,(2):66-68.
[2] 肖晗.加快交通運輸改善,促進縣域經濟發展[J].經營管理者,2013,(7).
[3] 翟印禮.縣域經濟發展低迷的二元結構效應:基于遼寧省縣域經濟的分析[J].農業經濟,2007,(4):3-5.
[4] 牛茜.縣域經濟發展幾個問題分析[J].經濟學研究,2012,(12):19-20.
[5] 吳志華.財政視角下縣域經濟發展的實證研究[J].商,2013,(2):181-205.
[6] 高秋蘭.金融業——縣域經濟發展的助推器[J].現代商業,2013,(4):139.
[7] 富永年,丁亞鴿.金融支持縣域經濟發展的理論探討[J].中國集體經濟,2012,(12):129-130.
[8] 朱建華,洪必綱.縣域經濟發展規劃中的金融支持研究[J].經濟地理,2010,(4):634-639.
[9] 王智勇.城市化對縣域經濟發展的影響——以云南省為例[J].城市問題,2013,(1):62-68.
[11] 楊萬江,朱允衛.縣域經濟影響因素的數量經濟分析[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6):30-34.
[12] 殷榮林,趙暉.地方民資與縣外引資對縣域經濟發展影響比較分析——以浙江省長興縣為例[J].中共四川省委黨校學報,
2009,(4):68-71.
[責任編輯 陳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