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洪霞
《琵琶行》是我國古代詩歌中著名的傳統篇目,筆者曾經教過幾次《琵琶行》,但每次都覺得不是那么理想。當再次拿過這篇課文,筆者覺得首先要解決的問題就是必須要順應新課改的要求,必須要有所突破和創新。因此,筆者突破了以往在學生朗讀、背誦的基礎上,先簡要介紹作者和寫作背景,朗讀鑒賞,分析詩歌雙線交織的結構特點,最后歸納詩歌的主旨的模式,設置了帶有獨特視點和角度的問題,激發學生學習詩歌的興趣,樹立全新的詩歌鑒賞觀。
這首詩用兩個課時授完,第一課時通過學生的自主閱讀,以“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此一句為突破口,以鑒賞音樂描寫為依托,以提高學生對文學作品敏銳的感受能力和語言描述能力為目的,深入剖析詩歌的內涵與實質。第二課時“學以致用”,將對古詩的理解轉化為運用,將領悟轉化為能力,通過本課學習音樂描寫的鑒賞方法,獨立鑒賞李賀《李憑箜篌引》和韓愈《聽潁師彈琴》兩首描寫音樂的經典詩作。
從兩節課的教學過程及對問題的解決來看,筆者認為有以下幾點是應該高度重視的。
首先,教學設計,選準突破口。和許多膾炙人口的名篇一樣,過去本課多是以教師講解、分析代替學生的感悟閱讀。筆者在教授此課時是圍繞兩條線索展開:
其一是語言概括描述抽象情愫的能力,為此,筆者以對對聯的方式為突破口。這樣,感性又不失理性,表象又涉入深層,有利于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營造課堂文化氛圍。此環節的具體處理是這樣的:在學生初步感知詩文的前提下,一句話概括全詩內容并找出兩個主要人物;而詩作正是通過“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這句詩巧妙將兩個主要人物聯系在一起的,這些問題學生自己都能解決,在此基礎上,筆者設計了一個環節,就是引用這句詩的前一句“同是天涯淪落人”作為上聯,結合對詩文內容的理解補充完整下聯,將詩文內容巧妙連接起來。學生通過小組討論的方式很快可以拿出許多妙對。在此舉出幾例供大家評析:“同是天涯淪落人,異地相逢淚漣漣。”“同是天涯淪落人,共懷世間愁郁情。”“同是天涯淪落人,吟曲賦詩總關情。”“同是天涯淪落人,共奏人間悲涼曲。”“同是天涯淪落人,共享高山流水意。”“同是天涯淪落人,半世繁華半世愁。”“同是天涯淪落人,琴音尚存淚沾襟。”“同是天涯淪落人,琴弦凝絕萬丈悲。”“同是天涯淪落人,共抒離鄉別井愁。”通過這個環節,筆者發現學生的想象空間無限廣闊,只要老師給他們提供展示自己的平臺,他們會創造出無限精彩。
其二是感受獨特情感,為此,筆者以音樂描寫的鑒賞為突破口,品味它的描寫方法及它的不同樂章。其實細品音樂描寫這一部分,不僅僅是運用大量比喻、疊詞等手法妙不可言,就是在運用音樂傳達感情方面也非常奇妙。正所謂是“樂者本于聲,聲者發于情”。樂聲的變化其實同遭際、感情的變化是一脈相承的。從開始的“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的清脆圓潤到“幽咽泉流冰下難”的低沉壓抑,再到“冰泉冷澀弦凝絕”的清冷凝滯淤積,到最后“銀瓶乍破水漿迸”的慷慨激越,這每一聲樂音都傾注著無盡的感情,體現出琵琶女生活的變遷和感情的變化,這一段音樂的描寫實際上是和下一段自述身世相互照應的,正是有感于音樂,白居易才會自痛貶謫之苦,發出“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感慨。所以抓住音樂描寫,真正用心去感悟體會,就能走進詩人獨特的情感世界。
其次,對話交流,積極互動。在課堂上,任何時候都不能忘記,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不能越俎代庖。在設計中,筆者以感悟—創作—鑒賞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并且積極交出自己的學習成果。整個教學過程,就是教師—學生—文本三者之間的交融和對話。課堂“以學生為主體”是新課程的重要理念,在教師的引領下,師生互動,并將這種互動學習帶到課外,正是語文教學的最有效的手段。
再次,學以致用,能力轉化。通過對音樂描寫的鑒賞和分析,學生能夠總結出本文在描寫音樂時運用了哪些方法,例如:比喻、疊詞、動靜結合等。所以,在此基礎上指導學生將對古詩的理解轉化為運用,將領悟轉化為能力。在處理這個環節時有好多意想不到的收獲,同學們的思維非常的活躍,有些同學鑒賞得十分精彩。筆者在這里同樣舉出幾個例子:“主要運用了側面描寫,比如‘湘娥啼竹素女愁它用湘夫人和素女的表情來寫李憑彈奏箜篌的絕妙。”(劉悅)“我覺得這首詩的特點就是想象奇特巧妙,整首詩都充滿浪漫主義色彩,后八句‘十二門前融冷光一直到‘露腳斜飛濕寒兔,這八句都是由李憑彈奏箜篌聲聯想到天上的音樂,這是一種奇特的想法,而他的‘芙蓉泣露香蘭笑給予了這首曲子一種動感,它像芙蓉一樣哭泣,像香蘭一樣歡笑。”(彭睿玢)“我覺得學了這幾首詩后,我們不但在以后的寫作中要運用音樂美,而且這種畫面美也應該注意。比如《琵琶行》里面‘去來江口守空船,繞船月明江水寒,我覺得這里面得意境非常美。”(劉萌)這個環節處理時主要是把主動權交給學生,但并不意味著就是讓他們隨意而為,教師的指導性也要有所體現,在學生獨立鑒賞之后,老師必須有相應的點評和指導。
這些就是筆者在近期執教過《琵琶行》之后的一點心得體會,當然在執教過程中還有一些不足和欠缺,在今后的教學中要不斷反思、總結,期望能在教學方面有更好的表現。
現代語文(學術綜合) 2015年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