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華玲
摘要:有“鋼琴詩人”之稱的著名作曲家肖邦一生創作了大量極具浪漫主義的優秀鋼琴作品,《夜曲》是肖邦最具有詩意的作品。本文根據肖邦夜曲創作的四個時期,具體分析了肖邦不同時期《夜曲》的創作風格。
關鍵詞:肖邦 《夜曲》 創作情況 創作風格
有“鋼琴詩人”之稱的著名作曲家肖邦一生創作了大量極具浪漫主義的優秀鋼琴作品,其作品繼承發揚了歐洲18世紀以來鋼琴作品的傳統,為歐洲19世紀的浪漫主義音樂增添了不少風采。其中最富有詩意的作品莫過于《夜曲》了,在肖邦創作的每一首夜曲中都具有著幻想的色彩,是情感的充實以及思想的表達。在肖邦一生創作的21首夜曲中,不但有田園風味的抒情小品,也有戲曲與歌唱所結合的“幻想曲”,更有深刻哲理的音樂詩歌。
一、肖邦《夜曲》的創作情況
出身于波蘭的肖邦從小就喜歡音樂,創作出了大量優秀的鋼琴作品,表達著豐富的情感,具有獨特的風格特征,展現出充沛的浪漫氣質,并成為了音樂界的泰斗。在肖邦所創作的鋼琴作品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便是夜曲。
作為肖邦鋼琴作品的精致佳作,夜曲影響了大批的后輩作曲家與鋼琴家。“夜曲”,在英文、意大利語和法語中分別為“NOCTURN”,“NOTTURN”和“NOCTURNE”,它們是從拉J一語Nox演變而來的。在古羅馬時代,夜曲寓意為“夜神”,18世紀逐漸演變為歐洲的一種小型器樂套曲。大多是安靜夜里的情感抒發,給人十分清新的感覺,但音樂形象卻較為單一,音樂語言不夠豐富。直到肖邦開始夜曲的創作,經過外形上的修飾、和聲上的填充,從內容與形式上讓夜曲變得更加豐富,賦予了夜曲新的藝術氣質,表達意義更為廣泛。肖邦所創作的夜曲具有濃厚的民族風格,體現出肖邦的民族意識,表達出他對祖國的熱愛。從1827年到1847年,肖邦一共創造了21首夜曲,按照創作的年代和風格特張,大致分為早期(1830年以前)、中期(1830-1831年)、全盛時期(1832-1845年)及晚期(1845-1847年)。
二、肖邦《夜曲》不同時代的風格特征
(一)1830年以前
1826年,肖邦成為了華沙音樂學院的學生之一,與教師來往密切的肖邦經常與老師們一起去鄉村度假,欣賞自然風光,體會祖國的風土人情,參加鄉村的活動,體會著來自鄉村的熱情與快樂。正是這個階段,肖邦對祖國的熱愛就像種子一樣在肆意的成長,他開始了早期的夜曲創作活動,在最初的夜曲中,肖邦還只是模仿學習菲爾德的創作說法,主具有氣質典雅、情感豐富、形式簡單等特點。例如,作于1827年的,Op.72No.l《e小調夜曲》,主要以單旋律、音程、和弦等和聲手段作為高聲部的主旋律,其他的聲部作為伴奏,以三連音的單音作為左手伴奏。作品Op.9作于1830年,有三個樂曲組成:No.1O《降b小調夜曲》,No.2《降E大調夜曲》,No.3《OB大調夜曲》。在這三首《夜曲》中,左手使用了分解和弦或轉位和弦,右手除了加入音程、和弦豐富聲部外,還運用七連音、十一連音、十四連音等經過音,拓展了曲調的發展空間。簡單悠揚的旋律與基本的和聲組合搭配,表達出的是簡單溫暖的詩意,就如同清晨露水一般晶瑩剔透,讓我們聽眾置身于波蘭那時的夜景里,聽著蟲鳴鳥叫而沉醉,更是表達出肖邦自己在年輕時候無憂無慮、悠然自得的心境。處于壯年的肖邦,有著青年的熱情,有著對未來的向往,但家鄉平和的環境、優美的風景,給肖邦帶來的平靜、淳樸的情感體驗,這種體驗給肖邦帶來創作的靈感,影響著肖邦的一生。
