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洪遠
摘要:普契尼的歌劇以他那膾炙人口的旋律,充滿人文關懷色彩的戲劇直覺思維,深深感動著數以億計的各種文化背景的歌劇愛好者。但誠如臺灣著名音樂學家羅基敏所說:“普契尼的歌劇受歡迎程度和音樂學術界對普契尼歌劇的研究卻成反比。因此,有關普契尼的著作雖多,謬誤卻也不少。”①奠定了普契尼在歌劇史上地位的歌劇《LA BOHEME》中文譯名有多個版本的現象是這一問題的現實寫照。
關鍵詞:歌劇 波西米亞 價值觀 精神
《LA BOHEME》的中文譯名最常見并被認可的譯法有《藝術家的生涯》、《繡花女》和《波西米亞人》。一部歌劇能有三個譯名首先說明了此歌劇具有豐富的多元文化內涵,這也是歌劇之所以歷久彌新并成為世界文化一環的重要原因。同時,多個譯名的現象也反映出了我們對此歌劇還存有認識和理解上的偏差。
歌劇《LA BOHEME》的中文譯名多譯為《藝術家的生涯》,而“LA BOHEME”在意大利語中是對一類人群明確的指稱——“波西米亞人”。那么“藝術家”的使命能否真正承載起“波西米亞人”的精神呢?本文想從對“波西米亞人”與“藝術家”之間的內在聯系與區別的探討中,加深對普契尼歌劇的認識,更清晰地把握其歌劇內涵,從而幫助我們更準確地表達其作品的內在精神和風格。
從翻譯的第一要義在于達意和在于形式上盡量對應這一翻譯的原則來看,國內的音樂學者把《LA BOHEME》翻譯成《藝術家的生涯》也有合理成分,因為此劇的主人公多為藝術家——詩人魯道夫、畫家馬切洛、音樂家蕭納、哲學家科林,以及繡花女咪咪和能歌善舞的女店員穆塞塔。歌劇《LA BOHEME》就是以他們的生活點滴為背景,其中穿插了魯道夫和咪咪,馬切洛和穆塞塔的愛情故事來進行戲劇演繹的。所以從劇中人物的社會角色以及劇情的發展變化來看,翻譯為“藝術家的生涯”有達意的合理成分,畢竟在這六位主人公中有一半人的社會角色是藝術家(詩人魯道夫、畫家馬切洛、音樂家蕭納)。但也正是這個看起來最充分的依據卻掩蓋了一個更重大的問題——雖然“藝術家”和“波西米亞人”有某種天然上的聯系,卻是兩個具有完全不同人文內涵的稱謂。當我們把波西米亞人劃入藝術家的行列時,我們混淆的不僅是他們身份上的差異,更抹殺了“波西米亞人”身上所承載的特殊文化意義和精神特質。
為了能更好地理解波西米亞人與藝術家之間的聯系與區別,我們首先從歌劇的腳本說起。
《LA BOHEME》的歌劇腳本取材于十九世紀法國作家亨利繆爾格(HERI MURGER)的小說《波西米亞生活場景》(法語原文《SCENS DE LA VIE DE BOHEME》),劇本作者:朱佩賽·賈科沙、魯伊吉伊利卡。)繆爾格在小說《波西米亞生活場景》中向我們展示了一個由藝術家、社會反抗者和激進分子組成的世界:他們拒絕資產階級舒適的生活,而選擇了貧窮,他們堅信任何真實的經驗都需要承受苦難;他們崇尚自由、工作和快樂,避開傳統社會的腐敗和腐朽的價值觀。根據《羅貝爾法漢詞典》的解釋:“SCENES”有舞臺、布景;戲劇中的場面和場次等意思;② “VIE”意指生命、生存、生活,生活內容、生活手段、生活方式,生命從生到死的整個生命現象;③ BOHEME為形容詞,放蕩不羈的,生活放縱的。此作品的英文譯名為《THE BOHEMIANS OF THE LATIN QUARTER》(《拉丁區的波西米亞人》),而普契尼的歌劇直接采用“LA BOHEME”作為劇名,去除了劇名中的時間和地點因素,直接把波西米亞人這一獨特的社會群體凸顯出來。因為在十九世紀末,即普契尼創作《LA BOHEME》時,“波西米亞人”這一稱謂已有了新的完整的內涵和清晰的界定,即指“過著非傳統生活方式的藝術家和作家群體”,其精神寫照為反抗主流社會的價值觀,反抗日益商業化和庸俗化的資產階級品味。
波西米亞人本意是用來指稱以前波希米亞王國的居民,這個王國目前位于捷克共和國境內。這個名字是源自于居住在這里的凱爾特部落的拉丁名詞Boii。今天,對于說捷克語的人來說,Bohemian這個字常常是Czech這個字的同義字,只不過它使用的時機比較是在古老風格或和詩有關的脈絡下。這也是為何他們會說自己是捷克人而非波希米亞人的原因。另外一個造成Bohemian這個字跳脫了日常用法的原因,是因為Czech這個字在1919年-1938年以及1945年-1993年受到官方的推廣,這是為了形塑一個統一的“捷克斯洛伐克”。“捷克斯洛伐克”是將波希米亞、摩拉維亞、西里西亞與斯洛伐克合并之后所創造出來的概念。④
