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夏
摘要:器樂作品作為創作者和演奏者思想意識藝術化的形式,需要演奏者以有規律性的速度控制。研究認為,在意識與演奏速度的同步變化中,挖掘與提升突出作品主題、展現情感意象空間、提升生活內涵與隱寓哲理等藝術表現力,把韻律、旋律、節奏都融入不同情感的起承轉合,使有意識的速度變化既作為音樂表現的路徑,也作為其特征之一,豐富器樂作品的內容與形式。
關鍵詞:器樂作品 意識速度 音樂表現特征
音樂是人類情感表現與交流的重要形式之一。它是由很多因素所構成,如拍子、節奏、速度、旋律、調式等。其中速度的概念早在2500多年前的古希臘時期,埃利亞學派的哲學家、數學家芝諾(Zeno,公元前490年-公元前425年)就已經涉及到速度的概念了。音樂速度指音樂進行時的快慢程度,在音樂曲譜上有兩種表現形式。一種是用我國文字表示為:“快速”、“中速”、“慢速”等;另一種是用意大利文音樂術語表示為:Andante(慢板)、Auegro(快板)、Presto(急板)等。正如法國著名樂隊指揮查理·蒙士在《我是個指揮家》一書中寫道:“急板顯然不是行板,不是柔板,也不是快板。每一部作品都有它內在的速度,它是和這部作品血肉相連的,正像樹枝和樹干一樣。”
器樂作品是一種由作曲者和演奏者以各種樂器為基本載體,在前者首創和后者“在音樂作品基礎上二度創作” 的音樂作品,并在“借用聯覺、聯想活動將抽象的音樂轉化為具象音樂活動”。創作者和演奏者在決定的速度變化時,也把器樂作品的共性音樂表現特征,如節奏、曲調、和聲、力度、速度、調式、曲式與織體等,打上演奏者個性特征,以異彩紛呈的作品為聽眾呈現。因此,在音樂作品中,音樂的速度和音樂作品所要表現的內容和情感是不可分割的整體。
一、器樂作品中有意識的速度變化類型
在器樂音樂作品中,速度的變化是無處不在的,器樂作品作為音樂思想意識的行為具象,會因各個層次的創作者意識的變化發生實際速度的變化。有意識的速度變化除了作曲者本身外,演奏和演唱者或是指揮家的二度創作也對作品起到了及其重要的影響。
(一)情感控制速度
器樂作品是“人類情感張力的深層內驅力”對“演奏技法與藝術表現的審美追求”的藝術轉化,在各個層次的創作與表演實踐中會受到原型思想意識的制約與引導。在器樂作品的創作和表演實踐中,能控制速度的情感有兩種:其一,積累性情感。主要起源于各層次作者的人生閱歷、學識與情感經歷,通過器樂作品實現了情感的厚積薄發,尤其把自己較為難忘或刻骨的情感變化經過,以器樂作品旋律的速度變化抒發出來。其二,突發性狀況引發的暫時性情感變化。即各個層次的作者在突遇重大人生變化的情況下,對他們造成的情感應急性刺激,為他們的創作催生了靈感,讓他們在個人情感的控制中實現“一彈一十有八拍”有節律性的速度變化,把“兒女情長”和“志存高遠”融合起來。
(二)樂思影響速度
在器樂作品中,所謂樂思就是以某個重音為核心的曲調的音高關系、節奏與和聲方面都具有鮮明特點的音組。樂思在器樂作品中,影響速度的方式有兩種:第一,原樂思認識決定器樂作品的整體速度。即在不對原創作品改變的情況下,原來的樂思決定著作品的速度,尤其是在二次創作的演奏者與指揮者等,他們會在尊重原作品的基礎上有意識地克制自己的情感實現對速度的控制,以最大化地體現原作品的音樂表現力。第二,樂思再創作改變器樂作品的原速度。即在原作品的基礎上,演奏者或指揮者在作品整體上對樂思做出新的創作或樂思整合,出現了新的樂思變化,由此導致了新的意識決定的新速度變化,達到“妙指徵幽契”的境界。
二、器樂作品中有意識速度變化的音樂表現特征
器樂作品音樂表現隨著其主題、演奏者、指揮者以及不同層次創作者的心境變化而有不同的側重呈現,追求每次的演奏都是一次“新聲含盡古今情”再創作。
(一)完美與不斷創新的演奏技巧
對器樂作品而言,演奏作品與演奏技巧處在同等重要的層面。整體上不斷發展且靈感不斷時代化的演奏技巧,會把同一首器樂作品演繹出“高樓不掩許聲出”多元性突破之美。首先,意識控制速度完善技巧。 由于原創作品的相對穩定性,演奏者或指揮者需要有意識地控制演奏的速度,為自己充分認識與表現樂思、作品主題和突出情感旋律預設足夠的空間,避免“欲速則不達”的瑕疵。因此,在速度的控制上,既可以是《二泉印月》的舒緩控制,也可以是《賽馬》的疾馳與飛揚。其次,意識控制速度創新技巧。主要表現為對原作品的二次創作,演奏者或指揮者在作品基本主題和旋律基礎上,通過有意識的速度控制,在把原來區部的強弱、調式進行速度調整實現技巧的創新,讓每一次演出都成為一次作品的創作,有不同的情感抒發,有不同的哲理娓娓道來,到達“聽唱新翻楊柳枝”的創新效果。
