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松頎
(成都市第七中學,成都 610000)
依托于大數據和電子商務的發展,互聯網金融得到了快速增長。以余額寶為例,余額寶上線18天,累計用戶數達到250多萬,累計轉入資金達到66億元,僅半年就吸金1 853億元。據報道,余額寶現今已成為規模最大的公募基金。互聯網金融也隨之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各大互聯網企業也紛紛進軍金融業?;ヂ摼W金融包括但不限于第三方支付、P2P小額信貸、眾籌融資、新型電子貨幣幾種模式?;ヂ摼W金融之所以能夠快速發展,是因為它具有以下優點:
第一,效率高,成本低。互聯網金融業務主要由計算機處理,操作流程完全標準化,客戶不需要排隊等候,業務處理速度更快,用戶體驗更好?;ヂ摼W金融模式下,資金供求雙方通過網絡平臺自行完成信息甄別、匹配、定價和交易,無傳統中介、無交易成本、無壟斷利潤。一方面,金融機構可以避免開設營業網點的資金投入和運營成本;另一方面,消費者可以在開放透明的平臺上快速找到適合自己的金融產品,削弱了信息不對稱程度,更省時省力。
第二,降低風險控制成本。雖然在互聯網金融大規模發展的現實背景下,我們不應忽視其潛在的風險,但是,相較與傳統金融而言,互聯網金融的風險控制成本更低。這源于金融與互聯網相結合的特點,這一特點使得互聯網金融模式的信息搜集和處理能力更高,除此之外,隨著技術的進一步更新,監管機構能有效地將眾多交易主體的資金流置于其監控之下。
第三,有利于促進民主參與式金融創新。從本質上講,互聯網金融是更接近于金融市場的一種服務模式,一方面,傳統金融機構可以吸收、應用互聯網金融的技術和組織模式,以實現自身的轉型與調整;另一方面,在金融體制改革和金融體系改革的大背景下,互聯網金融作為一種新興的金融模式,其與客戶距離更近,更能了解和把握市場真正的需求,企業也能夠參與到金融體系的改革中。因此,互聯網金融有利于個人和企業自主參與到金融改革和金融創新中。
自2013年以來,多次發生的P2P網絡貸款平臺的倒閉事件引發了社會對該行業的擔憂?;ヂ摼W金融在快速的發展過程中,其潛在的風險亦不容忽視:
第一,法律定位尚未明確,仍然存在法律風險。互聯網金融企業極易游走于法律盲區和監管漏洞之間,進行非法經營。互聯網金融容易涉及非法集資。從目前我國關于非法集資的法律規定和司法實踐來看,并沒有實質區分開合法的民間借貸與非法集資。因此,互聯網公眾小額集資、P2P網絡借貸融資等,它們的運營均缺乏法律依據,現有的法律制度沒有明確其性質,從而處于法律的灰色地帶。中國現行法律規范中,對支付結算類互聯網金融的規范體系相對成熟。央行2010年起相繼頒布《非金融機構支付服務管理辦法》(即2號令)及其實施細則、《支付機構客戶備付金存管辦法》《銀行卡收單業務管理辦法》及《支付機構反洗錢和反恐怖融資管理辦法》等,正式建立了第三方支付持牌制度,對支付機構的業務開展、制度建設、監督管理、反洗錢和反恐融資做出了明確規定。但是,當前中國沒有專門規范P2P借貸的法律法規,P2P借貸的業務活動主要受《合同法》、《擔保法》、《民法通則》及最高人民法院相關司法解釋等民事法律的調整;利率則遵循《關于人民法院審理借貸案件的若干意見》的規定,超過央行公布的貸款基準利率四倍部分不受保護。對眾籌融資和金融機構創新型互聯網平臺,也沒有專門的法律法規加以規范。除此之外,互聯網金融已成為洗錢活動的手段。這些都表明:一方面,互聯網金融行業發展速度快,表現為融資速度快、規模大、成本低和門檻低;另一方面,互聯網金融作為一種金融創新,其行業法律、法規不完善和監管機構不明確這兩大特點容易被不法分子利用,在法律的灰色地帶從事違法犯罪活動。
第二,技術風險引起的安全風險涉及到每個人?;ヂ摼W的技術風險顯而易見。計算機病毒可通過互聯網快速擴散與傳染。一旦某個程序被病毒感染,則整臺計算機甚至整個交易互聯網都會受到該病毒的威脅,這可能導致整個金融系統出現系統性風險,客戶個人信息資料乃至財產都有可能被他人通過技術竊取。
第三,政府監管體系尚未確立,導致互聯網金融存在監管不到位和監管不力的情況。是否將互聯網金融納入到傳統的金融監管體系中去?納入傳統金融監管體系后,是否會降低互聯網金融的創新能力?這些都是擺在監管者面前的現實問題。由于法律定位不明,在對互聯網金融的監管中,除第三方支付明確由央行監管外,對融資類和投資理財保險類互聯網金融的監管體系尚未建立。我國互聯網金融的資金規模龐大、消費者眾多和涉及行業領域多,一旦發生危險,其后果不堪設想。因此,必須加強監管,把控風險。