(二)1830-1831年
1829年,波蘭民族運動走向高潮,剛剛畢業的肖邦被國家人民積極反對外來奴役、爭取自由獨立的民族斗爭所影響,他的民族情感與愛國熱情也由此激發。1830年,肖邦離開波蘭出國深造,離開了可愛的祖國波蘭,并再也沒有回來過。肖邦來到維也納之后,一直關注祖國的戰斗情況,并幾度想要返回波蘭參加戰斗,最終沒有回到祖國的肖邦只能通過音樂來抒發自己內心或是歉疚、或是無奈的情感,創作風格也開始有所變化。例如,在1830年創作的Op.15之2《升F大調夜曲》,采用的三部曲式,在本曲中肖邦采用獨特的旋法,采用了許多裝飾性的變化音,讓本是平靜的主題逐漸變得激動;在中間部分,采用的五聯音型作為伴奏,用二度音程維特張的主旋律在狹窄空間內運動,營造出了焦躁不安的情緒;最后,樂曲回到了最開始的平靜情緒,但卻像是意猶未盡,有著很多沒有說完的話一般。
肖邦在這個時期的作品中,已經開始有著戲劇性與抒情性的對比,一首曲子中既有平靜恬淡的愛國之情,又有激動憤懣的想要投入到國家戰斗之中的熱情,更有對外國奴役者歌憤恨,但主旋律大多是悠揚的,久榮靜夜里遠處飄來歌聲的感覺,表達出自己對祖國的思念與懷念。
(三)1832-1845年
1832年,肖邦來到了巴黎,并定居于此。優秀的肖邦很快在巴黎收獲了名氣,贏得了人們的喜愛與尊重,并逐漸過上了優越的生活。三年之后,肖邦結識了波蘭貴族的瑪利亞,并墜入愛河,但他的求婚遭到了瑪利亞父親殘忍的拒絕。從1832-1835年,肖邦只創作了兩首樂曲,抒發出了他對上流社會的反感、愛情美好的快樂,以及對現實生活的滿足,就如同在訴說他對命運的糾結與傷感。例如作于1835年的Op.27No. 2《降D大調夜曲》,用跨度分解較大的和弦來表現節奏,右手旋律開始是下行的單聲部,第二主題就運用的六度音程與平行三度,各種音型的變化以及裝飾音的配合營造出了一種憂郁幻想的感覺,讓人覺得該曲感情十分豐富并值得深思。
之后,肖邦已經決定定居巴黎,并結識很多優秀的音樂朋友,如舒曼、門德爾松等,他們常常在自己的演奏室,演奏著各種音樂佳作,互相欣賞。此時肖邦創作了Op.37之2《G大調夜曲》,從A段平行三度開始,并會出現其他音程來表達主體旋律,B段采用的是將多聲部和弦主體藏在高聲部中,左手并配以簡單的和聲織體和副調。該曲展現出神秘色彩,表達出肖邦內心的煩悶,以及對感情的期待和對未來的未知。
這一階段,是肖邦人生最精彩多變的時期,作者的創作手法更加醇熟,更加善于抒發自己的情感。肖邦不再是年輕時候那個無憂少年,也不再是滿腔熱血,覺得自己不再質樸并有著對人生的困惑。這些情感交錯在他的夜曲之中,或許他也不過是想在夜里有一份清醒吧!
(四)1845-1846年
1845年,肖邦與喬治·桑感情開始破裂,身邊的摯友也相繼去世,自己的身體也大不如從前,肖邦此時創作的最后兩首夜曲回歸到質樸平靜的旋律,但卻帶著幾分憂傷。在最后一部夜曲Op.62NO.2《E大調夜曲》中,雙手交替的旋律作為開始,中斷有著豐富的和聲和較快的節奏變化,尾聲重復使用了中段的素材,表達出肖邦對自己人生的反思,就如同在總結一般。
后期的肖邦,更注重夜曲創作中的左手旋律,表達出自己晚年對人生更為深刻的思考。
參考文獻:
[1][波蘭]雷吉娜·斯門江卡.如何演奏肖邦[M].梁全炳,姚曼華譯.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2003.
[2]童道錦,孫明珠.外國鋼琴作品的分析與演奏[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