(二)引人深思并催人奮進的音樂意境
器樂作品作為各層次作者對生活、人生、社會與個人理想的認識和感性抒發,其以行云流水的旋律,為作者與聽眾打造了“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聞”的音樂意境,每一個作品與每一次的表演,都將對不同的聽眾產生新的情感觸動,推動他們按照自己的志向繼續努力。首先,速度變化引發人生反思。在表演者有意識地速度控制下,器樂作品的主題和旋律會在“大弦嘈嘈”或“小弦切切”中,引發聽眾對自己人生的回顧,讓他們對自己的成功與失敗在內心深處重復與檢查,實現與器樂作品同步性的反思。如《命運交響曲》對任何人都會產生個人反思推動。其次,速度變化引導情感變化。根據器樂作品的傷感、安靜、療傷與激情等風格分類,都直接地在抒發情感,無論是“轉軸撥弦”還是“信手低眉”,甚至“未成曲調”時就已經“先有情”,引導聽眾在表演者有意識速度的變化中按照自己的理解“說盡心中無限事”。
(三)情節再創作
根據器樂作品存在的狀態,可以分為原創基礎性樂譜式作品與被以理想的樂器與方式演奏的作品兩類,尤其是后者是在樂譜基礎上的二次創作,從兩方面實現了作品情節的再創作:其一,情節的演奏切實性整合。即在實際的表演中,表演者會根據自己的理解、樂器的適應性以及樂器之間配合,對其中的情節做出適當地取舍,讓器樂作品的主題突出或更具有積極意義。例如,針對相同的曲譜運用不同樂器去演繹,則會產生不同的韻律與情節側重。其二,情節高潮的調整和再創造。在器樂作品的欣賞中,其情節高潮部分往往是最能觸動聽眾情感的部分,表演者會根據自己的技巧、經驗和人生情感閱歷,對其作出有著自己特定個性的高潮詮釋。例如,奏鳴曲式的“非常規展開部”、“非常規再現部”與“非常規調性布局”等實際表演變化等。
三、器樂作品中演奏者意識控制原則初探
由于樂器有著吹奏類、打擊類和彈撥類區分,針對不同樂器的運用其速度變化所展現出音樂表現特征也不同,因而,在有意識的速度控制中需要注意三個原則:第一,理性收放原則。表演者在器樂演奏中,不能按照個人的愛好無所顧忌地自由發揮,任意地在莊板、慢板、快板與自由板之間變換,而需要在尊重主題的情況下,按照整個作品基礎性的旋律、節奏與曲調等,把自己的感情控制在理性限度內,進行錦上添花的有意識速度變化,而不是狗尾續貂破壞了整體藝術性。第二,主題張揚原則。有意識的速度變化,是不同層次的作者根據整個作品的構思突出作品主題意義的需要。因而,在實際的創作與表演中,只要能突出主題可以做出適當地速度變化。或追求“一弦清一心”的主題“步步驚心”,或按照遞進發展原則去追求“唯見曲盡平湖深”的曲終高潮。第三,循序漸進原則。即強度速度與音樂表現之間的同步變化性,既不能一味地以某種強烈訴求的速度推進讓聽眾麻木與疲憊;也不能一直都是不溫不火讓人感到枯燥乏味。因此,在速度的變化中,對旋律與情感的抒發要具有螺旋式的遞進作用,讓聽眾隨著開始的驚艷或美好,逐漸地深入不斷創設的音樂勝境,讓器樂作品在“一聲一聲”、“一弦一弦”中,逐漸呈現從“春燕呢喃”到“秋雁鳶飛”的高潮遞進。
四、結語
器樂作品有意識的速度變化,是其音樂特征的表現之一。由于器樂作品及其表演載體的多樣性,依然需要作出三方面的研究:一是樂隊器樂作品的有意識速度變化研究,尤其是樂手之間的配合;二是指揮者與演奏者之間的意識配合,如何把指揮的意識融入到演奏意識中;三是不同器樂作品在運用不同樂器的有意識速度變化研究。
參考文獻:
[1]王雪樺.音樂實踐中速度感的訓練與培養[J].樂府新聲(沈陽音樂學院學報),2010,(02).
[2]郭華.器樂表演在二度創作中的聯想功效[J].音樂創作,2014,(05).
[3]林東坡,郁茜茜,趙燁.器樂表演與原型:以二胡為例[J].藝術百家,2011,(S2).
[4]張少飛.中國當代管弦樂作品中奏鳴曲式非常規布局的藝術表現功能[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音樂與表演版),20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