1.總體原則。首先,互聯網監管應體現適當的風險容忍度。互聯網金融作為一種新興的金融模式,需要有一定的試錯空間,過早的、過嚴的監管會抑制金融創新。其次,原則性監管與規則性監管相結合。在原則性監管模式下,監管當局對監管對象以引導為主,關注最終監管目標能否實現,一般不對監管對象做過多過細要求,較少介入或干預具體業務。而在規則性監管模式下,監管當局主要依據成文法規定,對金融企業各項業務內容和程序做出詳細規定,強制每個機構嚴格執行,屬于過程控制式監管。一方面,互聯網金融監管必須在明確監管目標的基礎上,實現“原則”先行。監管原則應充分體現互聯網金融運營模式的特點,給業界提供必要的創新空間,同時指導和約束運營者承擔對消費者的責任。另一方面,要在梳理互聯網金融主要風險點的基礎上,對互聯網金融中風險高發的業態和交易制定監管規則,事先予以規范。原則性監管與規則性監管的結合,有助于在維護互聯網金融的市場活力與做好風險控制之間實現良好平衡,促進其可持續發展。
2.具體措施。首先,“硬”法和“軟”法結合,用硬法守住互聯網監管底線,用軟法促進互聯網金融行業自治?!坝卜ā敝改切w現國家意志、由國家制定或認可、依靠國家強制力保障實施的法律規范,互聯網金融監管需要制定法律、法規為整個行業設計一個科學合理的監管框架。“軟法”是由多元主體經或非經正式的國家立法程序而制定或形成的,并由各制定主體自身所隱含的約束力來保障實施?;ヂ摼W金融的“軟法”監管強調行業自治,主張在監管機構的引導下,督促互聯網金融企業在自身發展過程中形成自己的內部監控規則,這樣才能促進監管和創新的平衡。在互聯網金融領域實現軟法與硬法的有機整合、相互轉換,要做到:第一,基于互聯網金融的不同的領域、不同性質、制度創制與實施的成本等因素的考量而選擇應用硬法機制或軟法機制。第二,弱化實體性軟法而強化程序性軟法規范。第三,對軟法自身而言,也需要以法治的精神規制軟法除了上述增強軟法的可執行性方面,在軟法的制定過程中,應當強調軟法制定的開放性和程序正義以及軟法的及時更新等。其次,注重消費者保護,此處的消費者保護不是簡單地強調保護消費者隱私,而是要求監管者的監管政策和手段應當從保護消費者的角度出發,而一切消費者權益保護的根本出發點,首先是充分、有效、動態的信息披露,使得消費者能夠有進行選擇的信息基礎。而我國目前的互聯網金融監管規范的制定理念恰恰缺乏保護消費者這一意識,這造成許多現實問題。比如,在互聯網金融理財產品火熱發展面前,契約關系的含糊、宣傳中為噱頭而混淆視聽、消費者對各種“形相似、實很遠”的“寶”認識混淆,已顯得極為突出。充分、有效、動態的信息披露,包括兩方面的含義:一是,監管者的監管工作要力求透明,應當及時出具年度工作報告和調查結果“陽光化”,接受消費者的監督;二是,監管者制定具體規范時,應當要求企業信息披露,并且將信息披露的主要內容、披露時間和錯誤披露的責任明確化,力求合理和具備可操作性。最后,適時出臺監管規則,界定互聯網金融業務邊界。目前,監管部門可明確禁止性業務領域及處罰措施,同時對同類型業務采用相同的監管標準實施分類監管。第一,對融資類和投資理財類業務,應要求互聯網金融企業不觸碰非法集資和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的紅線;不設立資金池開展期限錯配、短貸長投的業務;不虛構債權,不長標短拆、大標分拆;不對產品虛假增信、不以企業自身名義向投資人承諾保證本息收益;嚴格監控企業中間賬戶,不應以任何形式接收、歸集投資人資金,也不應擅自動用第三方支付賬戶中管理的投資人資金。第二,對支付類業務,應要求企業建立統一的反洗錢內控制度,通過指標記錄異常交易,并報備央行等監測監管部門。第三,對涉及集資詐騙、非法吸收公眾存款、暴力催收的互聯網金融企業,監管部門應當通過公安機關查詢、凍結涉案財產,配合案件取證,共同維護互聯網金融秩序,防范系統性金融風險,促進互聯網金融的健康、規范發展。
[1]黃震.互聯網金融的軟法之治[J].金融法苑,2014,(1).
[2]黃震.互聯網金融的軟法之治[J].金融法苑,2014,(3).
[3]周學東,李軍.互聯網金融:創新與監管的恰當選擇[J].中國改革,20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