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振
7月18日,貴州省半年經濟工作會議暨全省第二次民營經濟發展大會召開,貴陽南明老干媽風味食品有限公司總經理李輝等10名民營企業家登上主席臺,領取“貴州省十佳民營企業家”稱號獎牌。同時,貴陽朗瑪信息技術股份有限公司等90家民企分別獲得“貴州省民營經濟創新發展獎”、“貴州省民營經濟社會貢獻獎”、“貴州省民營經濟優質服務獎”。
李輝等人以及貴陽朗瑪等企業榮譽由貴州省政府授予。省政府認為這些獲獎個人和集體“在促進經濟增長、擴大就業、繁榮市場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因為“勤勉敬業、任重致遠,有效發揮了促進社會就業、保障社會穩定、提高群眾收入的重要重要”,貴州中科風景有限公司楊朝雄等100名“小老板”獲得在“全省百佳創業小老板”稱號,息烽陽朗葉老大辣子雞火鍋店葉興林等100名個體工商戶獲得“全省百佳個體工商戶”稱號,他們的榮譽是經省政府批準,由貴州省經信委、貴州省人社廳共同授予。
民營經濟是“富民經濟、強省經濟”,受表彰企業及企業家的成就,成為貴州民營經濟發展景象的縮影。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釋放政策和市場空間,促進各類經濟共同繁榮,而民營經濟不僅是全面深化改革的見證者、受益者,更是參與者、推動者。
民營經濟成發展主力軍
目前,民營經濟已占據貴州經濟半壁江山,2013年,民營經濟對貴州經濟增長貢獻率為57.3%,成為推動我省經濟社會發展的主力軍。
貴州省《進一步加快全省民營經濟發展的意見》(“民營經濟38條”)提出了“民營經濟三年倍增計劃”(2011—2013):到 2013 年底,全省民營經濟增加值達到 3200 億元以上,民間投資達到 4000 億元,民營經濟注冊資本達到 4000 億元,新增就業 30 萬人以上。
為“推動民營經濟在較短時期內實現跨越式發展”,“民營經濟38條”提出了實施公平的行業準入政策、放寬工商登記條件、加大投融資支持力度、提供規范高效的政府服務等措施,要求貴州要在“思想上放心放膽,政策上放寬放活,工作中放手放開,大力營造有利于民營經濟發展的開放環境、政策環境、法治環境和社會環境”。
九個市州以及省直單位、貴州證監局等50家單位都制定了支持“民營經濟三年倍增計劃”的相關措施。比如省政府金融辦牽頭與省工商聯、貴州銀監局等部門共同成立“貴商銀行”籌建工作領導小組,研究成立民營銀行。省工商局推行服務“零距離”、實行許可辦照“零收費”、推行“試營業”制度、全面落實注冊登記承諾制等,有力促進了民營經濟快速、健康發展。
貴州省財政廳安排工業和信息化發展專項資金47.5億元,并按規定將60%以上用于支持民營經濟發展。自2012年實施微型企業“3個15萬元”扶持政策以來,省級財政3年共籌措安排扶持資金21億元,以及通過稅收獎勵資金支持企業發展。三年間,貴州省財政廳共爭取到用于民營經濟、中小企業發展的各類中央專項資金9.08億元。
貴州省民營經濟發展局除負責起草民營經濟發展重要文件,還在非公經濟統計監測平臺建設、中小企業公共服務網絡平臺構建、舉辦“多彩貴州”旅游商品兩賽一會以及推動創業、培育優強企業等方面,為民營經濟發展創造巨大空間和提供廣泛支持。
“三年間,通過政策上放松、準入上放寬、市場上放手,在政策、資金、人才、金融、服務等方面,形成支持民營經濟發展合力,民營經濟取得長足進步。”根據貴州省經信委公布的“民營經濟三年倍增計劃”實施情況,2013年,全省民營經濟增加值3440億元,是2010年的2.14倍;民間投資5000億元,是2010年的3.22倍;民營經濟注冊資本5825億元,是2010年的3.13倍;年新增就業 60萬人,是2010年的4倍。
2013年,貴州省民營經濟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為43%,2012年為40.3%,已經超過40%的計劃目標。民營經濟年新增就業、專利申請受理量、專利授權量都在2012年完成計劃目標。
貴州省“民營經濟三年倍增計劃”全面完成。
民營經濟是市場經濟的天然主體,具有旺盛的生命力,“給點陽光就燦爛”,蘊藏著巨大生產力,“民營經濟活則全局活,民營經濟興則全局興”。民營經濟的發展狀況,也是觀察改革開放力度與程度的重要窗口。三年來,貴州民營經濟成為全省推動改革開放、促進經濟發展、調整產業結構、繁榮城鄉市場、擴大社會就業、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力量。
