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毅白
摘要:對于藝術而言,魯迅先生曾說過:“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學生民族音樂思維的養成便是中國民族音樂走向人們的內心,走向世界的一個主要途徑。但是民族音樂思維視唱練耳教學模式的形成是一個長期而艱難的過程,所以本文就視唱練耳教學中的民族音樂思維的養成展開研究,試圖引起廣大音樂教育工作者的關注和重視,為我國民族民間音樂文化的發展增添一份微薄之力。
關鍵詞:視唱練耳教學 民族音樂思維 挑戰
一、視唱練耳教學中的民族音樂思維培養所面對的挑戰
在韓流日益盛行的今天,中國本土音樂的立足問題已日益嚴峻,中國學生的民族思維的培養成為當務之急。然而在視唱練耳教學中滲透中國傳統民族音樂卻迎來了巨大的挑戰。
(一)師資力量貧乏
音樂教師是音樂院校的骨干力量,師資力量的強弱直接關系到學校辦學力量的強弱。因此,要在視唱練耳教學的背景下,培養學生的民族音樂思維,對教師的要求是相當高的。一方面要是一支熟悉和熱愛傳統音樂的師資隊伍,另一方面,又要是一支能勝任視唱練耳教學的師資隊伍,要使民族音樂文化真正滲透于音樂教育中,使二者完美結合在一起,這對于在西洋音樂教育熏陶下成長起來的現行視唱練耳教師的一種新的挑戰。而反觀現在的音樂院校,音樂教師基本上都能夠熟練地運用歐洲視唱練耳教育理論來控制課堂教學,但是他們長期受西方音樂的熏陶,民族音樂意識淡薄,在中國固有的民族音樂傳統中,很難用傳統的民族音樂素材來豐富課堂教學,培養學生的民族音樂思維。
(二)學生長期以西洋調式音感為訓練基礎,缺乏對傳統民族音樂的了解
現在音樂院校的課程設置上,基本都接受是西洋調式音感的訓練,而接受訓練的大學生都已到成年階段,聽覺能力、思維能力等方面已基本成型,如果將民族音樂調式同時混合在視唱練耳教學中,容易導致學生對于兩種音樂元素的混淆不清。同時,學習難度的加大,也會造成學生的厭學情緒。這樣無疑就使學生對傳統音樂的了解少之又少,以當代大學生對中國傳統樂器的了解程度為例,能夠如數家珍的全部知曉為數稀少。或者以地方民謠為例,能夠唱出居住地民謠片段者居多。
(三)學生對視唱練耳教學的認知程度不高,存在畏懼心理
視唱練耳教學是各個音樂院校、師范院校中專業入學考試中的必考科目,學生往往只意識到視唱練耳教學在應試上的重要性,而其在實踐中的重要性并沒有得到很好的重視,這是學生對視唱練耳教學認知程度不高的表現之一。其二主要表現在少數學生不喜歡視唱練耳教學,更有甚者存在對視唱練耳教學的畏懼心理。其原因有二:一是視唱練耳教學的趣味性不強,不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反而會引起學生的反感;二是視唱練耳教學是對學生音樂技能上的訓練,越到后期,視唱練耳教學的技術性越強,學生的學習難度就越大,有的甚至超出了學生所能接受的范圍。
二、視唱練耳教學中民族音樂思維的培養措施
(一)改革音樂院校現有的教學結構,加強音樂綜合能力的培養
中西結合的理念早已扎根于中國人的觀念中,本文所強調的在視唱練耳教學中訓練學生的民族思維目的并不在于排斥西洋音樂思維,而是期望在教學中能夠雙管齊下,通過二者的緊密結合,達到對兩種音樂背景的更深層次的理解,強化學生的音樂綜合能力。改革現有的教學結構,首先是夯實西洋調式音感的基本功,在此基礎上滲入中國傳統音樂元素。其次是教學形式上采取班級授課制和個體輔導制兩相結合的模式,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個別差異性。第三點則是留給學生思考和練習的余地,學生課后能夠積極主動加以訓練者居于少數,因此在有限的課堂時間中都應留有空余時間讓學生總結、思考,甚至是當堂練習。
(二)優化師資隊伍建設,培養一支能夠在視唱練耳教學中熟練運用中國傳統民族音樂元素的師資隊伍
前一節有講到師資隊伍建設對視唱練耳教學中深入民族音樂元素的重要性,但是這樣一支優秀的師資隊伍該如何建設便成了一個碩大的難題。要想學生學得好,教師的素質是關鍵。同樣,要想學生具有民族音樂思維,教師本身也應該具有民族音樂素質。教師本身就具有雄厚的音樂功底,音樂知識的接受能力、音樂知識結構框架的重新建構能力都在學生之上,在以此為基礎,加強對教師民族音樂知識的灌輸便是強化教師民族音樂素質的措施之一。中國傳統樂器的種類多是得到全球認可的,在最近一期《我是歌手》中韓國歌王——鄭淳元,便在節目中發出了此類感嘆。但是試問,有幾個音樂教師能夠坦言——我對中國傳統樂器能夠如數家珍,因此加強教師對中國傳統樂器的學習也可以加強教師的民族音樂思維訓練。口傳心授是民族音樂神韻的真正精髓,教師應多多參加民俗活動,讓自己接受中國本土音樂的熏陶,潛移默化接受民族音樂思維訓練。
(三)建立雙音感的訓練模式,教會學生民族調試音感的基本訓練方法,以抵制學生對視唱練耳教學的畏難情緒
建立雙音感的訓練模式是中西結合的一種形式,在這樣的訓練模式中,中西音樂教學模式可以充分發揮自己的優勢,并且能夠取長補短,互為補充,體驗和感知兩種形式的音樂魅力。視唱練耳教學主要是培養和發展學生的聽覺,因此建立雙音感的訓練模式最重要的一點是教會學生民族調試音感的基本訓練方法,強化學生對音準、節奏節拍的把握。建立雙音感的訓練模式也可以改善以往教學內容單一的困境,豐富課堂教學內容,中西方音樂元素相互交融,激發學生學習音樂的熱情,消除學生對視唱練耳教學的畏難、消極心理。
三、結語
本文結合筆者多年實踐工作經驗,就展開了對視唱練耳教學中民族音樂思維的養成探討,從分析當前視唱練耳教學中的民族音樂思維培養所面對的挑戰出發,提出了幾點相應的應對措施,試圖在教學中強化學生民族音樂思維能力,使中國傳統音樂能夠得以發展。
參考文獻:
[1]王珊珊.中國民間音樂中變奏的應用于變遷[D].天津:天津音樂學院,2010年.
[2]潘艷軍.視唱練耳的學習對音樂審美的作用[J].安徽文學,20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