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達祎/文
從“美麗鄉村”建設到“循環型城市”崛起
——對浙江省安吉縣城市化實踐的思考
■陳達祎/文

當下中國正處于一個偉大的時代,從社會關系到社會結構都發生著質的改變,城市化以前所未有的姿態展開,一個全新的工業社會、市民社會正在成形。“工業化”似乎成了八千年城市文明進程的代名詞——工業化創造了大工廠和規模性生產,構成新的生產組織形式,城市成為人類社會的加速器;工業化促進了區域經濟的結構性增長,城市成為地域生產力最集中的表現形式;而現代技術創造了網絡社區、虛擬社會,城市則邁進后工業時代,現代城市社會則又隨著新的群體、新的觀念、新的生活和生產方式變遷。工業化自然成為了城市生長的最有效動力,但也衍生出不可忽視的“病癥”:其一,工業和城市的爆炸性擴張,使環境污染成為全球性問題;其二,隨著中國政策性配置的弱化、人口和資本向城市的單向流動,城市和鄉村之間的鴻溝似乎已成為一個既定的事實,城鄉差別成為現代社會的普遍社會場景。
在面對氣候變暖、環境惡化、城鄉差距、階層固化這些“時興”的城市問題時,我們習慣于將癥結訴諸于經濟發展方式的不可持續、產業結構的不合理、制度設計構建的壁壘,或是資源分配的不平等,而很少反思城市化本身所存在的問題:我們究竟該建設一個怎樣的城市?由工業發展和人口遷移推動的傳統城市化模式又是否應該轉型?在思考這些問題時,浙江省安吉縣通過“美麗鄉村”實踐和三產融合發展的循環型城市建設,為新型城市化路徑提供了有益的嘗試。
安吉縣地處浙江省西北部蘇皖交界處,處于長三角經濟圈幾何中心,杭州都市經濟圈西北重要節點。安吉境內群巒疊嶂、秀竹連綿,被譽為“中國第一竹鄉”。安吉縣域面積1886平方公里,下轄8鎮3鄉4街道和1個省級經濟開發區,共187個行政村。2013年末,全縣戶籍人口46.18萬人。
生態環境優美。安吉是國家首個生態縣、全國生態文明建設試點縣,也是我國聯合國人居獎唯一獲得縣。縣境大氣質量達到國家二級標準,山區、景區空氣質量更是達到國家一級標準,水體質量80%以上監測斷面達到二類水體標準。安吉的生態文明建設得到國家環保部和省委、省政府領導的高度關注和充分肯定。
竹資源優勢突出。“川原五十里,修竹半其間”。安吉縣土地總面積283萬畝,其中林業用地總面積207.5萬畝,植被覆蓋率75%,森林覆蓋率71%,是浙江省重點林區縣。在縣境內有林地面積中,竹林面積占森林總面積的57.2%,毛竹蓄積量和商品竹均名列全國第一。
農業經濟基礎扎實。安吉縣域內“七山二水一分田”,氣候溫和、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十分有利于農業和林業經濟發展。安吉擁有竹筍、白茶、高山蔬菜等一大批名優、新、特農產品,全縣已有現代農業園區70個,無公害、綠色、有機農產品基地面積達60多萬畝,素有“中國第一竹鄉”、“中國白茶之鄉”等美譽。
豐富的自然資源、優美的生態環境、扎實的農林產業,在舉國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和產業結構轉型的浪潮下,安吉縣摒棄傳統的“工業圈地式”的城市化路徑,以鄉村建設為支點,充分發揮自身優勢,為縣域發展“另辟蹊徑”。
自2008年以來,安吉縣以“村村優美、家家創業、處處和諧、人人幸福”為四大目標,通過實施“環境提升、產業提升、素質提升、服務提升”四大工程,全力以赴開展“中國美麗鄉村”建設。至2013年底,全縣累計建成“中國美麗鄉村”179個村,其中164個精品村、12個重點村和3個特色村,12個鄉鎮美麗鄉村全覆蓋,全縣美麗鄉村創建覆蓋率達95.7%。“一村一品,一村一景”,美麗鄉村建設使安吉鄉村環境面貌、生產和居住生活條件、產業發展基礎、個體思想觀念等方面發生了深刻變化和明顯提升,城鄉各方面差距進一步縮小。
(一)基礎設施更加完善
安吉縣在“美麗鄉村”建設中,累計開通縣城公交線路19條、城鄉公交線路58條,共整治河道、溝渠473.36公里,修補村級各類道路1117公里。新增和完善農村生活污水處理13592處,受益農戶56844戶。186個村新建了農村社區綜合服務中心,建筑面積達10.23萬平方米,新建村級其它各類公共配套設施建筑29.5萬平方米。實施農村飲用水工程建設6134處,新增垃圾中轉設施815處。