現在,我們需要對藝術家這個概念做一個定義,即使對藝術家的定義就像對藝術的定義一樣困難。因為,如果不能對藝術家這個稱謂做出合理的定義,我們也就無從談起波西米亞人和藝術家在內涵和外延上的區別及聯系。“藝術家是這樣一種人:他們對于自己身處其中的社會所關注的東西——或稱那個社會的價值——是特別敏感的;他們創作的第一要義是展示(那個社會)的價值,在創作的方法上是感覺先行。”
在這里我們要很好地區分藝術家和其他人文學家之間的差異。藝術家以外的人文學家雖然也在闡釋和描述社會價值——理清價值間的因果關系,進一步來說,他們可能會對這些價值進行優劣判斷,但他們使用的是分析的方法,而非藝術的展示,在創作方法上是思考先行。藝術家包括的人群有:文學家、畫家、音樂家、舞蹈家、雕塑家、戲劇家、電影學家等,隨著社會的發展肯定還會有新的藝術門類的從業者加入到藝術家的行列。
基于上面對波西米亞人和藝術家概念的定義,我們可以發現:波西米亞人雖然包含有藝術家,而且藝術家也確實是波西米亞人群的主要組成部分。但是,波西米亞人群中畢竟還有其他人文學者,比如:文藝評論家、哲學家、戲劇理論家等。而且波西米亞人群中的藝術家是有著比通常意義上的藝術家更獨特人文含義的群體,即他們“非傳統的生活方式和對主流文化與價值觀的反叛精神”。從這一觀點上來說,其實只有極少數的藝術家可以被稱為波西米亞人。正如葉瀅所說:“精神上的波西米亞人,永遠只是一個時代的極少數。”
因此,雖然該劇現在一般翻譯成“藝術家的生涯”,但是它顯然沒有傳達出原文La bohème(波希米亞)這個字本身在西文中的引申義,雖然這表面上看基本達意并富于文學的美感,卻嚴重混淆了藝術家和波西米亞人的區別,更忽略了波西米亞人這一極具時代感和人文含義稱謂的意義。翻譯為《繡花女》顯然更不合適,因為這部戲的主角不能說是咪咪,盡管她很重要,但充其量和魯道夫是打成平手的。在《La bohème》的劇名翻譯翻譯問題上,譯為《波西米亞人》看似直白卻是最能體現本劇精神核質的翻譯方式。
注釋:
①羅基敏:《普契尼的圖蘭朵》,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②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羅貝爾法漢詞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
③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羅貝爾法漢詞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
④維基百科有關波西米亞人的詞條。
參考文獻:
[1][法]亨利·繆爾熱.波西米亞人:巴黎拉丁區文人生活場景[M].孫書姿譯.北京:華夏出版社,2003.
[2]羅基敏.普契尼的圖蘭朵[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3]向琳.波西米亞:獨立知識分子與公共空間[J].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03).
[4]向琳.波西米亞:被掩蓋的現代主義[J].四川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06).
[5]張凝.論《饑餓》中波西米亞文人形象[J].內蒙古民族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05).
[6]趙鵬芳,王夏雯.安徒生作品中的流浪意識與波西米亞精神[J].閩江學院學報,2013,(03).
[7]向琳.波西米亞:獨立知識分子與公共空間[J].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03).
[8]嚴歌苓.波西米亞樓[J].視野,2012,(04).
[9]向琳.波西米亞:被掩蓋的現代主義[J].四川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06).
[10]王莉.波西米亞式青春、自由和愛情——米蕾《回憶》解析[J].湖北工業大學學報,2011,(06).
[11]鄒小燕.繆爾熱的波西米亞人及其矛盾性——基于繆爾熱《波西米亞人的生活情景》[J].大眾文藝,2014,(06).
[12]張凝.論《饑餓》中波西米亞文人形象[J].內蒙古民族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05).
[13]趙鵬芳,王夏雯.安徒生作品中的流浪意識與波西米亞精神[J].閩江學院學報,201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