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鵬,國際金融論壇城鎮化研究中心主任,盤古智庫城鎮化首席研究員,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公共政策部研究員。新加坡《聯合早報》專欄作家,CCTV、央廣經濟之聲特約財經評論員,英國金融時報中文網、人民日報等多家媒體的特邀撰稿人。著有《中國新路——新型城鎮化路徑》、《易鵬談區域經濟系列》、《低碳真相》等書。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城鎮化水平得到快速提高,2013年中國城鎮化率達到53.73%,但同時也面臨人口與資源、環境矛盾加劇,城鄉差距擴大,產業結構升級與就業壓力巨大等問題。新型城鎮化更強調內在質量全面提升,也就是要推動城鎮化由偏重數量規模增加向注重質量內涵提升轉變?!翱吹靡娚健⑼靡娝⒂浀米∴l愁”。預示著生態文明在新型城鎮化建設過程中將展現出更加蓬勃的生機與活力。
想要讓城鎮化建設真正體現出“生態文明”,就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下功夫。
第一,推進公共服務均等化,讓農業成為一種職業。農村人進城難,城里人想去農村也難。農村年輕人在城市并沒有歸屬感,就要大力推動公共服務均等化,否則“沒有歸屬感”和“公共服務不均等”就會成為社會不穩定因素。通過縮小城鄉之間的差距,讓以人為主的要素可以在城鄉之間自由流動。而要素流動會促進農業現代化發展,進而也有利于美麗新農村建設。
第二,合理確定城市邊界,不能“攤大餅”,要給生態留出更多空間,在新型城鎮化建設過程中學會多留白。城市要精而美,走集約化道路。依托現有山水脈絡等獨特風光,把城市放在大自然中;按照促進生產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宜居適度、生態空間山清水秀的要求,形成生產、生活、生態空間的合理結構;減少對自然的干擾和損害,擴大森林、湖泊、濕地等綠色生態空間比重,同時保護耕地、園地、菜地等農業空間,充分發揮自然以及人工生態系統在氣候調節、水調節等方面的服務功能;節約集約循環利用土地、水等資源。
第三,“鄉愁”一詞是對傳統文化的傳承,新型城鎮化要堅持傳承中華民族的歷史文化,保護優秀的文化遺產,提升城市的文化品位。中國的新型城鎮化道路應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在城鎮化建設過程中注重挖掘、保護和發揚這些寶貴的財富,突出民族文化中寶貴遺產。傳承保護和弘揚傳統優秀文化的同時融入現代元素,延續城市歷史文脈,發展有歷史記憶、地域特色、民族特點的美麗城鎮。例如,貴州的黔西南州,其城鎮化建設十分迫切,但我們不能忽視黔西南是以布依族為主體的自治州。這樣,在城鎮化建設過程中就要遵循少數民族眾多這一實情,讓少數民族美麗舞蹈、動人音樂、迷人風俗、奇特民居、含有寓意的服飾等元素,在城鎮化建設中保存下來,讓城鎮化體現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的特點。讓歷史和文化作為城鎮化建設的支撐,最大好處就是有效避免千城一面,記得住屬于自己的“鄉愁”。
第四,合理的人口布局。在要素充分流動之后,就要以城市群作為主體形態更多地實行退耕還林,按照規模經濟的特點構架一個合理的城市體系,實現大中小城市合理布局,合理承載人口,從而減少對農村環境的破壞,也減少了大城市病的發生,在這兩者中間找到均衡點。根據城市人口狀況與城市具體情況來合理布局產業,實現產業與城市群合理布局。政府要積極引導,在創造制度環境、編制發展規劃、建設基礎設施、提供公共服務、加強社會治理等方面發揮作用。
第五,我們雖然推進城鎮化,但是不能冒進。城鎮化建設過程中切忌單純追求城鎮化率的提升。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強調城鎮化是一個自然歷史過程?!白匀弧钡膴W秘就藏在“市場主導,政府引導”這一原則之中,讓“無形的手”充分施展,讓“有形的手”更有效率,實現推進新型城鎮化雙劍合璧,并以加速度變量的方式創造出城鎮化的乘數效應。城鎮化是不以個人意志為轉移的客觀歷史進程,我們在建設新型城鎮化的過程中必須考慮順其自然、因地制宜,先行先試,不能搞“一刀切”。同時要遵循規律,因勢利導,使城鎮化成為一個順勢而為、水到渠成的發展過程。這輪新型城鎮化勢必要打破拔苗助長的城鎮化方式,走出一條高質量、可持續發展的生態城鎮化之路。
通過以上幾點努力,我們可以爭取達到“天人合一”境界,以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方式來推進新型城鎮化的建設,實現“讓城市融入大自然,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 。(責任編輯/吳文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