(二)鄉村環境逐步美化
自2008年以來,安吉縣共實施農村危房改造2393戶,房屋整修26722戶,立面粉刷455.06萬平方米,實施庭院改造33439戶,庭院植樹142萬株,庭院綠化62萬平方米,庭院增設盆景6.94萬盆,安裝太陽能熱水器45281只。拆除各類違章建筑3707處,占地面積11萬平方米,改造圍墻45.11萬米。村莊道路兩旁及中心村植樹192.7萬株,綠化179萬平方米。安裝路燈12563盞,新增廣告宣傳牌9868塊。
(三)催生經濟新增長極
覆蓋全縣的“美麗鄉村”建設也為安吉推進打造“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韻”的鄉村旅游大格局奠定良好的基礎,涌現了書畫迂迢、皮影大河、影視銀坑等一大批文化名村,和以竹產業、白茶產業、蠶桑產業、農家樂產業為特色的產業名村。以旅游業為主體的服務業成為安吉經濟的新引擎。2012 和2013年,安吉分別完成服務業增加值100.5億元和110.13億元,分別同比增長9.4%和7.1%。
循環經濟即通過實施減量化、再利用和再循環的“3R”(Reduce,Reuse,Recycle)原則,依靠技術和政策手段調控生產和消費過程中的資源能源流程。而循環型城市即是在此基礎上,將3R原則應用于城市尺度,調控在城市發展過程中資源和能源的流通過程,旨在改變傳統的“大量生產、大量消費、大量廢棄”的城市發展模式。
“美麗鄉村”建設在改善居住環境、培育新型業態、縮小城鄉差距的同時,綠色、生態、可持續的理念和農民增收的原動力,更撬動了安吉縣循環型城市的發展。以橫山塢村為例,先后實施村民廣場美化、太陽能路燈亮化、污水處理池改造等一系列工程,將污水經處理作為農田灌溉水進行利用,抽水馬桶安裝率、太陽能普及率、化糞池覆蓋率、自來水覆蓋率全部達到100%,在廢棄物減量化和資源再利用方面做出了有益嘗試。
而竹資源從一產到三產的流通利用,則是安吉縣循環型城市萌芽的典型模式。安吉擁有“中國第一竹鄉”的美譽,竹資源面積達108萬畝。在竹資源開發上,安吉縣走出了一條低消耗、高效益的循環經濟發展之路,實現了竹子從根到葉的全竹開發與綜合利用,以全國1.8%的立竹量創造了全國22%的竹產值。經過30多年的發展,安吉縣竹產業從原竹種植、銷售,到產業鏈完整的全竹加工,再到以竹元素為賣點的貿易博覽會、旅游、影視、文創等第三產業的興起,竹資源成功撬起了全縣三個產業聯動和融合。同時竹加工產生大量的竹廢料,在縣域內也得到了全面徹底的再利用:竹桿的篾青部分是竹涼席、竹窗簾的原材料;竹桿的篾黃和“邊角料”被加工成重竹地板;“竹鋸末”聚集到人造板廠成了優質原料,在進行深加工后形成了物美價廉的竹質人造板;原竹剩余的竹梢經過竹木蒸煮、碳化,加工成竹筷、原竹簾等;從竹葉里提取竹葉黃酮,開發出健康食品。2013年全縣現有竹產品生產企業超過2400家,竹產業全行業實現銷售收入170億元;其中,竹地板產量占世界產量50%以上,竹工機械制造業占據80%的國內市場。竹資源產業鏈從業人員近4.5萬人,為全縣農民平均增收7780元。
300萬年的人類史,99%以上的時間里是在沒有城市的情境下度過的。城市伴隨著工業革命而來,就傳統意義而言,工業和土地擴張似乎與城市化是渾然一體的,而鄉村必然與城市斷裂,在城市化進程中逐漸消亡。工業經濟驅動城市空間生長是一種成熟的模式,但也使得人類社會開始面對更多現代性“病痛”,這在正處于發展中的當代中國尤其顯現。安吉縣在城市發展過程中,反其道而行之,以“美麗鄉村”建設為支點,不僅改善了農村居住環境,也培育了鄉村新型業態、縮小了城鄉差距。同時,綠色化、生態化的理念,以及農民增收的原動力,更促成了安吉縣循環型城市的崛起。通過廢棄物的減量化和資源化、清潔能源的利用、生態觀光旅游業的興起、一二三產的融合,安吉縣在“建設怎樣的城市”、“城市化如何轉型”的問題上,給出了可行的答卷。

(作者單位:浙江省發展規劃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