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振
7月12日,來自亞洲開發銀行亞洲城市發展計劃(CDIA)、瑞士環境署、巴塞爾全球能源基金會(GIB)以及江西省新余市高鐵新區建設投資有限公司等機構的相關負責人,在“生態文明貴陽國際論壇2014年年會”(下稱生態文明會議)上圍繞“可持續基礎設施:如何讓金融建設推動生態文明發展”進行廣泛、深入探討,尋求可持續基礎設施的發展路徑。
作為支撐經濟發展的物質基礎和基本條件,基礎設施建設往往是政府投資的重要領域。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進步,基礎設施逐漸激起社會投資的興趣。與傳統發展模式不同的是,尋求經濟、社會、資源和環境相互協調、可持續發展之路,成為新時代可持續基礎設施投資與建設的核心要求,其中也蘊含著綠色經濟投資新的重要機遇。
以高效使用為出發點
當下,基于環境友好、資源高效利用為主要特征的發展方式,引起各方持續關注,“綠色”、“可持續發展”等成為經濟社會進步的關鍵詞。在生態文明制度體系下,經濟發展的每一個環節與層面,都會深刻融入可持續發展理念。
杰里米·里夫金在《第三次工業革命》一書里描繪了這樣一個圖景:數億計的人們將在自己家里、辦公室里、工廠里生產出自己的綠色能源,并在“能源互聯網”上與大家分享,這就好像現在我們在網上發布、分享消息一樣。新的通訊技術和新的能源系統結合將再次出現——互聯網技術和可再生能源將結合起來,將為第三次工業革命創造強大的新基礎設施。
互聯網成為能源傳輸的重要渠道——這種極富想象力的描述,或許正好能為可持續基礎實施提供注解。
“高效使用的基礎設施才能稱作是可持續性的?!痹谏鷳B文明會議上,亞洲城市發展中心中國區域辦公室主任阿道夫·格雷羅說,可持續基礎設施應當給公眾提供更好的服務,雖然成本相對較高,但投資回報和使用率也會更高一些。
瑞士環境部部長布魯諾·奧伯爾說,基礎設施可能會有上百年的歷史,它確定了幾代人的居住方式,與整個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緊密相關。
從近些年一些機構和學者的研究與觀點看,可持續基礎設施的著重點,是綜合考慮經濟社會各方面的發展特點,增強基礎設施項目在節能減排、資源利用方面的能力與效率,擴展項目的作用范圍與周期,滿足不同時期諸多利益相關方的實際需求,進一步講,可持續基礎設施不但能夠滿足當代人的需求,而且還不對后代人滿足其需求的能力構成傷害。
資源有效、高效利用,是可持續基礎設施必須首先考慮的問題。在項目本身的規劃、施工以及管理等環節,需要從長計議,而不以短期利益為出發點。比如在道路建設、城市景觀建筑等方面,盡量避免形象工程和杜絕浪費嚴重、無效率的重復建設;又比如水利水電等設施的規劃,務必著眼長遠,綜合考慮生態環境承載能力以及對當地人口生產生活的影響等因素。
當前,這些問題都已經引起各方高度重視。許多國家戰略規劃都在進行相關引導,要求轉變發展方式、拒絕粗放發展道路,在體制與制度層面也已形成諸多規則,資源、能源節約的意識與行動,在企業界表現得越來越清晰,特別是民眾的生活觀念更加向著生態之路邁進,為資源高效利用創造了一個良好的政策與社會環境。因此,生態項目正逐漸成為具有廣泛民眾基礎的市場投資熱點。
掘金綠色投資
基礎設施投資的環保投入潛力巨大。《點綠成金》的作者托賓史密斯(Tobin Smith)認為:“全球追求綠色、崇尚綠色的浪潮,蘊含了像當年的微型芯片那樣巨大的財富創造效應——也許會更大?!本G色發展是全球態勢,在可持續基礎設施的規劃設計、技術創新、產品研發以及市場拓展等方面,都為綠色投資創造了極大空間。
根據國際能源署估計,到2030年,為應對世界范圍的電力和燃料需求的增長,需要投資160000億美元,每年大約需要要投資6000億美元。有理由相信,這些投資中,絕大多數資金會流入綠色能源生產領域,而且這一領域的增長會持續相當長時間。這當然也是可持續基礎設施乘勢而起的絕佳機會。
中國是綠色發展的得力倡導者,也是綠色投資的理想掘金地。有評論認為,“十二五”規劃提出重點發展的戰略性七大新興產業中,無論是通過發展節能環保、新能源汽車等把世界制造中心轉變為綠色技術的發展和應用中心,還是以新能源技術構建處于世界領先地位的能源安全供應體系,都將為中國帶來巨大的投資機會。
