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恒
摘要:《溟山》是王中山采用湘西地方音樂素材進行創作的,描述了一座大山四季之中種種多彩的變化。本曲的創作風格突破傳統,采用定弦調式譜成的現代古箏作品,通過轉調、節奏的豐富變化來拓展樂曲的表現力,在演奏技法上有新的突破,尤其是在樂曲中段左手快速彈奏技術得到淋漓盡致的發揮,運用擦弦、拍板、左右手快速指序等一些較為前衛的創作手法,是以往傳統箏曲所無法比擬的。本文通過查找資料借鑒前人的經驗以及通過自己彈奏時對曲子風格,演奏技法的理解,希望能夠更好地把握這首樂曲的樂思、意境及音樂處理方式,并希望能夠深入了解這首樂曲的內在價值。
關鍵詞:溟山 定弦調式 轉調 演奏技法
一、樂曲介紹
樂曲《溟山》突破了傳統古箏曲的創作風格,并且在演奏技法上一改以往單一的右手演奏形式及左手的“以韻補聲”的傳統,靈活巧妙地將湘西民族文化特色與技巧融合到一起,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
著名演奏家、作曲家王中山把握住湘西地方音樂文化要素,從自然界中篩選出特定的聲音材料,通過不同的音樂層次,酣暢淋漓地將大山中四季的變化從容、含蓄地表現出來,同時也暗示出人生的“四季”變化,酸甜苦辣,多樣性的文化背景使得作曲者在演奏技巧及曲意上構思巧妙、新穎,突破了傳統古箏曲在定弦,節奏音型,左右手演奏技法的束縛,大膽創新,運用細膩的轉調處理,以及很多新穎的指法來豐富曲子的意境,處處體現出作曲家內在情感。
二、樂曲風格特點
在以往的箏曲中,轉調常常是通過移箏碼來完成,但是此曲幾次轉調都沒有移動箏碼,而是通過樂曲一開始的定弦中的變化音,為后來的轉調埋下了伏筆,使得每個調音之間的音程關系相同。
《溟山》整首樂曲調式以b小調為主,在華彩以及快板中段部分出現了以降B大調和B大調為主的轉調。兩次轉調中,既有對前面調性的偏離,也有對主調的回歸,轉調所產生的音程變化,形成了新的音樂色彩,使得旋律色彩更加豐富,音樂基調上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
第一次轉調在樂曲的華彩樂段,是從b小調轉到降B大調。降B大調中降la與sol之間形成的小二度關系正好與轉調前b小調中升re與mi形成的小二度音程關系對應;并且降B大調中降re與do之間的小二度關系也與轉調前升sol與la形成的小二度關系相對應。
華彩樂段位于樂曲第一次主題出現之后,與之前音樂所描述的黎明前大山的神秘所不同的是,作曲者巧妙地使用B大調來表現那種空曠又靜謐的感覺,使得情緒上有鮮明的對比,起到了一個很好的過渡作用,同時又很巧妙地避開了高音區的使用,解決了高音大三度和小二度的矛盾,使得華彩樂段猶為自然。
第二次轉調是在快板的中段。與之前的轉調有所不同的是,B大調完全打破了五聲音階排列的規則,加入了fa和si,從聽覺上給人一種全新的感覺,在原本以十六分音符為主要節奏型的急促的快板之中帶來一種流動的感覺,使緊張急促的快板中節奏快慢銜接得自然融洽,豐富了旋律的流暢性,使得主題得到發展和強化,帶來很強的畫面感,更深刻形象地描繪出湘西人民面對生活積極向上的態度,以及獨特的文化風情。
三、樂曲演奏技法
樂曲《溟山》運用了多種新穎技法勾勒出一副鮮活的畫面,將演奏技法,樂曲意境,創作風格有機地結合到一起。
(一)擦弦
擦弦出現在全曲的開頭,擦弦即是通過右手義甲劃過琴弦,發出“呲呲”聲,作者選擇了四組低沉、沉寂的音組作為樂曲引子的開端,運用擦弦來演繹這四組渾厚的低音不僅僅表現出黎明前幽幽的山谷,同時也讓人聯想到靜謐的大山那巍峨的形態,力度上演奏者采用一強一弱的對比處理,仿佛置聽者于山中,回音繚繞,加強了山谷間空寂,寂靜之感同時又不失內在的力度,是力與意境的巧妙結合。
(二)拍板
繼華彩樂段之后,曲作者采用使用右手拍擊琴弦以及琴板的技法將四季由春過渡至夏季,以強大的聽覺沖擊力拉開序幕。拍板是用手掌以及義甲在低音區交替拍擊琴弦和琴板,使得聽覺上不單一,給人帶來一種強烈的舞蹈感,增強了音樂的節奏感和層次感。拍板這一新的演奏技法突破了傳統古箏曲中只用手指彈奏的傳統,給人一種生動的畫面感,增加了情緒的張力和音樂的表現力。
(三)左右手快速指序
本曲快板中的一段左右手交替的快速指序無疑是全曲難度最大也是最有亮點、最出彩的地方。在右手的四個手指中,無名指在快速指序沒有出現之前,大多是在彈奏琶音時才能得到運用,在本曲中無名指得到了充分地運用,使得四指之間發展均衡。左手在傳統的曲目中主要負責“吟、揉、滑、顫”,以“以韻補聲”來彌補左右手演奏技法上的差異。在本曲快板處,不僅右手使用快速指序充分地展現了技巧,左手也同樣與右手不分上下,左手以十六分音符為固定音型作為織體,右手在高音區使用長搖的演奏形式,具有連續性和歌唱性的特點,仿佛給聽者描繪出了一幅連綿不絕的大山的畫面,意境縹緲,夢幻,樂思連貫。右手連續的演奏與左手顆粒性的演奏形式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給人聽覺上煥然一新的感覺。
四、結語
作曲家王中山先生懷著對古箏事業的無限追求和熱愛,創作了一首旋律灑脫,樂思連貫,意境縹緲,具有幻想性的現代作品《溟山》,獨特的音樂風格與新穎的演奏技法為演奏者增添了無限的想象及表演空間。作曲家大膽地將湘西民族音樂元素與現代創作手段結合到一起,使作品賦有獨立的音樂風格,新穎的古箏語匯:變化更迭的節奏、虛幻的旋律和剛烈的華彩、鮮明的力度對比、細膩的轉調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