2013年9月,《貴州省提高民營經濟比重五年行動計劃》(黔府發[2013]22號)的出臺,明確了實施產業升級優化、“雙增”(推動縣域經濟增加民營經濟總量、增加民營經濟比重)示范提升、民營企業培育、民企產品市場開拓、服務體系升級、引賢育才等六大工程,并強調了加強考核激勵、加強監督問責等保障措施。
這份“五年行動計劃”提出,到2017年,民營經濟占全省生產總值比重達到55%,力爭60%。具體有五大目標:民營經濟增加值突破8250億元,力爭達到9000億元;民營經濟市場主體突破330萬戶,力爭達到350萬戶;民營經濟注冊資本突破10000億元,力爭達到12000億元;全社會民間投資總額突破10000億元,力爭達到11000億元;民營經濟年新增就業突破100萬人,力爭達到110萬人。
“計劃”把五大目標在九個市州間進行了分解,要求各地圍繞主基調、主戰略,以“5個100工程”為載體,以實現五項突破目標為重點,著力培育和壯大市場主體,著力激活民間投資,著力優化發展環境,推動民營經濟比重不斷提高。
2014年上半年,貴州省市場主體新增9.28萬戶,民營經濟注冊資本新增1038億元,提前完成全年目標;全社會民間投資總額已超過3060億元,增長率達到30%以上;新增就業達到43萬人,完成過半任務。根據各地民營經濟主管部門上報數據,今年上半年,九個市州創造民營經濟增加值2181億元,完成全年任務的48.25%。
繼續重視制度建設
民營經濟大發展的背后,是簡政放權、減輕稅負等一系列拓展市場空間的改革舉措。貴州省《關于貫徹落實<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的實施意見》提出,堅持權利平等、機會平等、規則平等,廢除對非公有制經濟各種形式的不合理規定,消除各種隱性壁壘; 建立健全促進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綜合協調機制;改革市場監管體系,清理和廢除妨礙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各種規定和做法。
“把發展民營經濟作為后發趕超、全面小康的關鍵舉措,思想再解放一點,力度再大一點,步伐再快一點,大力培育壯大市場主體,通過深化改革培育一批,通過政策支持扶持一批,通過對外開放引進一批,切實增強民營經濟發展活力。”省委書記趙克志強調。
“歷經三年,貴州民營經濟發展獲得了一定經驗積累和資本沉淀,但是民營經濟總量與發達地區相比依然較低,創新意識和能力依然不足,人才儲備依然短缺。”貴州省經信委總結出了民營經濟發展面臨的主要困難,主要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民營經濟改革步入深水區,改革的分寸與尺度不好把握;對現行支持和鼓勵民營經濟發展政策的宣傳不足、執行差,民企對扶持政策了解不夠,部分職能部門存在“變相審批”現象,行政審批事項精簡下放流于形式,一些地方和部門的“選擇性執行”,使政策效果逐漸衰減;“身份觀”等落后理念依然存在,某些行業領域準入門檻還是太高,“玻璃門”、“彈簧門”仍未打破;受宏觀形式影響,企業成本上升,民營企業融資難等為題沒有得到有效解決。
據貴州省工商聯的問卷調查,雖然大多數企業家對“民營經濟38條”的落實情況和效果給予積極評價,但“好政策在睡覺”、“政策過于籠統,缺乏可操作性”、扶持政策“雷聲大雨點小”等看法不同程度地存在于企業家感受中。
貴州省工商聯提出了若干政策建議。比如針對政府更愿意扶持大企業、大項目而輕視中小微企業的問題,建議優惠政策信息全面公開;針對“玻璃門”難題,建議盡快研究制定行業準入、特許經營負面清單和實施細則;針對創新基金和知識產權專項資金并未平等分配問題,建議“盡可能減低門檻,增強社會對扶持政策的知曉度”;建議對“民營經濟38條”部分條款進行修改,并將“意見”更名為“決定”,并參照重慶、四川、廣西等周邊省份做法,以“1+X”的形式,出臺新文件和相關配套政策。
“只要其他企業能夠享受到的權利,民營企業都應享受;只要只要其他企業能夠獲得的機會,民營企業都應獲得;只要其他企業能夠享受到的權力,民營企業都應享受;只要只要其他企業能夠夠適用的規則,民營企業都應適用。”省委副書記、省長陳敏爾強調,要充分把握民營經濟的重要地位,把權利平等、機會平等、規則平等的要求落實好,把政府服務的工作開展好,把全民創業的積極性引導好,把尊重企業家的氛圍營造好。(責任編輯/蔣葉俊)