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濱妃
摘要:自有了調性的幾百年來,調性一直處于發展演變的過程中。要正確認識它,最好的方法莫過于對有關的歷史時期作一次簡要的回顧。從開始建立調性、豐富調性、到朦朧調性、淡化調性,最后瓦解調性,對這段歷史過程作一個概括的說明是很有必要的。
關鍵詞:調性 和弦 調性體系 調性的方式 調性的發展
西方的多聲音樂長達了三百多年,從古希臘古羅馬時期的單聲音樂,到中世紀出現最早的復調形式奧爾加農,教會調式占據著主導地位,到了十六世紀末,在羅馬樂派帕里斯特里那與他同時代的作曲家那里,教會調式到了登峰造極之地。在沒有出現奧爾加農以前,所有的音樂都是單聲部的,不會隨著人多而增加聲部,人們從沒有音與音的共鳴。在中世紀時期,“格里高利圣詠”常用的八種調式中,雖然每個調式都有自己的“中心音”,但音樂理論中并沒有調性的概念。十七世紀,大小調式應運而生,才宣告了教會調式的終結。大小調的調性體系從文藝復興時期開始,直到巴洛克時期才趨于成熟,經過了一段漫長的發展過程。調性歷時了三百多年的時間,從開始建立調性、豐富調性、到朦朧調性、淡化調性,最后瓦解調性,對這段歷史過程作一個概括的說明是很有必要的。
一、調性的確立—巴洛克時期
1722年,拉莫發表了《和聲學教程》,科學地歸納了大小調體系理論,迎來了一個全新的音樂時代。屬七和弦的運用,徹底地破壞了中古調式的和聲,大小調式正式確立起來。巴赫的《平均律鋼琴曲集》有力地推動了大小調體系的功能和聲,標志著大小調體系的最終成熟。這個時期作曲家的調性思維是比較簡單的,調性概念主要以和弦建立在一個對調性中心的趨向性上,“V—I”是表達調性的唯一手段;調性思維表現得單純,和弦結構以三和弦為主,常使用主、下屬和屬和弦,它們是最重要的調性組織者;偶爾使用離調的手法,終止四六和弦作為鞏固終止式的素材開始運用。這些樸素的調性手段,為后來古典主義時期嚴謹的調性音樂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二、古典時期——調性豐富的鼎盛階段
調性統治了古典時期的音樂,古典調性的嚴謹性開創了西方音樂史上“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局面。古典調性是基于物理的泛音現象,以一個主音為中心,所有其它音都傾向主音而建立起來的調性,從縱橫兩方面實現對主音的確認或肯定,主音成了作品的重要支柱。古典調性依靠什么方式建立?T—D—T模式,這里主功能(T)是唯一穩定的,由于D是T的第二號泛音,形成了“不穩定—穩定”的解決過程,音樂被T和D的正格功能關系統治著,成為和聲語言最牢固的支柱,“五度循環”更是成了古典音樂調性統治的象征。自古以來,沒有哪個時代比古典時期更注重調性的鞏固,作曲家表達調性的手段主要表現對終止式的建立上,而所有的和聲進行都是以主和弦為中心,不斷離開又返回,作品的調性就是依靠這種循環而建立起來的。“V—I”是古典時期構建調性的共性條件,是奠定調性大廈的基石。
三、浪漫主義時期——調性淡化的發展階段
音樂進入到浪漫主義時期,音樂擴大了和聲的使用范圍,離古典主義越來越遠,加大了作品的表現力,使音樂風格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然而,音樂的宗旨未變,功能和聲的體系未變,以三度疊置的和弦結構與調性和聲為基礎的原則,直至浪漫主義后期仍然繼續保持著。浪漫時期的作曲家仍在以“D-T”為建立調性手段的基礎上向前發展著,在調性思維的框架之內,對和聲發展做出突出貢獻的當屬浪漫主義作曲家逐漸削弱主音,在沒有破壞古典調性支柱的情況下,越來越多地使用除主、屬、下屬音之外的副三和弦,同主音大小調式的交替,作品中使用各種變化音和附加音,大量增加沒有準備的和不予解決的不協和和弦,以及七和弦、九和弦、十一和弦、十三和弦的使用,副三和弦的各種離調,非功能化的和聲進行,特別是半音模進、轉調模進,以及各種意外進行,副屬和弦的不解決等等,把調性擴張一次次推向新的高度。當功能和聲用盡時,物極必反,作曲家只有反道而行,開始淡化、朦朧調性。
四、后期浪漫派的調性發展——調性瓦解階段
浪漫主義后期,許多的作曲家對打破“D—T”構建調性的欲望顯得愈加強烈,使用的和聲的方式也愈加大膽,甚至達到了不顧及調性的存在和調性因素可能被湮沒的程度。這種調性擴張的規模和幅度更加令人瞠目結舌。在西方音樂發展的歷史中,每個時代的和聲原則都可以說是一部憲法,每跨進一步都是經過深思熟慮,十分慎重的。瓦格納在繼承前人的基礎上,把傳統的和聲技法推至空前未有的高峰,他的《特里斯坦與伊索爾德》,是調性擴張為標志的和聲復雜化的典型成果,也是調性走最后一步棋子的歸宿。“主屬”軸一直都是調性運動的陳述方式,然而在這部作品中,瓦格納抽掉了音樂中最能代表調性的主和弦,讓屬七和弦單獨存在,作為一種調性標志。這種陳述方式呈現了前所未有的面貌;這種革新加速了調性瓦解的步伐;這種調性方式更將瓦格納載入了歷史的史冊。結果是德彪西、斯特拉文斯基、勛伯格這些大師們都不可避免地要尋求新的音樂道路,走向了旋律調性、無調性的嶄新時期。
五、結語
作曲家歷來都十分重視調性的發展、變化,把它作為音樂發展的動力、色彩變化對比的手段,探索出獨特的音樂。調性的歷史和任何事物一樣,都是由初級階段向著高級階段發展。縱觀本文從巴洛克時期開始確定調性,到瓦格納走向調性邊緣的路程,西方音樂的作曲史可以說是一部以調性為主線的發展史。調性是多聲部音樂發展的必然,建立調性的方式方法從巴赫到瓦格納,都離不開“V—I”,強調主音,利用屬七和弦解決到主和弦確定調性,因此調性發展史同樣可以說是一部以“屬—主”為軸心的發展史。作曲家們在調性領域里的探索,成就了瓦格納,他徹底顛覆了從巴洛克時期以來的調性思維,成為了調性音樂的真正瓦解者。
參考文獻:
[1]汪高原.論調式與調性的教學——西方音樂的調式與調性發展及思考[D].重慶:西南師范大學,2002.
[2]吳式楷.和聲藝術發展史[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4.
[3]桑桐.半音化的歷史演進[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