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朗讀教學是初中語文教學的基礎部分,對于學生語文素質的培養具有重要意義。但現如今的初中語文課堂中,受應試教育的影響,朗讀教學存在著很多不可回避的問題,如多講少讀、形式不當、指導不合理。本文通過對問題的剖析,提出了一些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對當下不合理的朗讀課堂具有實際的操作意義。
關鍵詞:初中語文 朗讀教學 問題 教學策略
朗讀教學與語文教育一起出現,經數千年的發展,朗讀教學已成為閱讀教學極其重要的組成部分,其目標直接指向閱讀教學,旨在培養學生熟練的朗讀技巧,體味與感悟文章的語言美、意境美,形成良好的語感。朱熹對朗讀提出了自己的要求,他要求“需要讀得字字響亮,不可誤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牽強暗記;只要是多誦數遍,自然上口,久遠不忘”[1]。可見朗讀在語文課程的教學中作用不可小視。但隨著語文教學的發展,教師的講授在課堂上的比例越來越大,朗讀訓練在整個語文教學過程中所占的比例日益下降,更多教師認為講出來比學生自己領悟來得快,而且面對升學壓力,教師和學生都變得急功近利,對朗讀教學失去了耐心,把更多精力投入到“題海”中,完全忽視了語文教學中朗讀教學的重要作用和意義。
一、存在的問題及原因
受應試教育的影響,現今奮斗在一線的語文教師們多半已經不再注意教學中的朗讀部分,他們全權支配學生的時間和精力,把本該屬于學生的朗讀時間用在苦口婆心的講解中。語文課堂的畸形發展致使學生成為做題、練題的機器,根本毫無時間感受語文課本中文字的美。其次,在語文課堂的朗讀教學中,教師采取的教學方式不當也是影響學生朗讀培養的重要原因之一。課堂上朗讀課文,教師多半采取學生自行閱讀或全班朗讀的方法來節省時間。雖然學生讀得快,教師也省了力氣,但對于初中學生來說,本來閱讀時間就少,對朗讀類課文的感情還沒有過于深層的理解與感受,如果教師不做及時指導,會使得教學效果大打折扣。因此改變朗讀教學策略,提高朗讀教學水平是亟待解決的問題。
二、解決策略
(一)把時間還給學生
古詩云:“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光靠教師單方面講授無法代替學生的理解和感受,這無疑不能稱之為“朗讀教學”。所以,將充分的時間留給學生,就顯得非常必要。給學生足夠時間,讓學生能靜下心來,初讀,熟讀,到精讀的任意環節都不少,可以使學生了解文字間流露的情感,與作者產生共鳴。這才是“朗讀教學”的真諦所在。例如九年級下冊的《我愛這土地》一詩中:“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詩中的最后一段飽含深情,在這極富感染力的文字面前,教師的講解都是多余的。教師只需要讓學生反復投入地朗讀,在朗讀中與作者“對話”,在朗讀中產生共鳴,在朗讀中體味思想感情。
(二)引導學生“進入”作品,投入情感
情感是語文教學的歸宿,詩人白居易說:“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聲,莫深乎義。”投入情感地理解與朗讀,才能真切感受文章意思,體味情感,產生共鳴。學生如何“披文入情”,教師所扮演的引導角色非常重要。教師的角色是營造課堂情境,他們的情感表達就像一根指揮棒,牽動學生的一顰一笑,帶動學生心情的起伏。葉圣陶說“教師所務,惟在啟發誘導”[2],教師只有將音調、表情、姿態、手勢融為一體,才能把自己體味到的感情傳遞給學生,進而和學生進行心靈的交流,引起情感的共鳴。從教師情感對學生的傳遞,學生自己的感悟,再到學生與讀者產生共鳴,這樣的過程才是朗讀教學最本真的過程。如朱自清的《背影》,全文采用白描的手法來敘述事實,不加修飾。初讀雖覺平淡,但剖析后能體會到處處流露出父親的關懷,父愛的深沉與偉大。如寫父親送行那段:“父親因為事忙,本已說定不送我,叫旅館里一個熟識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囑咐茶房,甚是仔細。”文中寫到父親說定不來送我并找“熟識”的茶房送我,而且“再三囑咐”,雖然已“說定”不送,但最后還是親自來送了我,這段無不體現了父親對兒子的不放心,對兒子的關懷。而這些情感的流露,學生起初不一定能夠領會,教師需要引導學生理解這每一個字每一段話怎樣體現父愛,讓學生“感同身受”,再去讀起來便能投入情感。
總之,中學處于生長最旺盛的時期,心理成長的關鍵時期,更處于行為習慣的定型時期。語文,是一門承載著中國數千年博大精深文化的學科,對于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至關重要。語文課堂上,我們要以朗讀為帆,以閱讀為舵,共同發力,共同發展,致力于為國家培養出高素養的接班人。
注釋:
[1]周元慶,于源溟:《誦讀法的歷時演變與現時解讀》,中國教育學刊,2004年,第10期,第43頁。
[2]張大均,江琦編:《教學心理學叢書——教師心理素質與專業性發展》,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97頁。
參考文獻:
[1]葉圣陶.葉圣陶語文教育論集(上下冊)[M].北京: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0.
(馬南 四川師范大學研究生院 61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