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敏
摘要:近幾年來,作為我國五大劇種之一的黃梅戲,獲得了長足的發展,整個黃梅戲演出市場呈現出一派欣欣向榮之景。黃梅戲的演出市場體系日趨完善化,演出形式呈現多樣化,傳播渠道漸趨多元化。其發展雖然迅速,卻依舊弱小,同時還面臨著重重困境:創作人才匱乏、專業團隊有待整合、優秀劇目不足、行業法規有待健全等問題。為了更好地促進黃梅戲演出市場的發展,需要加強人才培養,促進黃梅戲隊伍完善化,建立劇目機制,促進黃梅戲作品優質話,制定法律法規,規范黃梅戲市場發展。
關鍵詞:黃梅戲 起源說 傳播困境
一、黃梅戲起源及現狀
(一) 黃梅戲概述
黃梅戲鮮明的地域風格和民族文化特征成為了中國五大劇種一席。它在中國眾多地方戲曲中算是一個出現比較晚的劇種。早期的黃梅戲表演它可以分為鄉村的“草臺”表演和城市的“劇場”表演兩個階段。與表演場所的改變相應,黃梅戲的表演內容主要取材于真實生活本色表演。
(二)黃梅戲起源地“五大版本”之爭
黃梅戲現在雖然是我國五大劇種之一,但它的起源問題至今仍有爭議,有起源于湖北黃梅之說,起源于安徽懷寧之說,起源于安徽安慶之說,還有起源于安徽桐城的羅嶺之說……經過初步的探究,筆者認為黃梅戲起源于湖北黃梅,發展成熟于安慶,因羅嶺的嚴鳳英而風靡全國,黃梅戲之于黃梅采茶調的關系,就如同江河與其源流的關系,黃梅采茶調就是黃梅戲的源頭。因此有三個起源說:1.湖北黃梅說;2.安徽桐城說;3.三省分說論。
(三)黃梅戲起源論爭緣由探究
黃梅戲的起源地之所以引起紛爭,有著其重要的歷史、文化和經濟原因。究其根源,筆者認為主要有以下幾個緣由:
1.搶奪“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需要。舉例來說湖北省黃岡市和黃梅縣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按照省委主要領導的要求,千方百計下了很多功夫力求實現“把黃梅戲請回娘家”的目標。為此湖北省黃梅戲劇院建在黃岡,黃岡十個縣市都辦起了黃梅戲劇團。
2.“文化搭臺,經濟唱戲”的需要?,F今社會許多地方借助宣傳文化的方式來增強本地區的知名度,以帶動其旅游業的發展。本質目的還是為了發展起當地的經濟。
3.地緣政治競爭的需要。中國各個省市之間的競爭不僅僅體現在它的經濟發展如何,還包含其文化因素、政務廉潔等因素,所以爭奪黃梅戲的起源也是包含著政治競爭的成分。
二、黃梅戲的發展現狀
(一)黃梅戲演出市場體系漸趨完善化
據 1981 年上半年統計,全國( 除臺灣省 )縣以上黃梅戲劇團共有50個,其中: 安徽省就占了36個,因此安徽省絕對是黃梅戲發展領頭區域。時過境遷,如今安慶黃梅戲正規劇團數量雖然減少,但與之相關的藝術機構如雨后春筍般成長起來,黃梅戲演出市場體系逐步健全完善。雖然專業劇團數量減少,但研究所、博物館、戲劇創作室的建立使得整個黃梅戲演出市場呈現繁榮景象。
(二)演出形式多元化
近年來,黃梅戲演出在順應時代潮流,積極做了許多新的創新化的表演形式。一方面堅持傳統的劇院演出,另一方面民間搭臺的演出形式也保留下來。在人流如織的街頭,在茶館書社,人民群眾在哪,就把黃梅戲送到哪的宗旨。黃梅戲的演唱形式多樣化起來。
(三)傳播渠道多樣化
黃梅戲的傳播渠道從早期的小戲團面對面的表演形式,走向今天這樣一個資訊發達,各種傳播渠道興旺的現狀下。黃梅戲的傳播渠道呈現了多樣化。這些全新傳播渠道的出現,能夠讓黃梅戲愛好者隨時隨地,足不出戶即可欣賞到精彩的黃梅戲演出。
三、黃梅戲演出市場的困境
2006年黃梅戲被列為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其發展已從早期的自唱自樂的民間歌曲形式發展成為獨立的全國性劇種。從表面上看風光無限,但它的發展還是存在著一些隱藏性的問題。
(一)創作人才匱乏,專業團隊有待整合
首先,從事黃梅戲傳統音樂演奏的人員中,演奏員的缺失是一個比較明顯的現象,從事打擊樂的演奏員青黃不接。其次,黃梅戲也是典型的戲曲藝術。一個好的劇本,還要有好的編劇、導演、舞臺美術等等專門人才的合作。但是近幾年來,黃梅戲面臨著最大的問題就是導演、舞美等人才的嚴重缺失。
(二)資金投入不夠,政府支持有待加強
一般而言,市級以下政府部門對文化的投入力度都比較小,尤其對一些文化遺產的重視程度不夠,只片面的追求經濟的曇花一現,而忽視了文化的可持續性發展。黃梅戲作為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其發展不僅對于當地政府的建樹有著不可磨滅的影響,而且對于提高人民的文化素質也是有百利而無一害的?,F在的政府已經陷入一個怪圈,畸重畸輕的現象普遍發生,黃梅戲演員的薪酬待遇偏低一直是沒有解決的難題。
(三)演出票價過高,行業法規需完善
票價過高、行業無規是當今演出市場的通病。當前我國演出業法規很不健全,只有國務院頒布的相關演出行業法規雖然出臺,但執行起來近似于無規。由于舞臺演出是一種藝術欣賞,其演出質量的好壞很難衡量,因為演出質量的問題而退票或者得到相應補償在當今是無法規范的去進行的。因此,門票價格,行業法規急需完善。
四、黃梅戲的發展前景
(一)加強人才培養,促進黃梅戲隊伍完善化
加強黃梅戲藝術人才的培養,首先是演員的培養,另外還要著重培養編劇、導演、舞美、燈光、服裝等相關人才,提高創作團隊的整體實力,形成一個優秀而穩定的團隊。另外,通過各種戲曲比賽,推新人的活動,發現一些好的黃梅戲好苗子,加以重視和培養。以應對演出團隊中經常出現的青黃不接的現象。
(二)加大資金投入,促進黃梅戲科學化
資金充足,黃梅戲從事者才能更專心的致力于黃梅戲的創作,有了政府的支持,黃梅戲的表演場所才能更好的建立。政府應該每年為黃梅戲以至于更多的傳統民間戲曲設立專項資金、基金。這樣才能保證黃梅戲能在一個健康、安全的條件下穩健的發展。
(三)加強法制建設,促進黃梅戲行業規范化
就目前情勢來看,我國與知識產權相關的政策比較多,如《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反不正當競爭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 》等,但具體到演出業的法律法規還有待健全。
五、結語
黃梅戲作為一個發展歷史悠久的戲種,其發展不僅對于其自身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對于我國歷史文化沉淀也是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關注黃梅戲的前世今生,不僅僅是尊重文化歷史,也是人們洗滌心靈,還心靈一片凈土的重要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