環保投入的力度正在加大。中國科學院研究員王毅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說,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和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后,中國分別安排650億元國債和2100億元直接用于生態環境建設,拉動了社會資本的投入,建設了一大批污水垃圾處理設施,緩解了長期以來城市建設中環境基礎設施滯后的矛盾。
王毅認為,如果要控制環境污染,改善環境質量,環保投入占GDP比重應提高到2%-—3%,并力爭達到3%,工業污染控制投資占其固定資產投資比例提高到5%—7%。因此,2020年之前的10年內,大致需要投入10萬億元。這需要財政投資來拉動社會投資,同時,還需要環保企業加大投資力度,以多樣化投資模式參與到城市環境設施建設和運營。
作為生態大省,貴州的環保投入力度在逐年加大,在可持續基礎設施建設方面提出了不少政策目標和要求。比如《貴州貴安新區總體方案》強調了“環境保護政策”,對環境基礎設施建設提出了政策目標,其中包括新區城鎮生活污水處理廠、工業園區集中式污水處理廠及配套管網、污泥無害化處置場、垃圾填埋場及滲透液治理工程等建設。
拓寬民間融資通道
可持續基礎設施能夠支撐城市運行效率的不斷提高。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城鎮人口的急速增加,致使原有基礎設施的承載能力變得越來越脆弱,需要更有效率的更新換代。以國內情況看,當前各界一致看好、眾多城市爭先上馬的城市軌道交通項目,是典型的可持續基礎設施,它清潔環保,能夠增強地區資源的流動性,是大型城市最為理想的綠色交通設施。
但是可持續基礎設施的融資需要廣泛開辟通道。在生態文明會議上,北京東方園林股份有限公司高級副總裁李東輝結合自己的項目融資經歷,提出兩條建議,一是國家需要在可持續基礎設施建設方面做出未來的財政預算頂層設計,像教育資金一樣,每年拿出一部分做基礎設施建設,二是組建綠色銀行或生態銀行,專門支持生態發展。
作為可持續性基礎設施的融資前提,對項目進行“預可行性研究”(對建設項目的必要性以及在技術上和經濟上是否可行進行宏觀的科學分析和論證)是推動融資的重要一步。亞洲城市發展中心中國區域辦公室主任阿道夫·格雷羅說,通過預可研,在技術、經濟、融資、社會和環境問題上使項目得到全面提升和綜合加強,從而提高項目的可融資性和可持續性。
今年4月份,江西省新余孔目江流域洪水防控及環境治理項目獲得亞洲開發銀行1.5億美元貸款,主要用于孔目江流域洪水風險防治、水環境綜合治理、城鎮飲水安全等。新余市高鐵新區建設投資有限公司董事長鄒國平在介紹說,在這以前,該項目僅僅是計劃建成一個單純的景觀工程,剛開始就面臨資金難題,通過預可行性研究對項目進行重新設計,更加側重于應對氣候變化,成了亞洲開發銀行支持和鼓勵的項目類型,并列入亞行融資名單,加速了項目融資進度。
在可持續項目融資中,民營企業可以扮演“很重要的角色”。亞洲開發銀行駐中國代表處私營業務部主任鄭康斌說,建立政府部門和私營部門的合作機制,能拓寬公益項目的資金來源,提高管理效率。鄭康斌提供了三條民資進入途徑,一是建立生態投資基金,吸引中小投資者參與;二是資產證券化,增加基礎設施長期投資的聯動性;三是建立并完善相關制度,減少投資過程中的交易成本。
綠色發展是全球經濟的大勢所趨,也是人們對未來生存環境的熱切期盼。在資源、能源危機隨時可能威脅人類發展以及氣候變化給全球帶來諸多負面影響的陰影中,改善經濟增長的基礎物質與制度支撐,發展可持續基礎設施,是所有增長與發展策略非常必要的思路選擇。貴州作為中國“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有重要責任不斷探尋可持續基礎設施發展之道,不斷進行環境管理、投資融資等方面的體制機制創新,努力把生態文明建設推向新的境界。(責任編輯/晏 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