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憲
中國曾長時期處于農耕文明,重農抑商的觀念和政策長期占主導地位。在傳統中國社會,“學而優則仕”是通向權力和榮華富貴的捷徑,商人則為“四民(士、農、工、商)”之末。當然,隨著市場經濟的發育成熟和深入人心,這種觀念及相關政策會發生深刻變化,但是,幾千年流傳下來的影響仍然不可小覷。
19世紀末、20世紀初,隨著現代工商文明的“西風東漸”,中國出現了可謂之為“企業家”的群體。他們中的代表人物有盛宣懷、陳光甫、盧作孚、張騫、劉鴻生、張元濟等。由于那時的中國長時間內外交困,他們的事業大多處于顛沛流離的不穩定狀態。即便如此,他們仍然是中國第一批現代意義上的企業家。然而,在上個世紀50年代的社會主義改造中,由計劃經濟體制所決定,在那樣一個體制中,既沒有適合企業家成長的土壤,也根本不需要企業家。于是,作為商業文明核心力量的企業家群體,與我們作別許久。
如今我們在討論政府和市場的關系時,經常說“政府越位”。那么,它為什么會越位呢?我認為,一定程度上,是因為企業家缺位,嚴重地缺位。
在中國的改革中,國有企業改革始終是一個難解的 “結”。我認為,這里面存在一個兩難:國有企業的體制內,基本不產生嚴格意義上的企業家;沒有企業家的國有企業,是無法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市場主體的。在國有企業,尤其是國有獨資企業和國有控股企業,其領導人幾無創業活動,也不直接承擔投資和經營風險。對他們的遴選、考核和升遷,都意味著他們是準官員,而不是、也不可能是嚴格意義上的企業家。
有人問,從國企領導到企業家有多遠?這其實是一個偽命題,因為國企領導與企業家之間一般是不存在通路的,除了個別特例。如何通過以混合所有制經濟為實現形式的國有企業改革,使絕大部分改制后的國有企業成為擁有企業家的企業,是擺在我們面前亟待破題的關鍵性改革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